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要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重要使命,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对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做好规划资源工作提出新要求新任务。市规划资源局首次举办专业人才实务培训班,组织全市系统规划专业学员赴北京、雄安两地现场教学。借鉴京雄两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生态、城市更新及产城融合等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学员们积极思考、交流感悟。我们将分期刊登部分优秀调研手记,分享学员们的实践探索和启发思考。
系统筹划,合作传导,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市规划资源局市政工程管理处 张亦佳
PART.01基本情况
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大都市圈区域协同的重要空间载体。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雄安不断涌现出高质量发展的亮点,其中规划建设中的北京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已建成的雄安站枢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展现了从规划蓝图到实施历程全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的系统规划观念,统筹协同设计、融合地区发展的城市空间。
PART.02案例特色
北京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
功能集成,站城一体
北京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的十个全国客运枢纽之一,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落实北京总体规划,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效链接首都、大兴两大国际机场的铁路枢纽,高度复合城市功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京华的生动实践。该工程创新多路共享的进出站组织模式,以地下3层的枢纽车站实现了2条城际铁路、1条市郊铁路,4条地铁线路,15条公交线路的高效功能集成,快速衔接北京中心城,15分钟到达首都机场,35分钟直达大兴机场和河北唐山,1小时到达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车站内部利用铁路咽喉区的竖向空间集成安置变电所等配套市政设施集约用地,车站外部加强城市功能与交通的衔接与融合,强化轨交支撑能力,实现铁路与轨交、公交平均换乘时间不高于3分钟,与地面楼宇平均衔接时间不高于4分钟,高效带动站城融合发展。
《一图读懂北京副中心展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地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草案)》
秉承“站城一体”理念,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采取统一规划建设的开发模式,统筹7.2公里地下步行通道和29公里地上步行系统,形成串联各轨道站点与功能节点的立体步行网络,将自然、阳光、空气、植物与各类城市功能引入地下枢纽,地上地下空间流动,交通便捷、环境友好、绿色低碳、景观灵动,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
雄安站枢纽
借势发展,以站促城
在雄安地区总体规划框架下,高标准建设的雄安站枢纽位于雄安昝岗片区,结合蓝绿为脉的雄安生态空间骨架,将这一高铁枢纽组团建设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强大引擎,增强了京津冀大都市圈区域交通链接能力。以“青莲露珠”设计理念的雄安站枢纽为核心,布局雄昝商务、金融服务核心区和会展核心区等城市功能,仿佛层层涟漪扩散,铁路用地和城市用地一体化规划,组织便捷立体交通系统,大幅压缩站前广场,提升步行空间舒适度。
PART.03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案例对上海的启示
坚持系统观念下的空间统筹研究
上海对外交通为主的交通枢纽和城市功能联动耦合尚存不足,深入城市的一些枢纽活力不足,站城融合度亟待城市更新。流线清晰、快捷换乘是交通枢纽的重要功能,也是使用者的重要诉求。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的示范区线、“空铁联动”的超级综合体,多条在建轨道交通线路车辆基地TOD正处于建设中,京沪两地都在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
在设计研究阶段,交通枢纽既需要带动周边产业以促进城市功能有机布局,又需要地上、地下空间衔接一体化以提高空间活力,成为因地制宜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节点。北京“多情景适配”的土地供给更新模式,对规划图则、土地性质等立体化指引提出思考。实现综合交通一体化设计,一方面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运行安全水平,实现复杂交通功能的空间集成;另一方面充分融合历史人文、城市景观,打造站城一体、节地韧性的复合型城市空间。两者结合才能确保国家战略安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视多方合作和实施传导组织过程
无论是北京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还是雄安站枢纽,都是多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典型案例。在实践中政府搭建孵化落地实施项目平台,促进行业升级、管理转型、地区配合、协同推进,既要确保重大工程年度建设时序,又要通过组织架构人员分工明细流程等,最终落实规划蓝图的层层传导,促使“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
上海出台过《街道设计导则》《河道设计导则》,下一步也将以轨道交通车站地面附属设施及周边场地为研究对象,梳理地方与铁路轨交建设结建内容和程序,带动地区周边发展、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优化人民群众出行环境为研究目的,提出多方协作共同创造精细化环境布局和设施设计引导要求,并通过实施机制优化,引导相关部门和周边居民有序参与,保障基础设施高品质规划设计传导落地在建设实施中。
推动人民城市共建共享制度创新
上海城市更新中面临着轨交站点、新城绿环、地区变电站等提级改造或地块结建,单一功能面临复合联网,新老之间需融入城市。为有源头活水来,基础设施新改扩建的设计、审批、建设、运营各个环节,都应以“更多地依赖人民,更好地服务人民”为宗旨,让人民更多地参与到经常使用的基础设施设计“金点子”中,共同创造更好的城市空间,满足人民的出行与服务需求。2023年首次尝试的上海基础设施设计竞赛,促进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4年我们将组织各方,遴选基础设施项目清单进行方案征集,深化公众参与制度创新,助力本市建成一批品质卓越、文化彰显、高效实用、低碳韧性、数字智能的新时代基础设施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