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贵州省重点文艺创作扶持项目——院线电影《一山之隔》正式上映。该作品以“最美奋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被誉为“当代女愚公”的先进人物——黔南州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为主人公原型,讲述当下现实生活中,女主人公因爱情嫁进穷困的山村,历经十三年跌宕起伏,硬生生凿通了一条出山之路,从此走向幸福之路的励志故事。

山路致富养殖项目有哪些_山路养殖致富项目_山路致富养殖项目招标

邓迎香, 1972年10月生,女,中共党员,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她和麻怀村民一起,历时12年人工开凿出一条“麻怀出路”,打通了世代被大山阻隔的脱贫路,创造了“不等不靠,敢想敢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麻怀干劲”。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家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最美奋斗者,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凿开大山的阻隔

1991年,年仅19岁的邓迎香认识了外出打工的麻怀村村民袁端林,两人一见钟情。虽遭父母强烈反对,性格倔强的邓迎香还是毅然决然从条件较好的高山村嫁到了条件恶劣的麻怀村,开始了她坎坷而传奇的一生。

地处岩石深山的麻怀村,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四周大山连绵,织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包围圈,将麻怀村紧紧包裹住,与外界隔绝。

嫁到麻怀村后,邓迎香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新婚那天,她骑着马翻过陡峭的山崖时,心被惊得怦怦直跳。进了村子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已经看上彩色电视了,但这里仍然使用煤油灯。山太高了,明明是农历十五的月亮,可总是到半夜才能照进村子,每天太阳爬上山头的时候已经到正午了。

在这里,白天变得短暂,夜晚变得漫长。村民要出山,得手脚并用爬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孩子上学读书天不亮就得出发;村里的果子熟了只能烂在地里;要建房子,材料运输比登天还难;猪养大了只能宰好后分成小块驮运到出去卖;村民生病了只能在家天听由命。

然而,村外的那条公路和村子的直线距离还不到一公里。这一公里,成了麻怀村民心头无法停止的痛。

1999年秋,国家实施农村电网建设,麻怀村因山高路险,电线杆子和变压器运不进来,眼看点上电灯的梦想就要“泡汤”。村干部李德龙意外发现半山腰有一个溶洞,一头连着山里,一头伸向山外。经商议,村民一致同意以溶洞为突破口,挖一条通往外界的隧道。

1999年的冬月初八,一声炮响,麻怀人拉开了历时12年之久的凿洞修路的序幕。村民们从山的两侧顺着溶洞水流方向,一锄一铲地往里凿。没有运输工具,就人背马驮;洞里的石头不好运出来,老少就站成一排,将石头一块一块地转运出洞。村民们白天在坡上干农活,晚上加班凿隧道,没有电灯就点蜡烛、点煤油灯干。

2001年正月二十九凌晨两点,随着一声炮响,洞内弥漫着尘灰,村民们跃上前去,用手抠、使劲刨,村民任红抓住了对方杨方才的手,两人不约而同地大声喊道:“通了!通了!”

山路致富养殖项目招标_山路致富养殖项目有哪些_山路养殖致富项目

△当年麻怀村的隧道开凿现场

2001年,麻怀人告别了点煤油灯的历史,用上了电灯。但是狭窄的隧洞并没有给麻怀村的贫穷闭塞带来多少变化。隧洞低矮,到处积水,遇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遇到运送大件东西,还得从山路上一点一点地搬运,常常被磕碰的缺边少角。

隧道打通后,村民们纷纷外出打工贴补家用,邓迎香的丈夫也走出了村子到煤矿挖煤。2006年,丈夫在一次煤矿事故中丧生,邓迎香独自拉扯一双儿女艰难生活,亲戚朋友劝她离开麻怀。

看着四周巍峨的大山,她铁定主意:我要改变它!

