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钱支援,物支援,不如来个科技特派员。”今年是浙江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周年。20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之江大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截至目前,浙江共派出各级科技特派员3.9万人次,推动农民增收63.5亿元。科技特派员穿梭山林、躬耕乡野,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在广袤田野上书写了科技兴农富民的绚丽篇章。现推出“科技特派员来了”专栏,展现浙江科技特派员对这项制度的生动实践。

致富电话怎么写好听_致富经有电话的_致富热线

徐海圣,1969年出生,山东昌邑人,中共党员,浙江大学研究员,2013年以来担任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省团队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湖州市南太湖农推中心主任,牵头组建湖州市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组织成立11个市级产业联盟和30家乡村振兴专家工作室,探索形成“1+1+N”农技推广新模式,组织实施“1311”助推乡村振兴行动。引进推广6个水产新品种,建立4家淡水智能工厂化养殖基地。大力推广稻鳖共生、稻虾共作或轮作、稻蛙共生等“稻田+”新模式,推广稻虾共作或轮作6万余亩,平均亩产水稻500公斤以上、小龙虾150公斤,增加效益1.8亿元。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2家,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培养18名基层技术人员入选市级“农民专家”。

共富路上

“首先得解决‘吃饭’问题。”这是徐海圣做科技特派员工作始终践行的准则。为此,他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建立示范基地,为所服务地区的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徐海圣作为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被派驻到松阳时,松阳农民种植水稻收益每亩不足500元。徐海圣多次向县有关部门建议,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或水稻与经济作物的轮作模式。建议得到了松阳县相关部门的重视,徐海圣在斋坛乡、古市镇等乡镇开展了“稻耳轮作”“稻虾共作”“稻鳖共生”等项目研发、推广、培训及基地建设工作。

致富电话怎么写好听_致富经有电话的_致富热线

在徐海圣的指导下,“稻耳轮作”试验基地于2022年在斋坛乡小石村的“共富木耳”产业园建成。同时,他在松阳县菌耳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共富工坊”“徐海圣博士工作室”,建成菌棒专业化生产基地,形成了“菌棒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2022年,基地生产香菇菌棒150万棒、黑木耳菌棒16万袋,除了满足菌耳农业有限公司生产需要外,还带动周边40余家农户和低收入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2023年,基地生产香菇菌棒200多万棒、黑木耳菌棒15万袋,带动60余家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

“稻耳轮作”实现了让“冬闲田”变身“冬宝田”。徐海圣说:“‘稻耳轮作’模式是在水稻收割结束后,将菌棒移栽到田里,等来年4月木耳采摘完后,菌棒作为肥料还田,再种植水稻。通过废菌棒、稻草还田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实现生态循环种植。废菌渣还田可减少化肥施用,改良土壤,实现粮食增产。”“稻耳轮作”模式不仅可以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还推动了全县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实现粮食和食用菌双丰收。

致富电话怎么写好听_致富经有电话的_致富热线

南浔尤尤家庭农场“稻蛙共生”共富试验基地项目同样得益于徐海圣的“稻田+”新模式。基地充分利用水稻和黑斑蛙的不同特性,互为补充,进行一田双收、绿色生态的种养模式。“‘稻蛙共生’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提升了稻谷的品质,让水稻种植更加绿色环保。因黑斑蛙的市场价格较高,所以亩产效益比单种水稻要高很多。稻蛙共生亩产净效益可以达到15000元左右。”徐海圣说。

南浔尤尤家庭农场负责人尤利郎告诉记者:“今年每亩稻田能生产高品质大米900斤左右,现在市场上这种不用化肥和农药的大米的收购价是8块钱一斤,这就是7200元的收入;蛙在市场上可以卖到100块钱3斤,我们还提供活蛙宰杀等高附加值服务,这样算下来,效益完全是以往所不能比的。”

尤利郎欣喜地表示,目前自己的“稻蛙共生”养殖规模在500亩,明年还想增加500亩。徐海圣的“致富经”,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科技强农,不仅是在实验室里搞科研,还要把技术交到农民手上。徐海圣为农民培训讲课从来不收费,他总是用最简单的口诀把技术讲得明明白白。哪里有好的技术、好的产品,他总是带着农民朋友们第一时间去学习取经。

“没有徐教授团队就没有湖州‘跑道养鱼’的今天。”湖州南浔盛江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盛素红说,“现在我一有疑问,就打电话给徐教授。”

致富电话怎么写好听_致富热线_致富经有电话的

“跑道”刚投产时,遇到流水的速度、配养饲料多少等难题,那段时期徐海圣三天两头来到现场,与农户一起观察、实验并改进,在摸索中构建起了属于湖州自己的“跑道养鱼”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农民科技意识尤为重要。”徐海圣说,“我们要做农民朋友的良师益友,经常与他们谈心聊天,带着他们外出考察参观,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理念,长此以往,农民朋友的观念就会转变。”

有些技术问题一时半会儿没有解决方案,徐海圣就待在基地与农户一起研究,等成功处理后再走。他与农民朋友建立了紧密联系,获得了养殖户的真心认可。

“虽然在基层很辛苦,但是我在工作中充满了兴趣和热情。”徐海圣这样说道。成就感推动了科研的前进,成果的诞生又让他带着幸福感更好地帮助养殖户实现致富,这个教学科研岗的大学教授不断奔忙在希望的田野上。

当地人说

湖州市桑基鱼塘产业协会副会长、云豪家庭农场负责人沈晓龙:徐教授不仅是给我们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帮助的好老师,还是我们创业路上的知己好友,是为湖州农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插上翅膀的人。

记者 蔡家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