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全国水产品总量供过于求以及饲料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传统大宗甚至部分名优特新品种市场价格出现低迷,让渔业增产渔农增收遇到困难,与此同时,万绿丛中一点红,这个红就是台湾泥鳅。台湾泥鳅不论是体色、体型、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尤其是不钻泥的生态习性都优于本地泥鳅,而且更因为它的肉质、口感、味道和风味远胜本地泥鳅,因此台湾泥鳅脱颖而出,成为水产养殖热点。泥鳅不论是本地还是引进的外来品种原本是一个普通小众水产养殖品种,随着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突破,例如机械化流水线宰杀、切割,炭烧、火烤、焖缸鱼和预制菜消费热,该品种的市场需求获得延伸和拓展,从供过于求到供求平衡直至供不应求,推动了该品种价格全线上涨,得到全行业的推崇,成为水产养殖新热点。
近年,台湾泥鳅整体价格水平一直在生产成本线上,即便饲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泥鳅池塘养殖平均生产成本是6.5—7元/斤,尤其是近期,泥鳅市场价格行情一路高歌猛进。该鱼在市场上是按照规格分类计价流通消费的,它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大规格即10尾/斤以内,二是中规格即20—40尾/斤,三是小规格即50尾/斤以上。以2023年7月12日为例,广东佛山南海环球水产市场,大规格塘头收购价是13—13.5元/斤,中规格是14—15元/斤,小规格塘头收购价格是15—16元/斤,最高达到18元/斤,即养殖小规格泥鳅每亩可获利10元/斤。
而且在该市场供求以及价格行情引导下,目前,台湾泥鳅已经完成了产业化布局,该鱼的养殖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河北、天津和四川等地区,主导养殖模式及技术是池塘、水泥池、网箱和稻田综合种养,其中以池塘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而消费地区主要是东北、华北以及西南、华南,该鱼的消费与当地的气候、水土、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关,其中北方以大规格鱼为主,南方主要消费中小规格鱼。
市场就是战场,在该市场行情引领下,渔业全行业积极性高涨,人们就台湾泥鳅养殖进行了专业化分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共分为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具有获利能力:一是构建原良种场,即从事原种保有和良种选育,即培育种鱼,构建优质亲本种群,它是该鱼养殖的第一步,是该鱼养殖基石;二是孵化场,主要是利用该鱼亲本种鱼开展催情产卵孵化,其产品是水花,它是该鱼养殖的第二步,目前,每万尾台湾泥鳅水花价格为8元左右,获利空间;三是标粗场,主要是将水花培育成为寸苗,通过施肥培水和投喂饲料将其养大至2000尾/斤,该过程不超过1个月;四是养殖场,主要是养殖户,他们或者是从水花养起,通过自己开花和标粗将其养大,三个月就可以养一造,或者购进寸苗将其养大,夏季一个多月就可以养一造。泥鳅粗生、耐低溶氧,可以进行高密度、高强度、一年多造次养殖,平均一造亩产3千斤,一年三造就是亩产1万斤左右。以从水花养起为例,这样养一亩三个月养一造就可以获利2万-3万元,一年养三造就能获利10余万元,一口面积10亩的池塘一年就能获利100万元,获利能力极为抢眼,不但让泥鳅养殖成为池塘养殖热点,而且还吸引从事工商业的人转产转业投身到该鱼养殖中。
其实,在广东甚至全国淡水池塘养殖发展历史上,泥鳅曾多次成为养殖热点,例如十年前,长三角尤其是浙江温室养殖中华鳖遭遇到市场调整,塘头收购价格低于成本价,造成该行业全线亏损,其中就有从业者发起自救,运用过去养殖中华鳖的温室水泥池、土质池塘养殖日本泥鳅,即日本青鳅,因为该品种市场颇得消费者青睐,价格高、获利空间大,该品种调整让其捱过了行业的寒冬。数年前,珠三角尤其是顺德、中山等地名优新品种养殖生产也遭遇到市场调整,因为供过于求价格低迷,全行业亏损,许多养殖户就调整品种,养殖本地泥鳅、日本青鳅、台湾泥鳅、孟加拉大泥鳅,因为此举喝的是头啖汤,结果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满载而归。
民谚:天上斑鸠,地上泥鳅,是说生活的美好。它诠释渔业是古老行业更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行业。该案例告诉我们,水产养殖具有极强的弹性和韧劲,每一个品种养殖及其产业发展都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以市场供求为导向,按照时间差、空间差开展品种优化品种调整。一是目标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坚持开展保护性开发,主要是良种选育;二是独辟蹊径,运用原有的场地设施养殖引进的外来品种,往往就会给自己的养殖生产营造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增收点,让自己的水产养殖事业永葆青春,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