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俯瞰大窝村。近年来,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搭乘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开发东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目前,该村500余名村民就近在景区就业。
一县一策
8月9日晚,达州市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的王娟换上了民族服装,和村民一起为巴山大峡谷的游客带来了一场民俗表演。这场演出,她将获得四五十元的酬劳。王娟是当地曾穷得出名的甜竹村村民。“以前从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哪里人,现在扬眉吐气了!”
王娟的底气,源自巴山大峡谷景区的建设。这座2016年开工建设、2018年开园的景区,一开始就定位于文旅扶贫、全域旅游,直接带动巴山大峡谷片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9.1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0.2万人,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实现脱贫奔康的新路。
旅游牌 启动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项目
从宣汉县城出发,1小时即可抵达巴山大峡谷景区。这里风景如画,渡口风情小镇、桑树坪巴人村落焕然一新,如同明珠洒落。
“以前哪里是这样哦!”王娟快人快语,“住的茅草棚,啃的洋芋坨,睡的包谷壳。”
2014年,巴山大峡谷片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村102个、贫困人口9.1万人,分别占全县的48%、40%。然而巴山大峡谷片区,又拥有独特的巴山风光和喀斯特V型大峡谷景观。
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项目开始启动。“项目从一开始就坚持把文旅扶贫的长远效益和脱贫计划结合。”宣汉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胡长路介绍。
景区建设怎样促进脱贫增收?景区扶贫包括了劳动就业等7种模式,搭建“家门口务工”平台,吸纳贫困人口到景区就近务工。
渡口土家族乡桃溪村村民王春燕介绍,“景区占我们的土地要赔偿,最高每年每亩600元。景区建成有收入后,还有10%给我们分红。我家只占了几分地,去年杂七杂八加起来还是分了几百元。”而景区运营以后,王春燕就到景区当了观光车驾驶员,“除了社保,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龙泉土家族乡小坪村村民彭云贵从武汉回到景区搞建设,“收入比在外地打工还高!”
目前,景区已让67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带动35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年增收1.9万元以上。
景区建设中,盘山公路将渡口、龙泉、三墩、漆树4个土家族乡全部连接。“以前是看到山,还要走一天。看到屋,走得哭。”家住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的谢子义感叹,“我卖药材要担一天下山才卖得脱。现在路修好了,老板直接开车上来拉!”
致富经 探索文旅融合脱贫新路
王娟表演那晚,来自重庆开州区的游客谢先林一家在广场上观看了演出。他兴奋地说:“可以听到山歌,还可以看到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很新鲜。”
盘活文旅资源,探索扶贫新路。近年来,宣汉广泛开展薅草锣鼓、巴人钱棍舞等“巴文化”传承培训活动,积极吸引当地贫困人口通过兼职当演员、当传承人等方式参与活动。
渡口土家族乡村民杨大田就在巴山大峡谷景区进行民俗文化表演,“哪怕没有钱我也愿意演,景区出名了,子孙后代才有盼头。”胡长路透露,目前,已有870名贫困人口常态参与巴文化文艺展演,实现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游客多了,村民增收的渠道也多了。王娟的母亲住在渡口土家族乡长乐社区,“原来的猪圈变成了门市,一年能租一万多元。”王娟的母亲今年55岁,现在还在附近餐馆当服务员,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元。
在景区游客中心旁,记者看到,土家风情休闲商业街已初具规模,摩天轮直插天际。未来,这里将依托巴人寨民宿、国家非遗民俗展演等12个文旅产品,为贫困人口搭建更多表演舞台,创造增收机会。
此外,记者获悉,预计9月中旬,由央视著名导演哈文执导的巴文化大型情景史诗剧《梦回巴国》也将在这里驻场演出。预计年底,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将实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直接带动片区整体脱贫奔康。(记者 吴晓铃 袁敏 樊邦平 袁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