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如许,碧云深处》是著名评论家容本镇老师创作的一篇写“官垌鱼”的散文。容老师是浦北县人,他每年都回浦北,由他写官垌鱼太合适了。
宣传官垌鱼的资料恒河沙数,随手可得。写这样一篇五六千字的散文,对容老师这样的文坛大咖来说,其实无需长途跋涉回老家深入采访的,但容老师却悄悄回到了浦北,轻车简从深入六万大山腹地调研,然后才奉献给读者这篇官垌鱼一样让人回味无穷的散文。这个作品,我起码拜读过10次。深知这篇优秀作品的分量,因此,才有了要把这篇作品分享给更多文学中人的动念。
《清溪如许,碧云深处》写的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活标本,容老师敏锐地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内核——觉醒的村庄和村庄里的人民。远离都市的官垌镇,会让第一次去的人惊心动魄,这在容老师的作品中有生动的描述:“公路弯曲狭窄,盘山而上,沿途山峰高耸,峡谷幽深。”
山林为主的土地资源,日益流失的乡村劳动力,对乡村振兴存在诸多的制约条件,官垌镇是当下中国诸多乡村的客观现实和真实写照。如果按照老路子来振兴,肯定是行不通的。而破旧立新发展探索,如何从最基础的乡村生态环境着手改变,如何将原本的山水资源盘活,如何利用市场化的机制来招商引资,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农村需要觉醒的灵魂,呼唤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市场意识的觉醒以及服务意识的觉醒——容老师笔下的两个觉醒一代正向我们走来。
主人公庞俊匀、张振寿是土生土长的官垌人,但他们由于接受了正规的学历教育,有了思想武器,因此,他们便有了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并付之行动。庞俊匀“2009年,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毅然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深圳打工。但在深圳这个打工者的天堂里,他却有一种漂泊无依的感觉,总是找不到能让心里踏实的归属感。闯荡两年后,他又回到了熟悉的六万大山。”“他要把这座大山蕴藏的宝物挖掘出来,推销出去。”
容老师笔下的官垌镇,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峡谷两旁山峰耸立,林木苍翠,八角飘香。一个个小鱼窝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大小不一,大的十几二十平方米,小的只有七八平方米。清澈见底的溪流像一条巨大绳子,把一个个小鱼窝连成了大葫芦串。庞俊匀说,每个小鱼窝都养有几十条到一两百条不等的大草鱼。站在鱼窝边上,游动的草鱼清晰可数。”这样的环境养出的官垌鱼,自然是人间上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庞俊匀看准了发财商机,以松木水村为轴,改良传统小窝养大鱼,把村民组织起来,共同走富裕之路。一条条大草鱼在清澈的小水窝里慢慢长成,最大鱼龄32岁,50多斤重,成为地地道道的“鱼王”,松木水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王村”。“鱼王”也成了众多媒体报道的“明星”。中央电视台《致富经》《科技苑》《每日农经》《美丽乡村行》等栏目曾多次前来拍摄报道官垌草鱼养殖情况。每次报道,都少不了“鱼王”的风姿。庞俊匀抱着“鱼王”的照片也成为代言官垌山泉水草鱼的经典照片。
大学本科毕业的张振寿在当了10年公务员后辞职,兜兜转转又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从六万大山的小鱼窝中,敏锐地看到了潜藏的商机。他投入所有积蓄,毫不犹豫地加入小窝养鱼的行列。科班出身的他,比一般农民懂得更多的养鱼知识和方法,他养的鱼品质更好,产量更高。2003年,经过深思熟虑,他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牵头成立官垌鱼养殖协会。他要把分散在各个村寨的养鱼户组织起来,实行分散养殖,集约经营,统一销售,抱团出海……”官垌镇因为有成千上万个像庞俊匀、张振寿这样觉醒的灵魂,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重视下,带领村民振兴经济。短短几年,已经发生深刻的改变。
容老师在最后一段中,点出了作品的主题:“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居住在六万大山的乡亲们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始终未能摆脱贫困的命运,他们似乎已习惯和适应了这样的命运。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张振寿,有过外出闯荡经历的庞俊匀,也是喝六万大山泉水长大的,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他们的生活与祖祖辈辈却迥然不同。他们的生活与命运,一头连着丰饶的大山,一头连着外面多彩的世界。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也昭示着古老的六万大山已然觉醒。”以鲜明的事实,证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
《清溪如许,碧云深处》是地地道道的散文,但容老师在创作过程中,动用了多种创作手法,如小说中常见的人物刻画、细节描写和诗样的语言等,文字优美,动词尤其精准到位,如写道路的崎岖“随时都有可能撞向峭壁或翻下深谷”,“撞向”“翻下”写出了此行的惊心动魄。又如“一股流量很大的山泉水,从峡谷中穿越而出”,“穿越”道尽了山的险峻和水的灵秀。
总之,阅读《清溪如许,碧云深处》,既欣赏到作者高远的立意,又学到写作上的技巧,此作是一篇令人回味无穷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