两年后,邓迎香和同样丧偶的李德龙重组家庭。两个命运波折的人相互依偎,共同养育孩子。2010年,当女儿李琼披着沾满泥水的婚纱,弯着腰,狼狈地从山洞里走出来的时候,邓迎香发誓,要把山洞凿宽凿高,“要像真正的隧道一样能通汽车。”“靠这样原始的方式凿洞,猴年马月才能通车!”看到村民们意见不一,邓迎香只身拎起铁锤进隧道,用锄挖,用手刨,一点一点地拓宽。

村民被邓迎香的执着感动了,一个、两个、三个……数月后,麻怀村翁井组27户村民都加入进来,麻怀村又响起了“叮叮当当”的凿洞声。资金缺乏、炸药不足,邓迎香就四处“化缘”,机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也伸出援手。

山路致富养殖项目有哪些_山路致富养殖项目招标_山路养殖致富项目

△当年麻怀村的“隧道开凿大军”

2011年,一条长216米、宽约4米、高5米的人工隧道终于打通,5吨重小货车能自由通行。麻怀人硬是用“干”字,演绎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山”故事。

2014年,在罗甸县政府的支持下,隧道得到加固,路面得到硬化,还安装上路灯,大车小车畅通无阻,村里建起停车场、运动场等公共设施,山外的新鲜物件源源不断运往山里。

打开致富的山门

山路打通以后,村民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盖房子。“以前路不通的时候,盖房子的砖、砂石、水泥只能用马驮。”村民刘清珍说,隧道通后,他们家的房子几个月便盖好了。

积蓄一身力量的村民,走出大山,他们要闯天下,要挣钱,要过上幸福的日子。

2016年10月,邓迎香当选为麻怀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发誓,要为麻怀村打通另一条路——致富路。

“不少村民带着孩子搬到县城住,自己在工地上打工挣钱,孩子在县城学校读书。”邓迎香说,从麻怀村走出去的村民,建筑上都是一把好手,一半以上的村民,遍布在县城各大建筑工地上。

驻村工作队员金修付就是麻怀人,回家乡驻村,干劲更足了。“老一辈人的使命是挖山开路,让麻怀人走出去。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搞好‘二次创业’,让麻怀人致富。”

村民走出去,产业引进来。村“两委”盘活村里的资源,成立了贵州迎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迎香牌”商标,带领村民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生猪养殖、油辣椒加工等产业。通过“联村党委+公司+产业+农户”的方式,探索出联户共建、联产共营、联市共销、联利共赢的“四联四共”发展模式。

2018年,对口帮扶麻怀村的贵阳市农业农垦投资发展集团在麻怀村投资上千万元,流转村民土地新建、改造食用菌种植大棚98个。产业的落地,让村民从“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

在食用菌大棚里务工的村民李紫妹说,工资有2000多块,丈夫在县城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每个月有4000块钱,日子过得有劲头。

山路致富养殖项目招标_山路致富养殖项目有哪些_山路养殖致富项目

△村民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务工 班方智 摄

麻怀村的变化,吸引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

39岁的袁端胜是麻怀村村委会副主任,他成立了一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有羊、黑毛猪、鸵鸟、鸭、鹅等,年收益20万元左右,解决了10多户群众的务工问题。”

如今,麻怀村年人均收入突破14000元,全村有80多辆轿车,家家住上漂亮的楼房,36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还出了1名研究生。

锤炼思想的阵地

2018年11月24日,在罗甸县举行的“挺起大山脊梁决战脱贫攻坚——新时代贵州精神黔南实践”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认为,麻怀干劲的“干”字,体现在村民不等不靠的干劲上,麻怀干劲的“劲”,则体现在攻坚克难的力量上,这个力量就是新时代的愚公移山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

山路致富养殖项目招标_山路养殖致富项目_山路致富养殖项目有哪些

△黔南州劳模职工教育基地一角 班方智 摄

今天,麻怀村已建成贵州省党性教育基地、黔南州劳模职工教育基地,成为干部群众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阵地,“麻怀干劲”成为党员干部必须接受的一场精神洗礼。

新建的黔南州劳模职工教育基地里,陈列了罗甸全国劳模、省级劳模的图文资料,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种精神”元素得到彰显,打造了“大关造田”、重走麻怀出山路、穿越麻怀隧道等观摩教学点,增设了“罗甸劳模精神精品课”,劳模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大大增强。

山路致富养殖项目有哪些_山路养殖致富项目_山路致富养殖项目招标

△邓迎香(右)向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讲述当年的故事

“麻怀干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邓迎香说,以前的“麻怀干劲”是要打通出山路、解决温饱,现在的“麻怀干劲”,是要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建设美丽乡村,让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