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城乡义务教育服务水平情况的调研报告以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提升城乡义务教育服务水平为题,2014年3月至5月,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专家、顾问,在市政协主席田云翔、副主席陆玉珍的参与和指导下,突出优质学校(一级示范学校、现代示范学校、一级完中)制度建设、教师流动机制建设、课程教学、薄弱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服务等7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期间先后共召开各类座谈会8次,全面了解我市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提升城乡义务教育服务水平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委员、顾问们结合昆明的实际,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义务教育基本情况(一)基本现状截至2013年底,我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196所,学生103.6万人,教职工7.12万人,专任教师5.70万人。其中:——学前教育。学前教育988所,幼儿园在园幼儿数17.43万人,教职工1.74?万人,专任教师0.94?万人。——义务教育。小学884所,初中168所;小学生42.83万人,初中生18.94万人。小学教职工2.44万人,专任教师2.31万人;初中教职工1.43万人,专任教师1.31万人。

——高中教育。普通高中73所,中职学校78所;普通高中学生8.68万人,中职学校学生15.67万人,普通高中教职工0.74万人,专任教师0.58万,中职教职工0.75万人,专任教师0.54万。——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5所,特殊教育在校生0.05万人,教职工0.018万人,专任教师0.017万人。(二)发展水平——普及水平。截至2013年底,幼儿毛入园率为96.53%,小学毛入学率108.9%,初中毛入学率112.2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0.5%,特殊教育入学率为91.57%。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教师发展水平。截至2013年底,全市学前教育、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职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6.12%、99.39%、99.73%、98.05%、83.62%。全市在岗特级教师163人,高级教师5970人,学科带头人798人,骨干教师1389人。——优质学校占比。截至2013年底,优质小学120所,占小学总数的13.57%;优质初中41所,占初中(含九年一贯制)总数的24.4%;优质完全中学33所,占完全中学总数的75%。——办学条件达标。截至2013年底,小学计算机网络达标校368所,占41.63%,生均校舍面积达标校587所,占66.40%,生均设备达标校411所,占46.49%,设备利用达标校562所,占63.57%;初中(含九年一贯制)计算机网络达标校142所,占84.52 %,生均校舍面积达标校134所,占79.76 %,生均设备达标校120所,占71.43 %,设备利用达标校131所,占77.98%;完全中学计算机网络达标校40所,占90.91%,生均校舍面积达标校37所,占84.09 %,生均设备达标校42所,占95.45 %,设备利用达标校44所,占100%。

——教育经费投入。2012年教育经费投入124.95亿元,其中:义务教育经费投入63.38亿元。2013年教育经费投入126.52亿元,其中:义务教育经费投入69.61亿元。二、主要做法和经验多年来,我市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和优质学校逐步扩大,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中,我市和各县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取得了一定成绩。(一)领导重视,确保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从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高度,不断加大教育改革与发展,先后出台了《昆明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昆明市中小学幼儿园区域布局调整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随着我市校安工程的实施和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全市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完小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35.4万名农村学生进入到标准化学校就读,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各县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履行政府教育职责,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挖掘潜力,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一是积极探索学区化管理。多年来,市、县区相关部门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工作,采取“名校带弱校”等方式,发挥优质学校的优势,以学区为抓手,带动学区内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二是新增了一批优质学校。各县区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兴办教育,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互补,多形式投资办教育的格局。三是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鼓励优质学校扩建挖潜跨区域发展,实现一校多区办学,形成一批区域性优质学校,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以上措施,近五年来,全市新增优质学校75所,其中:小学由72所增加到120所,初中由27所增加到41所,完全中学由20所增加到33所。(三)积极探索,试行干部和教师交流。一是对口交流。市、县区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对口交流工作,开展了学校对口帮扶工作的检查和指导,优质学校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互访、交流,通过管理人员互派、教师交流学习、顶岗上课、教研互动等形式的开展,提高了帮扶学校管理和教师业务水平。2013年,全市共选派1180名干部教师参加支教、学习进修和挂职锻炼,共招聘中央特岗教师339人和接收免费师范生161人。

