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聊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央农业农村工作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加快迈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当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全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全市农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形势保持良好,畜牧业发展稳定有序,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一、总体运行情况
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1%,增速居全省第1位。其中其中农业产值493.9亿元,增长5.6%;林业3.88亿元,减少12.6%;畜牧业195.1亿元,增长7.2%;渔业21.97亿元,增长5.9%;农林牧渔及辅助性活动产值57.33亿元,增长9.5%。
(一)粮食生产全面丰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聊城作为粮食主产区,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着重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19.74万亩,增长0.1%;总产 572.56万吨,增长0.8%;单产469.42公斤/亩,增长0.8%,实现“三增”。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618.59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产为284.03万吨,增长0.3%,均创历史新高。玉米播种面积586.94万亩,减少0.3%;总产为285.47万吨,同比增长1.3%,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集中地块技术服务加强,秋粮基本实现丰产丰收。
(二)蔬菜生产平稳增长
2022年全年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22.9万亩,蔬菜总产达943.7万吨,同比增长3.4%;蔬菜单产为4233公斤/亩,同比增长3.7%;瓜果面积23.8万亩,瓜果总产96.0万吨,同比增长4.5%;瓜果单产4031公斤/亩,同比增长5.1%。
聊城作为重要的蔬菜种植地和输出地,通过产销对接、抢抓市场机遇、分区种植优势产品等措施,加大本地蔬菜稳产保供,持续创新发展方式,发展速度不断提升,蔬菜产业收益稳步增长。主要利好因素:一是2022年全市气温适宜,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特别适合经济作物生长,蔬菜单产普遍较高。二是蔬菜价格总体上涨,销路畅通收益稳定,农户种植积极性有所提升。三是生产设施建设不断提档升级,有力推动了蔬菜面积、单产的双提升,同时设施蔬菜生产周期较短,蔬菜品相更佳、价格更高,发展设施农业更有利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菜农自发性提升改进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高标准生产设施的环境调控及抗灾能力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四是持续改进种植技术,以莘县为核心,从蔬菜育苗入手,持续引进推广高产抗病新品种,蔬菜单产持续增加,耕地生产效能不断提升。五是林下经济带动作用明显。从市自然资源部门了解,聊城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突破10万亩,莘县、茌平区成立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林下栽培平菇、羊肚菌,在盘活林地资源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三)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1、生猪出栏形势持续稳中向好。生猪稳产保供各项政策扎实有效推进,生猪存出栏同比较快增长,生猪基础产能持续稳定释放,发展后劲充足。2022年全市生猪出栏260.69万头,增长5.8%。生猪存栏185.68万头,同比增长10.0%,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4.95万头,同比增长4.4%。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城市里的人间烟火气正在恢复中,养殖户对未来养殖态势预判较为积极,生猪养殖积极性有所提升。大型规模养殖企业稳定器作用显著。聊城牧原、新希望六和、温氏等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在下半年生猪价格波动期间,积极理性调整养殖及繁育规模,自身调节能力较强,发挥着弹性养殖优势,持续输出产能,起到了良好的“稳定器”作用,对全市产能提升注入持续动力。
2、家禽产能扩张明显,家禽强市位置稳固。聊城市是家禽养殖传统强市,家禽生产总量稳居全省前三。2022年下半年以来,家禽市场行情向好趋势明显,肉鸡和鸡蛋价格震荡上行,养殖基本实现稳定收益,生产形势好于上半年。2022年,全市家禽出栏35064.18万只,增长7.9%;禽蛋产量61.79万吨,同比增长16.5%;年末家禽存栏9874.05万只,同比增长2.6%;四季度以来,我市主要家禽品种817小肉鸡出栏价格维持在10元/公斤,肉禽养殖态势保持稳步增长;蛋禽产业发展迅速,鸡蛋价格一直稳定在10.6元/公斤左右,禽蛋生产形势整体向好发展。随着新冠疫情放开,终端消费需求升温,养殖户对禽肉蛋价格预判较为积极,养殖户倾向维持现有规模或扩大投产。
