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姑在我国南北方均有种植,它株高、根系旺、抗病虫害强、不易倒伏、生长周期长、外观优美,食用、药用及经济价值高,具有优良的生态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下面一起来看看慈姑的栽培就技术。
一、特征特性
慈姑一般生长于水田、浅湖、沼泽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湿地各种水面的浅水地点均能良好生长,喜光照充足、土壤肥沃。
慈姑株高 0.5~1.1 m ,直立,肉质须根系,密生于块茎,无根毛有细小分枝,须根 35 cm 。匍匐茎向地下深处生长,末端积累养分形成地下块茎,呈卵形或近球形,直径 3~5 cm ,表面附膜质鳞片,肉白色或浅蓝色,顶端具有顶芽 。叶着生基部,箭形,全缘,长 30 cm ,宽 15 cm ,叶柄较长且中空。花茎直立,多单生,总状花序,雌雄异花,花白色,花萼、花瓣各3 枚,花期 7 — 9 月。瘦果密集,呈斜倒卵形,扁平有翅,背翅不十分整齐。种子褐色,位于中部,具有繁殖力,但生产上一般用球茎或顶芽进行无性繁殖。
二、栽培技术
2.1 苗床整理
苗床宜选择土质肥沃、排灌方便、保水保肥的低洼地或土壤优良的肥沃稻田,要充分耙耘使之平坦并施足有机肥或河底淤泥作基肥。深耕 20~30cm ,耕地时施入基肥 45~60 t/hm 2 ,耙耕整平后做成宽 1.5 m 的长条形育苗池,并预留育苗池垄间过道 30 cm ,以便于幼苗管理和移栽种植。
2.2 培育壮芽
选用早熟、高产、质优且匍匐茎短而密集、单株球茎数11~15 个的优良品种。选择具有所栽品种特征、大小适中、肥大端正、充分成熟、顶芽粗短而稍弯曲的球茎作为种球,其顶芽以 0.8 cm 左右为宜。清明节后,取出留种顶芽进行催芽,具体为在背风向阳的下挖地面上铺一层编织袋,上覆盖草苫子等透气性保温材料,如果气温偏低可夜晚移放到温暖室内,保持温度在 14 ℃ 以上,始终保持湿润, 15 d 左右出芽 。
2.3 移栽
5 月初地温升至 12~14 ℃ 以上,按株行距 12~16 cm 将催生的顶芽插播于耙耕整平的苗床中的条形苗池中。栽植深度为顶芽长的 1/2 或者顶芽从下向上的第 3 节位入土2 cm 。植株萌芽期田间保持 3 cm 左右的浅水层,插播稳定后,搁苗床 8~9 d ,促进植株生根,其间保持土壤湿润。当芽鞘张开抽叶时浅灌 1 次稀粪水并保持空气通透 。
2.4 田间管护
植株定植后 10 d 左右追肥 1 次,以促进植株生长,均匀施入尿素 225 kg/hm 2 ,或腐熟后的人畜粪尿 22.5 t/hm 2 ,或碳酸氢铵 450 kg/hm 2 ,其间注意浅水勤灌防止干旱。 7 月初再追肥 1 次,施草木灰 1 200 kg/hm 2 或磷肥 1 500 kg/hm 2 ,促进球茎膨大。进入雨季后,应适当排水搁田,搁田程度以田不陷脚为宜,但要确保土壤不干。及时除草和摘除植株上的老叶、黄叶及部分侧芽,保留 5~8 片绿叶,增强田间通透性,提高光合作用效能,减少植株养分消耗。 8 月中下旬球茎开始形成且新叶仍在生长,此时植株需肥量较大,可追施人粪尿45 t/hm 2 或尿素 600 kg/hm 2 ,另加施草木灰 1 800 kg/hm 2 ,其间保持水层 7~12 cm 。 9 月中旬,植株大量结球时期,摘除部分匍匐茎并将田内水位降至 4~6 cm ,促进球茎形成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