二是开展干部和教师培训。2013年,全市组织400名教师参加国家级示范性项目培训,组织9783名教师参加省级项目培训,组织19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组织301名中小学校长赴省外学校进行专题研修培训。三是加强编制管理和绩效考核。各县区积极探索编制管理和绩效考核,不断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四)实施课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改革。一是完善课程设置。认真落实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积极探索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2012年,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管理 提高教育质量的通知》,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不断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二是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市、县区教育部门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和指导,开展学校创建工作,建立了“分片负责,联动考核”的制度,市、县区教科研部门深入课堂教学一线,指导各中小学搞好校本教研。(五)搭建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一是学校互联网建设。加大投入,推进完小以上的学校接入互联网工作。目前,各县区和5个开发区实现100%的中心完小以上的学校接入互联网。

二是学校多媒体设备建设。2013年,我市新增多媒体设备5553套,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呈贡、富民、禄劝、宜良、石林、高新区、经开区、滇池度假区的学校多媒体设备平均覆盖率达到94%,其中,盘龙、西山、官渡、呈贡、石林的覆盖率达到了100%。三是县区教育网站建设。目前,我市共有11个县区相继建有或正在建设自己的教育网站,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市的义务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市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部分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教育改革力度不强,城市发展与优质教育需求还不相适应等问题,主要是:(一)??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认识和管理存在差距一是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县区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还没有足够的认识,重视不够,服务意识有待增强。市、县区对本地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还没有把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纳入本地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二是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不够。对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中一些结构性的矛盾缺乏研究,现有优质学校的典型、示范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覆盖面还不广,支教、教师的培训还沿用传统的作法,优质学校教师资源的引领作用还缺乏创新,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三是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力度尚需加强。市、县区相关部门对县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统筹和指导不够,扩大优质资源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配套政策缺失,全市没有统一的扩大优质资源的分步实施目标和任务。(二)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还不能满足需求一是学校布局布点不够合理,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基础建设没有及时落实,管理不配套。城市建设规模扩张加快,学校的布局布点滞后于区域人口的迅猛增长,造成大量小区居民无法就近入学。二是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持续急剧增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20.23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8.88%。其中:小学16.62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34.35%;初中3.61万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6.65%。而83%的随迁子女集中在主城区学校,主城区教学用房不足,大班额现象严重,入学压力大,供需矛盾突出。?三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优质学校占比低。一方面由于部分新建小区没有配套学校或配套了学校但由于引进民办,公办学位较少,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相关部门缺乏统筹和协调,?优质学校布局规划滞后,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矛盾突出。

如晋宁县反映,全县义务教育阶段39所学校中仅有优质学校4所,只占总数的14.8%。(三)教师流动机制尚未建立一是县区缺乏教师流动,教师“局管校用”难于落实。如官渡区教育系统调动教师还不能做到教育局调动,还需要相关部门审批。二是教师队伍不稳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作为学校的第一资源,也在不断地被重组优化,山区的优秀教师流向乡镇,乡镇的优秀教师流向区县,区县的优秀教师流向主城区,在欠发达县区,优秀教师流失情况尤为严重,教师的逆向流动加大了学校之间的差异。三是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在全省、全市有影响力的名教师、名校(校)长、学科领军人才偏少,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数量较少,骨干教师培养和制度创新不够,由于优质学校的教职工编制紧,满足不了对口学校(分校、联办校)的需求,加之绩效工资制度不够完善,严重制约了优质学校办分校的积极性。四是教师编制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系统现使用编制是2004年由市编办依据当时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核定,从2004年至今未进行过调整。(四)缺乏扶持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全市没有出台对优质资源扩张的相关鼓励政策,公办优质学校扩张后,出现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加大,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但学校教学和管理人员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增多,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是学区化管理模式的研究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学区化办学特色尚未形成。缺乏统一的学区化办学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和教学属于松散型,很多学校是借名校的牌子联合、联办。由于缺乏学区化管理的相关制度,使学区内的学校在设施设备、人员配置、财务等方面存在不协调,学区内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示范、教学专题研讨、干部教师培训等互动机制的探索还不够。三是开展“一帮一”“一帮多”“送教下乡”“送课下乡”“送培训下乡”等活动不规范,没有形成制度。由于没有制度保证,送教下乡质量不高。(五)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够一是投入不足,乡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教学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还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二是教育资源的共享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主要存在教学信息平台模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不能有效支持常规教学,与课程融合度不高等问题,不能体现学科特色、区域特色,也不能支持优质资源的共享。四、调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随着昆明城市的定位要求和市民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增强,我市义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提出如下工作的意见建议。(一)??进一步提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认识要充分认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是构建和谐教育的体现,要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考核。

