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蒙城县大牲畜(主要指黄牛)存栏9.6万头。20世纪50年代,发展到10万多头。60年代初,由于多种原因,黄牛饲养量、存栏量大幅下降。为发展农业生产,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耕牛的措施,70年代初又恢复到9万多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商品意识增强,绝大部分农户都自发喂养数量不等的黄牛。不少农户还搞氨化饲料和青贮饲料喂养黄牛,黄牛饲养量、存栏量、出栏率逐年提高。农民养牛既是为使役,也作为商品出售。20世纪70、80年代,大集镇都有一个规模大小不等的黄牛交易市场,农民由“养牛种田”发展到“养牛赚钱”。
根据蒙城农民有养牛传统和粮多、草多、秸秆多的有利条件,县委、县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做出“以黄牛开发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奔小康步伐”的战略决策,提出“以黄牛开发为突破口,以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原料,以千家万户为依托,大力发展秸秆养牛业”的发展思路。变废为宝,既为工业提供原料,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了全县养牛业的兴旺发展。1988年蒙城县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1989年获“中原优质肉牛品种丰收技术推广”项目三等奖。1990年全县黄牛饲养量居全国县、市级之首,被誉为“全国第一养牛大县”。
为了更好地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促进养牛业大发展,县委、县政府组织专家研究编写《蒙城县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设计任务书》,于1992年5月向省农牧渔业厅申报秸秆养牛示范县,以求获得国家对全县养牛业的支持。项目从实施之日起,就按照国务委员陈俊生对蒙城提出的“要切实起到示范作用,出政策、出措施、出经验、出成果、出效益”要求,认真落实项目设计内容。县委、县政府以马集镇小郑庄为典型,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氨化饲料和青贮饲料发酵技术,帮助农民提高饲料质量,降低养牛成本,引导农民发家致富。项目实施当年,黄牛存栏量超32万头,比1978年增长4.3倍。全县建有53个黄牛市场,黄牛系列开发方兴未艾。1992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区秸秆开发试点县”,1993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秸秆养牛“十佳示范县”。1995年,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国家农牧渔业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联合验收成功。
为了激发农民的养牛积极性,增强养牛信心,扩大蒙城养牛业的影响,更好地促进蒙城养牛业的大发展,经上级批准,县委、县政府在1992年9月举办“蒙城县首届黄牛文化节”,9月28日开幕,历时5天。邀请浙江、四川、山东、河南、湖北、上海、江苏及省内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客商、新闻工作者共1000多人到会。组委会收到国务委员陈俊生,副省长汪涉云、杜宜瑾,省人大副主任应宜权及其他各地领导、朋友们的贺信贺电共22件。
首届黄牛文化节目的是“搭文化台、念黄牛经、唱经贸戏”,以促进养牛业发展为主题,以开展经贸活动为中心,以民间文艺演出为主要形式在全县城乡广泛开展黄牛文化节活动。开幕式当天,整个县城张灯结彩,宣传养牛的标语、各式条幅布满大街小巷,漆园古城披上节日盛装。从主会场到城内的主要街道路口,到处是鲜花、彩旗、彩球、彩灯、彩标、彩车,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到处呈现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
开幕式结束后,县委书记吴建新、代县长周田带领县六大班子成员及县直部、委、办负责人走上街头,到不同行业摊位前了解行情,帮助推销商品,这在蒙城是破天荒的。在县委主要领导带动下,各乡镇书记、乡镇长等领导干部分别到各自乡镇摊点帮助推销商品。县委要求各级各单位领导干部要更新观念,放下架子,主动帮助工商部门敞开大门,招徕八方来客,把市场搞活,真正把蒙城的商贸活动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
文化节活动期间,举行黄牛大赛,表彰全县养牛状元和畜牧业先进工作者。举办由养牛状元与科技工作者参加的养牛协会年会、黄牛生产及系列开发研讨会,专家学者及养牛状元提出上百条意见建议,为今后黄牛系列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增强了全县黄牛生产开发的信心和决心。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摆摊设点,展销自己的名、优、新、特产品。重点组织来自全国各地客商379家798人参加商贸洽谈会。县工商、供销、粮食等部门组织10多个投资项目寻求合作伙伴,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洽谈,最后成交额达到13522万元。县机械制造总厂与香港合资的汽车翻新项目投资400万元,文化节期间领到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营业执照。外地其他客商在蒙城投资洽谈也取得丰硕成果。
文化节结束后,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进一步加快黄牛系列开发的决定》,明确要求:“八五”规划期间,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的商品牛生产。稳定政策、强化服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向科学饲养、规模经营、系列加工推进。走牧、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促进我县黄牛生产有更大的发展,继续保持在全国县级的领先地位。
县委、县政府按照地委要求坚持全方位开放,大力兴办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做到以销促产。实行多渠道经营,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并存的竞争经营方式及流通网络。屠宰、冷藏、加工等各部门协同发展,国营、集体、联户、个体一起上,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各行业为养牛业尽心尽力。全县建立3家肉类加工和1家皮革加工龙头企业,拓宽全县黄牛及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养牛效益,增强养牛后劲。养牛业大发展不仅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取得很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调整充实黄牛系列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农牧、工商、财政、税务、粮食、外贸、商业、供销、金融等部门抽调专人具体办公,负责对黄牛生产的监督、指导、检查、协调。乡镇、村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明确专人负责量化考核,责任到人。采取县包到乡、镇,乡、镇包到村,村包到村民小组,小组包到户的办法,一级对一级负责,实行“四级四长”抓养牛。1993年,全县黄牛存栏45万头,出栏12万头,户均2.2头。1995年,黄牛存栏60.8万头,出栏21.5万头。
