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烂身病全年皆可发病,主要发生于每年的4-5月份和6-8月份,水温28℃以上时高发,局部地区发病率高达4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是危害水产养殖业的严重病害之一。由于其发病迅速、传染快,在短时间内能造成黄颡鱼大量死。
烂身可分为外因导致的细菌性烂身,以及内因导致的细菌性烂身。
外因导致的细菌性烂身:鱼体体质一般不差,故常常出现伤口烂到露出骨骼和内脏时鱼还没死的情况。这种烂身的病灶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伤口处不易发现肌肉与皮肤剥离情况。在池塘中发展很快,一旦发现,需及时治疗,但该病造成的死亡率一般不会很大,而且治愈相对容易。
内因导致的细菌性烂身:一般是因鱼体体质弱,自身抵抗力下降时,感染致病细菌而暴发的疾病,目前主要由细菌(如拟态弧菌,霍乱弧菌,气单胞菌等)引起的。而导致鱼体体质变差的因素,一般和水体环境(水质、水温、溶氧等)、日常投喂(过多或过少)、用刺激的杀虫药(菊酯类药物)、饲料品质(原料的不新鲜,油脂氧化和霉菌毒素)等有关。
这类烂身病的病鱼皮肤溃烂,溃烂界限清晰,常形成一个四方形的“溃烂灶”,严重时皮肤全部剥落,露出肌肉(一般发展到这时候鱼已经死了)。有些病鱼还伴随内出血及内脏病变等情况。“四方形”烂身发病快,死亡率极高,每天死亡量在几天内从几斤发展到上千斤。
应对措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烂身鱼处理起来比较困难,也是要从水质、体质着手。病害的根源跟鱼塘底的恶化、酸化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从底质、水质出发,切忌滥用一些刺激性药物,否则会适得其反。
出现烂身鱼情况,可以先使用有机酸解解毒,然后再用外用硫醚沙星+聚维酮碘+五倍子(或者其他针对性的药物进行处理,要视烂身鱼的情况酌情用药)进行消毒,同时内服抗生素,拌保肝多维产品(烂身初期的治疗控制上可用:恩诺沙星+多维,或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多维拌料投喂)。
(摘选自:农财宝典水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