3、牛出栏降幅明显,存栏有所增加。2022年全市肉牛出栏7.02万头,同比下降16.1%,年末牛存栏8.35万头,同比增长7.1%。2022年以来,饲草成本居高不下,牛养殖场户遭受亏损,纷纷选择调减养殖规模或暂时延缓出栏,导致牛出栏较少。三季度以来,肉牛市场逐步回暖,牛肉价格开始上涨,肉牛养殖实现稳步恢复。
4、羊生产扭转低迷态势,迎来恢复性增长。2022年,全市羊出栏169.25万只,同比增长11.9%,年末羊存栏89.40万只,同比减少1.7%。上半年羊生产形势与牛相似,养殖成本增加,市场需求减少,使得养殖户积极性较差,出栏出现明显下降。三季度以来,随着旺季到来、市场需求回暖,养殖场户出栏和补栏积极性稳步提升,羊生产扭转上半年低迷态势,实现恢复性增长。
二、存在的问题
(一)设施农业发展空间有限。我市作为农业大市,经过多年的稳定发展,在设施内种植蔬菜占比已经超过60%,与潍坊水平相当,在全省名列前茅。随着粮食、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的种植保障需要,在有限耕地资源的限制下,蔬菜、瓜果及食用菌等主要作物的设施种植面积增长空间已十分有限。目前设施种植业增长主要依靠:一是高标准设施的提升,使有限的空间利用的更加极致;二是农业种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设施内种植单产继续提升。但这两方面增长空间较为有限,很难保障设施瓜菜总产量的持续大幅增长,设施农业持续高速发展难度越来越大。
(二)畜牧业养殖风险不断加大。目前畜牧产业生产需要规避多重风险,畜牧疫病隐患、饲料价格动荡、销售价格起伏等。养殖压力和养殖风险明显增加,养殖收益很难保持稳定增长,中小规模养殖户维持难度加大。据养殖户反映,疫病防控和药物治疗等成本增加明显,当前每头猪药物和防疫成本在50-80元,较往年增加近一倍;豆粕、玉米等价格依旧高挺,饲料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但生猪价格却在持续下跌,当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至15.5元/公斤,生猪养殖进入亏损阶段。
(三)农业经营效益较低风险大。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农业竞争力偏弱,且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风险较高。尤其是设施农业,不仅需要投建设施大棚、购买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使用化肥农药及薄膜等,甚至需要支付土地租金、劳动力工资。而今农资价格不断攀升,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也在快速上涨,带来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高,而主要农产品价格没有较好的提升,农业经营效益远远低于二三产业,甚至出现负利润的情况,尤其是在遭受自然灾害时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这无疑对农业生产者积极性带来重大打击。随着农业生产进入发展新阶段,带来的生产要素叠加、产业链拉长、品种联动性增强的情况,使得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更大,管理复杂性急增,给现代农业经营带来更大的挑战。
(四)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缺乏龙头带动。全市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较弱,农业生产功能拓展力度不够,产品层次低、结构单一、创新能力弱、经营管理落后等,比如我市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基本处于初加工阶段,主要产品多为面粉、面条为主,速冻食品和烘焙食品等休闲食品加工还不成规模;禽产品加工停留在冷冻分割和冷冻产品腌制层次,熟制品、真空包装休闲食品企业偏小。一些产业融合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和深度开发的功能载体,如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仅以采摘、农家乐为主,基于文化传承、人物历史、乡风民俗等的高品质特色功能挖掘不够深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对当地居民居住环境带来显著改观,但对现代农业经济效益带动较差。全市真正能够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企业屈指可数,很难支撑行业高效发展,不能使各个产业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功能,实现三产融合过程中的效益最大化。潍坊市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创新提出“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实现制度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强化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持。
(四)农产品销售渠道相对滞后。我市农业种植大户、经营单位等销售方式还相对传统,农产品流通主要依赖批发市场或流动商贩,通过订单、农超对接等方式销售产品比重较低;农村电商发展进展不利,在淘宝、京东平台农产品销售店铺数量不多,且销售情况不佳,入选淘菜菜、美团等新兴社区电商的源头直供直销基地有限;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滞后,很多农产品没能实现与市场信息有效对接,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多环节数据获取信息不足,无法实时掌握农情行情,往往造成农产品集中上市积压,增产不增效。
