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唤万草,云淡天高破土出”七月的森林,似乎所有的等待和静默都转变成美丽和繁华。久违的雨水将如期而至,被烈日烘烤过的山林野地里,多种生物将在天水的沐浴下开始迫不急待的顽强生长。
雨后的森林,云雾缭绕,青绿的山衣仿佛被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树木藤条相互缠绕,灌木丛里花草相依。树梢上的阳光像一缕缕金色的细沙,透过层层叠叠的枝叶,斑斑驳驳地洒落在草地上。此时,无论你朝哪个方向望去,似乎都无法丈量远方的距离。
“纷纷红紫落凡间,林深鸟鸣山更幽”走进茂密的森林,恼人的山风时不时的在追逐嘻闹,无奈的花草绿叶也只能随风摇摆。停留在草叶、花瓣、枝头上的露水已被惊落于地,只留下些许未干的水迹。大雨给森林带来了滋养,大雨唤醒了沉睡的生命。
每年的这个季节,随着雨水的到来,森林的土地如同温床一般。枯枝败叶和多种杂质经过自然腐蚀后开始发酵,从而形成了许多生命赖以生存的多种营养元素。于是,它们开始陆续竞相破土而出,如期而至。它们被自然所孕育,它们被万众所青睐,它们就是“风姿卓越,红装素裹“的菌中皇妃-大红菇。
野生大红菇为红菇科真菌植物门,红菇科,俗称正红菇。大红菇的子实体,其颜色多半呈现为亮血红色,是一种色彩鲜艳的蕈菌。夏秋两季雨后,多生长在壳斗科树种如红椎树、槠树、板栗树等树木构成的针叶林地、生混交林及阔叶林地的土质层中,与某些阔叶树种形成菌根属为外生菌根菌。
野生大红菇的子实体一般大型,扁半球形,后平展而中部下凹,湿时粘,深苋菜红色、鲜紫红或暗紫红色,边缘平滑或有不明显条纹。菌褶等长或几乎等长,少数在基部分叉,褶间有横脉,直生或近延生,乳白色后淡赭黄色,褶之前缘常常带红色,菌肉白色,它的菌柄同其它菌类不一样,不但不脆,相反质硬带有韧性。味道柔和鲜美。这一朵朵美丽的大红菇不规则的分布在山野四处,也给青山绿水增添了几分骄艳。
野生大红菇的珍贵,珍就在于其一它“狠野生”,大红菇对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它的生长必须具有多种伴生菌共存,它与槠、栲等壳斗科林木构成共生关系,共生林木光合作用制造的碳素养料,可以促进野生大红菇菌丝体繁殖生长,所以共生林木的兴衰与它存亡息息相关。目前为止,尚处于野生状态,无法进行人工栽培。其二它“狠挑剔”,其二“狠美味”,森寻口感文化“物华天宝,滋美醇鲜”,野生大红菇干品与排骨、鸡、鸭等不同肉制品煲出的汤品味道甚佳,素以醇厚鲜美,清香爽口,汤色清红著称。
贵就在于其一它“狠稀有”,野生大红菇所需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它的稀有程度,而且还需要气温高,雨水多的季节才有生长的可能,只有在中国极少部分地区能见到。它除了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外还是一种稀有的药用菌。其二它“狠营养”,野生大红菇富含大量的氨基酸和人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可以有效地会引起新陈代谢提供能量。它的微量元素含量非常高,而且还含有其他食品中稀少的尼克酸等。
野生大红菇一旦生长成熟,就要及时的采摘。否则从外观、口感和营养价值上来说,都会大打折扣。因此,每年到了采摘野生大红菇的季节,当地的山民和采菌者趁天色未亮就会进山,开启寻踪觅菌之旅。
野生大红菇属于群、散生菌科。长大后的大红菇,基本上是会藏匿于枯叶中,寻找时顺势从下往山坡上找会容易些。成熟的大红菇在烈日和高温下,容易被开裂,因此,采菌者就要赶早进山采摘,借清晨微弱之光,朦胧之中凭着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来采摘大红菇。大红菇长相十分可爱,叶盖半开型如单车摇铃的大红菇,属上等红菇。野生大红菇外观呈珊瑚红或更鲜艳,在森林里还是比较容易被发现。它们的生长依赖菌菌窝,如果今年生长在这片林地上,只要这片林地没有被破坏,那么来年,这里还是会看见它们的身影。采摘大红菇方法简单,用手指捏着菌柄的下方,轻轻拔出即可,采摘完将菌窝进行回填处理。
云南是我国特有物种分布最多的地区,一些植被类型和众多生物物种仅分布于此。在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过程中,形成了云南现代自然环境中姿态各异和不同进化等级的生物系列,这些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生境中,当某些生物种群随着生存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达到不能承受的程度时,有些生物就发生扩散、迁移,这就是生态自然法则。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决定了如果人的行为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野生大红菇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因此,在进山采集的时候,我们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珍惜动植物。不要随处乱扔垃圾,更不能乱砍乱伐。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有机会从大自然怀抱中获取更多的自然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