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时节,因“川之中兮河之阳”而得名的山西吕梁中阳县又迎来了一场雪。道路两边的山上,白雪、黄土和松柏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如一幅巨大的屏障迎面而来,淳朴厚重。

“今年,投资基地的钱是挣回来了。”山脚下,在中阳县车鸣峪乡石家沟黑木耳示范基地的库房内,村民吕华平指着墙角的三五袋干木耳,“今年就剩这点自己吃,其他都卖完了。”

留的“存货”少,产业可不小。吕华平今年投资兴建了25个大棚,一张国字脸晒得黝黑,锃亮的皮鞋、帅气的夹克,言谈之间的自信和爽朗,很难让人想到他也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我们村之前种的是椴木木耳,这种木耳产量低,只是部分村民小打小闹,自给自足。”2010年,吕华平因病致贫,在家歇了五六年,成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后来身体渐渐好转,跑过大车、开过小卖部,但也只是勉强维持生活。

地处吕梁山脉中部的中阳县,林草丰密、气候湿润、地势高温差大。如何在现有的资源禀赋上精准规划、突出特色?早在2016年,山西省委统战部帮扶中阳时,就提出围绕自然禀赋发展黑木耳产业的想法,先后举行了30余次产业专题调研、20余次主题座谈会,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

“中阳的黑木耳市场前景可观可见,黑木耳当年生、见效快,一年能收3茬,亩产1000余斤。”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常明昌是中阳县食用菌产业总顾问,常年驻县指导木耳生产。他介绍,中阳黑木耳菌棒的原料来自于本土无污染的核桃木、刺槐木、枣树,能使“柴火”变“财源”。

说干就干。2018年,中阳县在车鸣峪乡试种棚栽、地栽黑木耳,开始“牛刀小试”。

见到试种村民都挣了钱,吕华平的心里也直痒痒。“一上马就是25个大棚,小了没意思。”原来,吕华平当了村民小组长,他想弄个大规模的,不仅自己能致富,也能把周边村民带起来。

虽是寒冬,棚里早已没有木耳的踪迹,但是吕华平仍然兴致勃勃地带着来访人员在棚里比划介绍,似乎春夏时节木耳繁荣生长的景象就在眼前。

“真的有把握吗,万一赔钱怎么办?”面对大家的疑问,吕华平拍了拍中阳县黑木耳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海荣的肩膀,“技术有保障,资金有扶持,没有县里使这么大劲儿,我们也不敢弄。”

“一个大棚投资4万,财政就补贴2万;菌棒补贴下来更是五毛四一个,就算我经验少,一个菌棒也得出耳一两左右,夏耳秋耳出两茬,今年就挣了50万,可不回本了。”说着,吕华平伸出五个手指比划起来。

木耳产业在中阳县后来居上迅速崛起,离不开政策“导航”。“前期引导很重要,需要政府统一规划、补贴、技术指导,把农民‘扶上马’。”吕梁市委常委、中阳县委书记赵沂旸介绍,一系列的政策就是要鼓励农户在扩大黑木耳产业规模、菌种研发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

支持力度大、形式多样化,在中阳县,发展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原材料预湿和拌料车间,形成木屑通过地下的传送系统运输到下个车间里面,减少扬尘。”伴着车间嘈杂的声音,位于车鸣峪乡的山西腾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长任育红提高了嗓门,“现在必须满负荷生产,才能保证明年开春的种植。”

扶梯而上,来到智能出菇室,淡淡木屑香味沁人心脾。公司总经理许建光说:“这里一共有5个模拟仓,主要就是模拟中阳5个乡镇的湿度温度,查看出耳效率,以便后续调整,最大限度地保障村民收成。”他们成立了由2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中阳县食用菌技术服务团队,实现了从菌种研发、菌包生产、高效栽培、菌糠利用、精深加工及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覆盖。

“一个是保量,一个是提质,还要对废弃菌棒进行回收利用。”许建光指着实验室的外墙上的水培蔬菜和水果,“它们所用的培养基都是以出菇后的菌糠为主要原料。”

目前,中阳县的木耳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该县将进一步大力推广“合作社承载带动、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瞄准黑木耳产业上游,用“工厂化菌包生产+合作社+农户分散栽植管理”的方式组织生产,培育建设2万亩以上食用菌工业原料林,实现黑木耳菌棒自产自供,打通木耳产业链的“内循环”。

2019年,中阳县栽植黑木耳282万棒,采收干耳29.45万斤,实现产值近1000万元,带动308户、868名脱贫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初见成效。今年全县黑木耳栽植规模达到1600万棒,预计明年将达到5000万棒。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