(五)农业技术人才欠缺。受区域性条件、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市复合实用型人才一般选择到北上广深以及省内的青岛、济南等地寻求职业发展,现在农业从业者普遍年龄老化,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偏少,农业发展新观念、新技术、新品种接受能力相对缓慢,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电商人才短缺,造成新兴农业技术传播推广能力较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创新能力缺乏,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提升。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政策,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大对发展设施农业的引导力度,在政策、资金、保险上给予重点支持,以有前途、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为突破口,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助推设施农业企业发展。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撬动社会资本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标寿光走“品牌强农”之路,大力实施蔬菜品牌化战略,持续打造“莘县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通过优化产地环境、强化安全监管模式、提升品牌发展理念,促进莘县蔬菜品牌效益。立足本地重点产业结构,坚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和就业工场等结合起来,通过发展规模种植、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发挥集聚优势,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更优格局。
(二)三个维度,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智囊团。在“引入人才”上下真功。优化本地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农业生产雄厚基础条件和生态优势,让硬条件更硬;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乡音乡愁软实力优势,重点吸纳“新农人”返乡创业。在“培育人才”上出真招。充分发挥聊城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作用,提高本地职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在冠县灵芝、莘县瓜菜、茌平耿店、阳谷凤祥等主要产地开辟教学基地和农产品营销平台,给学生以充分实践的机会,也给基地更多鲜活的电商销售灵感。在“留住人才”上取真经。建立完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在政治待遇上提升农业技术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把返乡创业能人推选进村级领导班子,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经济待遇上加大倾斜力度,给予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支持,解决优秀农业技术人才在乡村工作的后顾之忧。
(三)合理规划,加强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因地制宜,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规划,加强种植养殖的行情监测预警,搭建共享信息平台。一是提供农技推广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标准化生产模式指导和全程标准化生产监测,提高农民种植养殖现代化技术和质量规范;二是提供市场信息咨询,增强市场透明度和指导性,提高农业生产防控风险能力,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同时畅通销售渠道,加强推进现代化营销手段提高经营水平,由特色企业带动关联农户共同实现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销售,创建特色农业品牌。
(四)统筹引导,缩短田园餐厅交流距离。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交流氛围。逐步引导提高学校及机关餐厅、配餐单位对当地农牧渔产品的使用比例,如鸡肉产品采购凤祥等当地生产企业、蔬菜水果等就近采购当地种植基地产品,同时加强开展农产品生产、食品制造及流通等农事体验活动,使生产过程更加透明,让消费者更好参与监管农产品生产,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心。在便民果蔬市场,开辟出电子展示屏,公开展示我市果蔬种植基地基本情况、生产环节、化肥药剂用量等信息,在吸引消费者放心采购的同时,加强了消费者对果蔬生产环节的监督。
(五)夯实基础,持续推进生产设施建设。全面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政策,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面积持续稳定。加强农田水利综合整治,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改善农田耕作条件。建议推进村级公墓建设,节约土地资源,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进一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壮大。针对设施内果蔬生产农事劳动,研发适合设施内作业的果蔬种植、采运农机,替代人工作业,提升劳动者工作效能。继续加大资金扶持构建冷链物流体系,重点支持产区冷藏库、冷藏运输和冷藏配送等环节设施建设,推动企业建立从田间地头至餐桌的完整冷链系统,为农产品保质保鲜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