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选点布局,以优质、均衡、公平为标准,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抓紧制定我市优质教育布点布局规划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行动方案,明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和任务,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在解决“有学上”的基础上,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上好学”的需求。(二)外引内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要把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放在教育改革的首位,鼓励各县区加大县域内教育资源整合力度,采取合并、托管、一校多区、集团办学和建立学校联盟等手段,引进外省市、城区名校,推进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学校、高校办分校等办学形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实现师资、教学、管理、文化、课程等全方位提升,教育资源、教学经验和管理理念的交流和共享,进一步增加区域内优质学校学位总量,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比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三)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化管理模式要按照“增量推进、存量盘活”的方式,采取 “老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市学校对口农村学校”等模式,新建、改建、扩建学校,改造农村及城区薄弱学校,按照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状况,划分若干学区,每个学区都有优质学校,?实现学区间的教育资源相对均衡,逐步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提升农村及城区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建议市教育局牵头组织优质学校,总结各自特色的办学文化和管理经验,提供给各类学校借鉴学习,促进其他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自立自强,通过学校自身建设,成为优质学校。要推进名优民校工程,积极鼓励和扶持有特色的民办学校建设,完善民办学校的等级评定,表彰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创建示范学校,重点扶持打造一批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民办优质中小学。(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对口帮扶”行动计划,加大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力度,大力开展办学指导、教师支教、师资培训、示范教学、经验传授、学术交流、硬件援助、组织学生手拉手等活动,创新义务教育学校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新途径。市、县区教育管理部门要设立帮扶工作专项经费开支和报销科目,支持优质学校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市、县区教育部门要把薄弱学校的改造与提高,作为重点工程加以推进,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引进优质学校的管理经验,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五)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建设要统筹调整和优化全市中小学布局结构,分步骤、分年度落实目标和任务,加大学校建设资金的投入,特别是要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

要加强住宅区配套学校建设,将住宅区配套学校纳入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优质学校学位供给,逐步降低就近进入优质学校的难度,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六)加强学校教师编制管理建议市、县区相关部门加强学校教师编制管理的研究,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公办学校教师“局管校用”弹性编制。要合理核定学校教职工编制,对扩大优质资源的学校编制实行倾斜政策,为扩大优质资源的学校提供保障。各地要结合实际增加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要鼓励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原学校保留其公办教师编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和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政策。(七)建立校长和教师流动机制要为有利于县域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教师专业成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障,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要建立县域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采取“分流”、“轮换”、“支教”、“替岗”等形式进行教师流动,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任教。教育部门要制定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办法,建立骨干教师和后备骨干教师信息库,对骨干教师的履职情况、教学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建立定期考核、科学评估、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形成具有特色的骨干教师遴选与培养、管理与使用的新模式,构建骨干教师?"选、培、管、用"一体化的新机制。

(八)建立优质学校分级管理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要总结推广优质学校管理经验,建立优质学校领办管理模式,打破优质学校地域界限,实行市级统筹规划优质学校布点、以县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市、县区教育部门要加强集团、分校、学区化等办学的指导和协调,推进集团、分校、学区化等办学规模、布局、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办学特色等工作。要研究财政资金投入和优质教育资源扩张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要防止财政资金一味向现有优质学校投入的“锦上添花”情况,无形中会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结构的不均衡,着力倡导社会资本投入打造新的优质学校,增加优质教育总量。鼓励现有的优质学校向外采用办分校和联办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要制定鼓励其向外投入的政策和具体办法。对优质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担任教师或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应允许适当增加其工作报酬,鼓励教师走出去。要积极探索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拓宽社会投入渠道,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格局。(九)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要加强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整合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资源广泛共享和普及,建立我市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市、县区教育部门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收集和积累的领导,加大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力度,探索总结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实用、好用、管用的资源,收集、开发“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库和持续更新。要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加大优质数字资源向农村学校和教学点传送力度,通过网络课堂、网上教研等实现资源推广、资源共享,推进优质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其他学校,尤其是针对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区域各学校共享名师名校优质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开展校际合作项目和远程协作研究与学习活动,促进城乡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优质学校的示范效应,为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应用提供典型经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