“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饲草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扮演着与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同等重要的角色,是全方位多渠道开发食物资源的重要抓手。

发展饲草产业,良种要先行。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扶持下,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相对完善的饲草种业发展体系,在保种、育种、繁育、推广和监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农村致富养殖项目_养殖白燕致富_保定獭兔养殖致富

“良种就是俺们农牧民的希望”

饲草是草食畜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苜蓿等大部分饲草是多年生品种,选育过程复杂、技术难度高,种植出的产品经饲喂直接影响畜产品品质和安全。

而饲草产量的高低、品质的好坏重点取决于草种,饲草种子是发展现代饲草产业的重要生产资料。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特色畜牧业生产基地。自2015年草牧业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人工种草带动草食畜牧业提档升级,帮助农牧民实现增收致富。

去年8月,记者曾到青海调研,在湟源县波航乡上台村的山坡上,看到成片的田地里种着饲草。湟源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室孙占青介绍,田地里是黑麦和豌豆混播种植,这种种植方式不仅能提高产量,提升蛋白质含量,而且豌豆抗旱、抗倒伏能力强,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明年不用倒茬。

“混播种植不仅使饲草产量从过去的每亩2吨提高到现在的4吨,而且草的品质比以前好,市场价格也更高。”湟源海珍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海珍告诉记者。

对良种的渴望,湟源县哈拉库图生态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边寿基也深有感受。

“良种就是俺们农牧民的希望。”边寿基表示,经过多年实践,农民逐渐意识到,好的草种能提高产量,提升质量,提高效益。

据了解,为鼓励种养大户及农牧业经营主体开展饲草种植,推动饲草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湟源县在良种引进、繁育上下功夫,先后引进白燕7号、青海444、青甜1号、青引1号、草原224饲用豌豆、铁研53号青贮玉米等新品种,打破了传统种植品种单一格局。

“2017年以后,我们通过培训、考察等方式,不断引进新的饲草品种,合作社示范成功后便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孙占青说。

培育优良品种 缓解需求矛盾

“打好草种业‘翻身仗’,应从‘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入手。” 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处长王加亭介绍,自1997年以来,国家连续实施牧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累计安排财政资金1.28亿元,支持开展草种资源调查、收集、保存、鉴定等工作。先后编制了《全国主要栽培牧草的野生类型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名录》等9个重点保护名录,收录全国主要栽培牧草野生类型及其野生近缘植物364种、中国饲用植物特有种320种、中国珍稀濒危饲用植物60 种。

目前,我国已建成以1个中心库、2个备份库、1个离体库和17个资源圃为主体、10个生态区域技术协作组为支撑的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体系。目前饲草种质资源安全保存总量达6.2万份,开展资源重要性状鉴定评价近1万份,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419份,向国内育种者提供种质材料1.2万份。

王加亭表示,长期以来,作为全国草业技术推广部门,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负责饲草良种推广工作,设有国家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截至2020年底,累计开展了335个饲草新品种评价试验,审定通过饲草新品种604个,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成品种226个,引进品种182个,地方品种62个,野生栽培品种134个。每年通过印发《饲草良种良法手册》推广新审定的饲草品种。

育成品种中包括了抗寒高产公农系列和龙牧系列苜蓿、耐盐高产中苜系列苜蓿以及中科系列羊草等具有较大推广潜力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在不同区域推广种植,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家优良草种的需求矛盾。”王加亭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苜蓿育种岗位专家杨青川博士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苜蓿耐盐育种研究工作,从此就与盐碱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草大作为,愿与牧草产业体系共成长,为推动我国苜蓿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0多年来,杨青川博士潜心致力于苜蓿的遗传育种研究,育成的中苜系列苜蓿新品种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遍及河北、山东、天津、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等12个省市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仅增加了优质饲草的产量,培肥地力,而且大大提高了中低产田、盐碱地的利用率,对苜蓿产业科技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新繁育技术 降低国际市场依赖度

