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姜雪颖 沈阳报道
“截至目前,全国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项目已超过130万个,占到全国志愿服务项目总数的约20%,有39.33%的群众参与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
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在辽宁沈阳举办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中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论坛。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论坛上公布的这组数据令人振奋。
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中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论坛现场
志愿服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从上世纪80年代的义务植树,到近年来的巡河护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领域日益扩展,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伍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化身为“民间河长”“生态卫士”“环保守夜人”,全面吹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集结号”。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与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黄润秋认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在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方面大有可为。
地方该如何做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在本次论坛上,东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红波分享了东营市的经验。
于红波表示,东营市把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作为全体市民的一项崇高事业,构建起立体化的动员机制、便利化的参与机制和常态化的组织体系。一年来培育20余支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发动1100余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参与,招募18万余名志愿者,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累计时长125万余小时。还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平台和线上大数据平台,一年来依托平台发布、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2.7万余个。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于红波介绍,东营市突出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生态特色,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化。组织实施“护佑母亲河”项目,以“河小青”助力“河长制”,开展巡河护河、防汛抗洪、水质监测、防溺水、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一年开展活动5000余场,参与人数10万多人次。组织实施“清河碧水绿滩”项目,开展植绿护绿、清河净滩、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志愿服务,一年组织植树造林活动349个、参与志愿者1.2万余人、植树30多万株,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1.7万亩。组织实施“爱鸟护鸟行动”项目,广泛开展“拒食野生鸟类,反对非法猎捕”等公开签名承诺活动,开通24小时护鸟救鸟热线,引导市民参与鸟类救助,积极参加12项国际国内鸟类专项调查,建立了东营鸟类数据库,新发现鸟类123种,新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二级19种。
此外,东营市先后打造了“小脚丫”“黄河卫士·福润东营”“共饮黄河水·保护母亲河”等黄河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品牌,产生积极示范作用,带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广泛开展“最美东营人”评选活动,先后涌现出荣登“中国好人”榜的生态道德教育讲师常燕、“山东省道德模范”黄河滩区的守护人林存良等一批先进典型。
针对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实践,东营市举办公益论坛、主题演讲、湿地绘画、观鸟护鸟等系列活动,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目前,东营市有2所学校获评“国际生态学校”。
“东营市在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中,注重发挥志愿服务力量,带动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格局。”于红波在论坛上表示,将进一步提升黄河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质效,努力绘就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黄河口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