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汉语教师:房莹
(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
不把自己当“老师” :
学生、课堂甚至“老师”都是我们的用户
来孔院工作之前,我曾在外研社工作了6年。多样的工作经历为我提供了不同的汉语课堂设计角度。通过下面一反一正两个案例,我将具体阐述海外汉语课堂上的“用户体验”这一设计思路。
案例一:
“挫败的第一课,其实我只想做个负责任的老师”
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新来的小同事,小语种和汉语国际教育背景,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经验。在孔院上第一节课之前,她伏案备课很久,PPT、图片、教案,各类资料准备地十分丰富;而上课之前,我和她也交流过,发现她的汉语本体知识基础不错,总体来看似乎“万事俱备”,只差踏入教室的那只脚。
但是课程结束后,她却一脸挫败地回来了,反馈说:整堂课上得匆匆忙忙,之前准备的内容没讲完,学生似乎也没怎么跟上。我觉得奇怪,好奇之下看了她的备课内容,浏览后我问道:“这都是你这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她颔首。我顿时了然,婉转地告诉她:“这些内容,足够我上四节课了。”看着她睁大的杏眼,我安慰她道:“我知道,你是想做个负责任的好老师。”随后,我分享了来孔院后上的第一堂课。
案例二:
开心的第一课,其实我只要先了解学生的需求
曾经做过孔院志愿者,毕业后做了几年汉推文化项目,当我再一次要站上欧洲孔子学院的讲台时,心里想的竟然是“用户体验”四个字。为了我的“用户”,当然要先做“用户调研”。所以,我的第一次备课就是一场调研活动。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而我的第一个调研主体就是“学生”“老师”以及“师生关系”。调研活动很简单,就是尽可能多地旁听现有课程,尤其是需要接手的班级。我的目的很明确:了解孔院老师的教学风格;观察德国学生上课反应或者说是“学习风格”;揣摩将来我站在这些学生面前时,他们需要怎样一个 “老师”角色—— 一个帮助他们更加热爱中国文化和汉语学习的辅助角色。
旁听了一轮孔院老教师的课之后,我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语言水平有了基本了解。接下来第二个调研对象就是教材。我知道,海外汉语教学一直面临教材不适用的问题。曾做过教材编辑的我也完全理解:一本教材很难做到放之四海皆准。因此,我对教材的定位就是给我提供话题选择、词汇和语法提示的大纲;而教学设计和练习开发嘛,只能见招拆招、自力更生了。
我接手的第一个班是中级口语,而规定教材的第一课是颇为无聊的自我介绍。怎么把“无聊”上出“有聊”,这是个“非常有聊”的过程。这节课上只有“我”是陌生人,需要自我介绍,所以,我为一份普通的自我介绍列出了12个问题,保证平均每个同学能问我2-3个问题。但是,我并没有很“好心”地把先问题发给他们。因为虽然每次课前要规划好各个环节和步骤,但我仍然期待课上一些小小的“失控”刺激,或许让带来意向不到的效果。
于是,意料之中,看似严肃的德国人也打开了八卦精神,简称“开挂”,看我站在教室中间笑眯眯地大大方方让他们提问,各种“隐私问题”扑面而来。我当时一边得意自己的设计策略奏效,迅速“破冰”拉近了彼此关系,一边嘀咕:谁之前说德国人矜持来着?除了八卦问题,我当然也把自己准备的问题清单中他们“遗漏”的问题自问自答自导自演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使用汉语,生词也随时遇到随时解释,终于,他们将对我的好奇心转化为汉语学习的动力,努力去理解我的语言,为了提问,绞尽脑汁回忆学过的词汇;同时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我也了解了他们比较真实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距离,为将来的课程设计做了更好的心理准备。
整个课程基本都在掌控之中,虽然看似只有十几个问题,但是大家提问-我回答-理解消化-生词学习-句型学习-交流讨论等一个流程下来,每个问题上至少停留了5分钟,每个学生也得到至少10分钟的口语表达机会。课程在布置作业中达到一个小高潮:我把刚才学生们“为难”我的十几个问题“反击”了回去,请大家用今天学的词语或者句式完成一篇自我介绍。
等我分享完引以为傲的第一课,我的小同事有点失望:就这么简单啊,那你备课岂不是很容易?
当然不是!
首先,“简单轻松”是我对“第一课”的设计理念,首次见面 “破冰”需要的迅速拉近距离,越直接越好。当然我也不否定“四平八稳”的第一课,每个教师的风格、教材、学生、课型、包括年龄都是要考量的因素。我如此设计自己的“第一课”,是因为旁听课程时已经与学生有过一面之缘,大家已经知道“我”将会成为他们的“新老师”,或许好奇的种子早已种在了他们的心田。加上第一课教材内容,我才将计就计,打着信息差的主意设计了这个课程结构。接下来,细考究,每个问题的选择,如何与本课话题功能、词汇及课文内容衔接搭配,为下一课做好铺垫,也是花费了心思的。再者来说,我会那么自在自信拿着问题轻轻松松走进教室吗?自然不会。每个问题,我都已反复琢磨,写好答案,力求每句话都是他们可以理解的程度,并且加入生词,给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我明白了,是我准备的课程内容太多了,而且过于关注自己是不是能讲完,当好负责任的老师。其实,我就是怕他们一周一次学习时间太少,孔院的学生来一次不容易。”小同事还是有点不服气。
“没错,你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问题是,你只是从自己的理解来准备,生怕学生学得少。不过你忘了,他们是因为喜欢汉语而来到孔院,如果因为我们的‘好心’,造成这些社会学员的心理压力,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疑,在学习中得不到乐趣和成绩感,久而久之,适得其反。但如果你让他们喜欢上你的课,甚至喜欢上你,他们出勤率会提高,课下也会更认真地预习和做作业,效果比你上课多讲几个生词几个语法点还要好得多。”
案例小结:
我不是在当传统意义的“老师”,而是个汉语课堂“产品”的产品经理,主持整个“项目”的设计和管理。学生、教材、课程甚者“老师”这个角色,都是我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