我国是草业大国,但却是草种业弱国。据了解,我国商品草种每年需求量15万吨左右,其中40%以上依靠进口;种植面积最大的牧草紫花苜蓿,80%以上需要进口⋯⋯种子是草产业发展“卡脖子”的关键。

2000年以来,国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种业创新工程等项目,支持各草业主产区建成草种繁育基地230余个。2020年,全国饲草种子田面积达到138.4万亩,种子产量达9.8万吨。其中,苜蓿种子田65万亩,产量1.8万吨;燕麦种子田22.4万亩,产量4.3万吨。在国家种业政策引导下,全国涌现出一批育繁推一体化草业企业,投资建设了一些自有种子生产基地,繁种供种能力得到一定提升。

“从2000年到2021年,我们主要试验和生产了8个品种 。”酒泉市未来草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董其军告诉记者:“20多年来,我们在种、管、收、选、加工等方面也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和技术手段。以苜蓿为例,种子基地近10年稳定在60公斤/亩,农户80公斤/亩,去年局部地块达到了95公斤/亩。 ”

有了良种,该如何推广?2012年以来,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政策拉动下,以苜蓿为代表的饲草良种推广稳步推进。

王加亭介绍,2020年全国优质高产苜蓿种植面积达650万亩,燕麦和黑麦草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初步形成了“一带两区”优质饲草优势产区,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东部的优质饲草产业带,东北、内蒙古东部的羊草生产区和西南、长江与淮河以南的南方饲草生产区。

尽管我国在良种繁育和推广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国草种子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高达40%,且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草种进口总量约6.91万吨,其中用于畜牧业的苜蓿、燕麦、黑麦草等优质饲草种子仅为1.45万吨,占进口总量的21%,其中苜蓿种子进口0.35万吨,同比增加37%,主要为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项目用种。

“我们现在的育种家大都是60、70年代成长起来的老一辈,而新一代育种队伍尚未建立起来,从传统育种方法上讲,育成一个品种需要10〜15年时间。”董其军希望,未来培育年轻一代的育种家,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借助于先进的育种手段培育新品种,面向市场育繁推同步进行。

杨青川博士建议,要创新草种良种推广应用机制,建立草种良种繁育体系,加大草种供给能力,提高良种覆盖率。

养殖白燕致富_保定獭兔养殖致富_农村致富养殖项目

草种质量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针对国内草种市场混乱无序,劣币驱逐良币,从生产(进口)、销售(招标)全过程管理弱化等问题,目前全国已形成以5家部级质检机构为核心、18家省级质检机构为骨干、24家地县级质检机构为支撑的草种质检体系,同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草种质量检验标准。自2013年起,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项目安排财政资金,支持相关质检机构开展草种质量安全监督抽检,草种市场进一步规范,草种质量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我国饲草种业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加上过去长期以天然草原改良和生态恢复为主攻方向,草种选育以耐寒、耐盐、耐寒等性状为主要目标,与新形势下饲草产业优质高产生产要求有不小差距。”王加亭告诉记者,目前我国饲草种业存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不足、培育品种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优质草种进口依存度高、饲草育种扶持政策缺乏等问题。

专家分析中也指出,“卡住草种业脖子”的主要原因在于引种评价、育种、生产、推广、质量管理和保护体系不健全,育种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草种企业发展严重落后。

王加亭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制定实施《全国现代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以推促育、育繁推一体化”的饲草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优质饲草品种培育、扩繁和推广。加快完善饲草种子管理制度体系,尽快修订完善《饲草种子管理办法》《饲草品种审定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着力推进资源保护基础性工作,系统开展饲草种质资源调查、收集、鉴定、入库,形成“以开发促保护”的良性运行机制;引导构建现代饲草商业化育种体系,支持饲草良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推动构建现代饲草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提升饲草种子制种繁种水平和良种供给能力;进一步强化饲草种子管理,规范实施饲草品种审定,突出市场导向和产业需求,加大草种质量监督抽检力度,规范草种市场经营秩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