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汉中市“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化‘三个年’活动 奋力谱写汉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发布会(第九场)留坝县专场发布会举行,留坝县委书记史邦俭出席发布会并介绍相关工作情况,留坝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道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肖明华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汉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办公室主任张博学主持发布会。
史邦俭书记介绍说:今年以来,留坝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开展“三个年”活动各项部署要求,树立大抓发展、大抓服务、大抓效能鲜明导向,靠前部署、以上率下、严督实考,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生态强县建设迈出新步伐。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增长9.7%,增速排名全市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建筑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第一方阵,目标责任考核位列全市第二。
在项目建设方面:留坝县以“谋争促招”为重点,推动项目建设高质高效。紧盯绿色产业、两山转化、城镇提质、乡村建设、数字经济等领域,举办3期项目谋划擂台赛,新谋划文化旅游项目80个、绿色食药项目46个。截至目前,共谋划储备项目405个、总投资298.06亿元。出台争取项目资金考核奖惩办法,激励全县各级各部门积极抓好中央预算内、专项债券、EOD、外贷等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工作。争取中省预算内资金项目25个,到位资金3.59亿元;谋划专项债项目58个,成功发行专项债项目11个,下达债券资金2.96亿元。实行县级领导领办、牵头部门统办、责任单位主办、工作专班联办、纪委监委督办机制,每季度评选“红旗”“蜗牛”项目和单位。截至目前,江口现代农业园区、青桥驿农旅融合等9个项目已投产,紫柏山旅游服务集散区基础设施、紫柏康养中心三期等79个县级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累计完成市、县重点项目投资17.36亿元、22.43亿元。招商小分队招商29批次,累计执行招商引资项目49个,实现内资到位27.61亿元。
在营商环境方面:留坝县以“四个强化”为抓手精心服务、统筹发力,不断强化项目建设服务。开辟重点项目“绿色通道”,落实“一站式审批、保姆式服务、直达式兑现”措施,市级重点项目施工许可30个工作日办结,一般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减21.4%、30%。建立电力保障政企协同机制,实现小微企业“三零”服务城乡全覆盖,减少企业负担85.78万元。设立24小时市政供水热线,将企业用水报装时限压缩至4.5个工作日以内。聚焦招商引资完善从产业链招商、项目落地、建设竣工到培育壮大的全周期服务,推行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帮办代办服务,做好土地、金融等要素保障,协调解决要素保障方面问题28个。发挥亲商助企工作机制和服务企业专班作用,先后举办政企“早餐会”9期、“政银企”座谈会4次,解决企业反映问题39件,吸纳企业意见建议47条。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市场主体479户、同比增长20.65%,近三年新登记企业存活率91.27%,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推进跨区域通办,与毗邻的汉台区、宝鸡市凤县建立跨区域通办机制,用“数据跑腿”取代“群众跑路”。开展“局长陪跑”审批服务和领导干部“三体验”活动,发现并整改问题23个,有效解决政务服务难点堵点问题。
在干部作风方面:留坝县以“六个提升”为目标精细创新、主动作为,推动干部作风能力过实过硬。坚持把转作风提能力摆在重要位置,创新开展“六抓六提升”,促进全县党员干部补短板、比作为、亮实绩。今年各级各部门开展集中学习1090次、专题研讨580次;举办各类培训班34期,培训党员干部6111人次。选派6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重点工作一线历练,上挂36名优秀年轻干部在重点项目、国有企业等工作专班锻炼。开展“四问四比四聚焦”,推动项目招商提质增效。上半年,资质等级建筑业增加值增长完成比例和增速均排名全市第1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完成比例全市排名第4位。大抓调查研究,县委常委每人牵头2个重点课题,其他县级领导确定34个重点调研课题,科级领导干部每人确定1个课题,推动发现问题、制定举措、提升工作。持续抓问题整改,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目前全县共查摆作风重点问题383个,已整改356个。持续抓调查研究,截至目前,累计走访家庭户15746户(次)、企业1701家(次),完成调研课题230个,收集问题249件,已办结243件。
史邦俭书记表示,下一步,留坝县将全面紧扣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构建“六个体系”、争做“六个示范”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举措,聚焦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中新篇章部署,坚持领导干部“三个带头”,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以项目建设大推进、营商环境大突破、作风能力大提升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两山”转化新境界、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让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和生态的“含金量”更足。
本报记者 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