全县黄牛养殖数量节节攀升,但是黄牛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这直接影响黄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尽快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状况,县政府组织力量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秦川”等各类优质杂交牛,采用人工冷配杂交技术,受胎率达78.6%。加大黄牛良种配种站(点)建设力度,认真落实母牛配种技术承包,有计划地培育良种母牛群。
为了实现黄牛生产开发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档次的管理,1996年,县政府向省技术监督局申请,请求省技术监督局协助蒙城争取国家技术监督局建立“蒙城县黄牛生产开发标准化示范区”,以加快县内黄牛生产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更好地实现黄牛生产开发的优质、高产,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6年12月,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实施畜牧业进位工程,对各乡镇进行考评,并下发《蒙城县畜牧业生产评比实施细则》,要求各乡镇对照评比细则,认真组织实施。同时还对1995年全县黄牛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鞭策后进,调动千家万户和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加快黄牛系列开发进程,使黄牛经济、黄牛文化走向世界,1998年2月,县政府特申请在蒙城县举办2000年黄牛文化节。1999年6月25日,县政府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做好参赛黄牛的选育工作,以杂交牛为主,按育肥牛、能繁母牛、犊牛3个类型,好中选优,优中选美。做好检查评比,把参赛牛选育纳入当年全县黄牛生产综合评比的主要内容,以此推动全县养牛业大发展。
2000年,黄牛价格上涨,效益看好,农民的养牛积极性高涨。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制定政策,强化领导,狠抓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建设。县政府于2000年9月向省农委、省财政厅呈报《关于续建蒙城县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建议书》,计划在原首批示范县项目投入的基础上,再投资335万元,配套续建秸秆开发服务体系,秸秆开发利用覆盖率60%以上;黄牛改良体系,黄牛改良30万头;高档肉牛育肥体系。在稳定千家万户养殖的基础上,提高规模养殖比重达4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1200元,以黄牛为主畜牧业深加工产值达40亿元,利税4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养牛大县的位次,并进入全国畜牧业百强县、全省十强县之列。
2002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蒙城县畜牧业的决定》。依靠科技,推进粮食、秸秆转化,以发展畜牧业拉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黄牛品种更新,加强疾病防疫,提高畜禽产品质量,进一步发展规模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及经济效益。面向市场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畅通产品销售渠道,延长产业化链条。开展多种形式的养牛大赛活动,重奖有功人员和养殖状元。公安部门加大社会治安防范力度,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偷盗案件。
截至2002年,全县黄牛饲养总量66.3万头,畜牧业产值12.8亿元,黄牛产值5.9亿元,加工业产值10.8亿元,畜牧业收入53%来自养牛业。黄牛产业初具规模,已经形成以东升肉类公司为龙头的屠宰分割主体,以五洲集团为龙头的肉类加工主体,以牛王集团为龙头的皮革加工主体,以柳林省级黄牛大市场为龙头的销售主体。实现了生产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现代化加工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作为国务院确立的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蒙城县认真落实项目建设内容,全面完成项目设计任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成为全国第一养牛大县。国家技术监督局把蒙城县定为“全国黄牛生产标准示范区”,蒙城县总结出的黄牛生产7项技术标准,由安徽省技术监督局审查核准作为省地方标准进行了发布实施。蒙城养牛取得的经验对全国养牛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自1992年以来,全国各地先后来蒙城参观考察的团体5000多个,7万多人次。江苏、浙江、上海、湖北、四川、新疆、内蒙的许多市、县与蒙城结为友好城市,并建立了长期的黄牛供货关系。这又反过来促进蒙城畜牧业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全国第一养牛大县”“全国黄牛生产标准示范区”的名号,不仅吸引大批外地客商来蒙投资兴业,助推蒙城经济发展,也吸引了德艺双馨相声艺术家牛群同志的关注。经过必要的法律程序,2000年12月,牛群同志来蒙城挂职任副县长。牛群同志来蒙城后,不失时机地对外宣传蒙城。2001年1月,牛群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重庆演出,牛群把一头小黄牛牵上台,巧妙地宣传“蒙城第一养牛大县”。他亲自策划“中国牛网”,并担任形象代言人,对外宣传蒙城,该网的点击率每天超过10万次,提高蒙城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支持北京申奥,牛群同志到俄罗斯访问时,筹资发行“全国第一养牛大县蒙城祝申奥成功”邮资明信片,对外宣传蒙城。牛群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多次带领有关企业人员参加各类商品交易会,把个人“牛品牌”无偿给企业使用。在牛群的帮助支持下,蒙城一批企业运用他的品牌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上了规模、上了档次。“五洲”牛肉干厂,过去年销售额仅有300万元。自牛群同志作为形象代言人后,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其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欧美、东南亚,年销售额突破亿元,也扩大了蒙城就业市场。
蒙城县在黄牛改良、规模饲养、集约经营、秸秆开发等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成为“全国第一养牛大县”“全国十大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国黄牛生产示范区”,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