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贵的年代

隆林渔业资源丰富,自古以来群众就有养鱼的习惯,但数量少产量低。据资料记载,民国29年(1940年),全县池塘养鱼才30亩,产量500多公斤。解放后前十年,水产养殖处于弱小阶段,只有新州河、扁牙河、冷水河、那达河等一些小河流及红水河一部分自然捕捞,产量每年约100吨;1960年到1978年,隆林水产品主要还是江河捕捞,人工养殖很少,只有克长乡在稻田里养鱼,全县渔业产量徘徊在100吨左右。隆林鱼贵成为不争的事实。

1979年成立隆林各族自治县畜牧渔业局,畜牧渔业的发展有了组织保障,渔业生产逐步提高。全县水产品产量从1984年的140吨增到1999年的715吨。然而,渔业的生产仍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群众需求。整个八、九十年代,隆林仍处于“人多鱼贵”的年代。人们清楚记得,每年大年夜的早晨,隆林城南的鱼市,人头攒动,抢购鲜鱼过年的人们把市场挤得水泄不通。来晚了,鱼就买不到了,连塘角鱼也不剩。草鱼、鲤鱼卖到每公斤24~26元,价格昂贵但还是供不应求。市面上的鱼多从外地进来,而产自本地的很少来到市场,这让隆林的水产人深感不安。

艰苦的探索

如何让水产品满足隆林人民的需求?如何让餐桌上的鱼价降下来?这是隆林水产工作者一直思考的。临渊漾鱼,不如退而结网。他们加快了工作的脚步。为适应水产事业的发展,1986年5月成立隆林各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配有水产技术干部2人,技术工人1人。县水产站成立后,全面开展全县河道、山塘水库、稻田渔业养殖研究和水质分析,引进苗种,提供技术指导,开发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等工作。隆林畜牧渔业局领导敏锐地看到,隆林水产业要发展,特别是将来天生桥水电站峻工后,隆林的水域将扩大,养殖水面会增加,这对隆林水产业来说是机遇也是难题,仅仅依靠这几个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这三个同志中有两个已上了年纪,必须培养更多年轻的水产技术专业人才。为此,畜牧渔业局领导研究决定,选派三名干部到上海水产大学、广西水产学校学习。同时举办大量的水产技术农民短训班,为渔业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1994年,天生桥水库建成投产时,网箱养殖必然是未来水产业的发展趋势,时任局领导意识到这一点。可现实是,我们没有见过网箱养鱼,很多畜牧局的干部职工对“网箱养鱼”这个概念亦是闻所未闻,更不要说让他们动手操作了。怎么办?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见过,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于是,便有了1994年那隆水库网箱养鱼试验。

当年3月至12月,畜牧渔业局组织水产技术推广站实施那隆水库网箱养鱼试验12箱,养殖面积300平方米,每箱投放三寸长草鱼1000尾,鲤鱼50尾,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二是带领二层机构领导和各乡镇畜牧水产站长等骨干到水产业发达的沿海地区参观学习,开眼界,长见识。

为了隆林渔业,自治县水产畜牧兽医局的领导一届接一届的干。在库区里,经常看到该局干部职工的身影,隆林水产人为了尝一尝“网箱养鱼”,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1999年3~9月,自治县畜牧水产局在天生桥镇岩卡村尾三屯下寨建立集约化网箱养殖示范,养殖面积为150平方米,投放建鲤、罗非鱼两种,采取“技术+农户”模式,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作为技术指导,当年10月捕捞上市。示范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取得成功,罗非鱼还可以在隆林库区越冬。当年隆林畜牧水产局邀请外商观摩并开展水库水质测试,开展对外宣传工作,10月份就有三家企业和本县两户群众进入水库区域开展网箱养殖。

随着网箱养鱼越来越多,为解决养殖密度和饲料、水质、氧气方面的问题,又实施了“生态网箱养殖”示范。2005年3月到2006年2月,畜牧水产局在天生桥库区的革步乡那弄村附近水域实施生态网箱养鱼200箱,每个网箱规格为6m×6m×4m,每个网箱按1:5:4投放鲤鱼、鲢鱼、鳙鱼等鱼种1000尾,采取“技术+公司”养殖模式,到2006年2月测产,箱产成鱼963公斤。可是后来养殖户盲目扩大生产,生态网箱泛滥,渔业生态饵料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养殖户养殖失败,不能不令人痛心。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同样在渔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谁不严格遵守科学养殖,谁就受到规律的罚处。

