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王的眼里,水的肥瘦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合适与否那是相对于各个生长时期而言的。水在放养初期调得合适,可不意味着之后就完事大吉了。泥鳅的吃喝拉撒都在同一个空间里,随着它们逐渐长大,这水塘里的生活质量肯定要不断下降。按说泥鳅对环境并没有那么挑剔,可一旦越过耐受的极限,它们的小病小灾也就来了。

采访)有时候,它们飘在水上面,平游,也有时候出现烂尾,烂尾巴或者烂鳍,这一种,它的身上出现一个个红点子,小红点子,这种是出血病。

这么大的养殖密度,难免出现少数病鱼。

(采访)每一天,像这么大一个塘,每天也就十来条病鱼是正常的,如果发现多了,超过20尾以上了,那就不正常了,那就要防治了。

可咱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些病鱼传递的讯息。病鱼一多,十有八九是水质先出了问题了。其实水质怎么样,除了泥鳅之外,这塘里的水自己也会表达。

(采访)这就是蓝藻,飘的绿乎乎的这个,这上面都是蓝藻,这能看出来,你看飘在水面上,这里边一层层,都是有害物质。

泥鳅的粪便,剩余的饵料,日积月累后腐败变质,除了污染水体之外,同样还滋养了各种各样的藻类。这藻类是水生生态中的重要一员,原本也是泥鳅大食谱中的一类。可当藻类过于繁盛,尤其是蓝藻成了主流的话,它们活着会和泥鳅争夺水中的氧气;死了之后又会产生有毒的物质,危害泥鳅的健康。说白了,水质变得越肥,这蓝藻的长势就会越旺。为了改善逐渐恶化的水质,王传宏他们用的是让“死水变活”的法子。就是给池塘定期换水。这换水并不是什么大动干戈的事。您瞧,就这么个入水口,细水长流,水面上的蓝藻尸体就这么借着水势,被带到了池塘的另一端。

(采访)这个脏物,每一天工人发现以后,马上把它们捞出来,这是有害物质,捞出来以后放在塘外面。它不能放在池塘以内,必须得放到池塘以外,要不下雨又冲进去了。

泥鳅塘的水深也就半米左右,本来就很浅。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达到深层换水的效果了。

(采访)我们这个塘子,我们控制正常的水位是50厘米,打水50厘米。有时换水,我们故意从进水源把水位打高一点,脏水往这里一顺全部过来,也起到自排水作用。

这就等于是利用一个水势的差把脏水从一头赶到另一头。在入水口对面的排水口那里,换出来的脏水直接流进排水沟。可要注意的是,这换水可不是说要把一塘的水都换掉。那样既不可行,也不可取。 “水至清无鱼”这道理咱们都知道。在自然界,泥鳅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沟沟塘塘里,把自己安置在腐殖质丰富的水底淤泥上,它们天性就喜欢肥一点的水质。如果把水调得太瘦,太清,这泥鳅反而长不好。所以严格的说,这“换水”应该是“调水”。在能控制的范围内,把水质调理适度,有效的控制住这些蓝藻的量,这就是“调水”的目的。调水的周期可以控制在七天一次,如果夏天天热,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缩短时间的间隔。至于这水控制到什么样才算是合适呢,您还真得记住这些经验之谈中的感性指标。看:正常水质的颜色为青绿色。闻:正常的水是淡淡的腥味。

(采访)这个水捞出来之后闻一下,它里面没有产生刺鼻那种氨氮的气味,用眼睛看,亮。但是还要用鼻子闻一下,浓度不要太厚,太厚不好。

咱们泥鳅池的条件那都是为了养殖需要人工安排的,和自然的水生环境相差很大,小环境很容易就会失衡。所以这对水的控制和管理,咱们必须得心中有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