起步

有了天生桥水库,便有了万峰湖。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坝高780米、长1137米,全长144公里,总面积176平方公里,储水102亿立方米,内有30多个全岛58个半岛82个港湾,为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天生桥水库储水后,加上新建的平班水电站,两个水库水面达9.4万亩,可养殖水面40%;天生桥水库及上游共有鱼类91种,其中鲤科鱼类就有59种,渔业资源丰富,隆林网箱养鱼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集约化网箱养殖示范”成功后,当年10月便有来自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养殖户到水库养鱼,同时本地群众也进入天生桥库区隆林水域投资养鱼,当年投放的鱼苗有草鱼、鲤鱼、鲫鱼、罗非鱼、胡子鲶、叉尾鲴、加州鲈等7个鱼种,到2000年全县网箱养鱼已达到670箱,产量约400吨。

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1999年外省养殖户进入水库养殖,意味着天生桥水库实施渔业大开发的序幕拉开了!

发展

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养殖户的进入,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技术,带动了当地群众,推动了隆林网箱养殖的发展。2002年全县投料网箱养殖发展到1204箱,网箱水产品产量594吨;2004年发展到2000箱,网箱产量突破一千吨,达1683吨,全县水产品产量共2172吨。

渔业的丰收,喜讯便传来。2004年11月25日,“全区大水面渔业开发现场会”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召开,标志着我县渔业生产成为全区养殖大县之一。

除了网箱养殖,隆林其它方式的渔业生产也齐头并进。2001年,自治县畜牧水产局为充分发挥山区水池、地头水柜资源,选择常年蓄水的山塘、水池、地头水柜1300多座(处)实施养鱼;2002年,库区移民开始在天生桥水库围栏养殖,到2003年共围栏养殖3000多亩;2004、2005年引进外资分别在天生桥水库、平班水库隆林水域实施大水面渔业增殖养殖;2005年起,天生桥水库养殖户大力发展简易网箱生态养殖,当年发展4651箱,最多的2007、2008年发展到32886、31848箱;2008年,引进外资在平班水库实施名优品种西伯利亚鲟养殖,项目投资500万元;2008年12月29日,重庆市刘加刚等三位股东创办的隆林山樵饲料厂在天生桥镇落户,项目投资5000万元,设计年生产鱼饲料6万吨。

2008年、2009、2011年隆林渔业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灾害发生后,自治县委和政府积极抗灾救灾,进行生产自救,当年财政拨款80多万元购买鱼苗,扶持受灾养殖户发展生产,做好受灾养殖户安抚工作。2009年自治县发改部门支持80万元网箱养殖项目,在平班水库实施万亩水面网箱养鱼,当年水产部门组织实施标准网箱160箱,发动8个农户发展规模化养殖,以此带动平班水库养殖发展;为弥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县委、县人民政府还于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共投放各种鱼苗30万尾,并规定每年4月1日12时起至6月1日12时为南盘江禁渔期,让鱼休养生息。

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养殖户走产业化、规模化渔业发展道路,先后在天生桥、革步、金钟山等乡镇成立7个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网箱养鱼不断向前发展。2011年全县投料网箱养鱼发展到4619箱,面积20.20万平方米,简易网箱养殖面积60多万平方米,库叉围栏养殖871万平方米,投放鳙鱼、叉尾鲴、丁桂、骨鱼等特色鱼种数百万尾。科技助推渔业发展,隆林网箱渔业生产形成良好局面!

金秋

2007年到现在,是隆林渔业的金秋。

隆林网箱养殖主要分布在库区的天生桥、革步、金钟山三个乡镇。1999年才6箱,到2007年,全县投料网箱养殖已发展到2399箱,简易网箱养殖32886箱。这一年,隆林水产品产量终于突破万吨大关,达到15547吨,产值3902万元;2008年渔业生产更是乘风破浪,顺势而上,水产品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3397万元,渔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14.12%,整个渔牧业产值50281万元,占大农业总产值94871万元的53.00%,隆林渔牧业产值首次超过种植业产值,占大农业的半壁江山。2013年全县大水面渔业养殖不断发展,面积达52740亩,网箱发展到18910箱(含简易网箱养殖),规模网箱养鱼10箱以上的养殖户200户,水产品总产量23866万吨,产值31676万元。

隆林在大水面渔业养殖面积、水产品总产量、产值等方面,均已位居百色市名列前茅。当年鱼贵的隆林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隆林鱼市不但水产品丰富,且价廉物美,鱼价在10~12元之间,渔业产品远销贵州、云南、四川及区内等大中城市,隆林已经成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四省区水产品重要供给基地。

2013年,隆林《大水面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隆林终于迎来渔业硕果累累的金秋!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