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卷(新高考Ⅰ卷)做题心得
朱健文
今年5月份我有幸到省里一所名校跟岗学习,这里优秀的学风、教风令我印象深刻。这里的老师不但学历高,而且在驾驭课堂、研究学问和研究高考上更是卓越。在名师面前,能力焦虑症发作了,我只好硬着头皮去锻炼自己。所以,自己上网下载、打印了一份全国1卷题,做完题后就逼自己写一点心得体会。因本人才疏学浅,对照的答案也是从网上找来的,所以在此特别声明:本文可能有很多不足,仅供大家批判性参考,不作为什么“备考指导”。欢迎批评指正。
1—5题是本人的弱项,暂时不敢谈心得。
6.答案区间是第三段,难度低(B项题目中的“是否心存善意”有错,因为它包括两个可能:一是善良的,二是不善良的。而文章第三段结尾就明确告诉读者:他们没有坏意)
7.难度略高,但答案还是可以从文中上下推断,考查的是全文阅读的基本功——从上下文去分析理解重要句子内涵(C项有错,“飘”不是因为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请看原文: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分析:“你得不让自己飘”,说明了到这时候你可能会忍不住飘飘然。那为何会这样呢?那就是上文提到的,“住着,看着,干着”——“你就会懂得,懂得”。这说明了“你”因为有了经历然后有了新的认识(懂得父亲,懂得漕河)而飘飘然,但在“我”看来,“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你懂得那些事情并不重要,那些都是别人的,你更应该从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人要懂得自己很难,要亲身经历才行,别人无法教会你,所以这段话最后是“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分析:这是考察学生对散文一个段落中心的理解。身心感受就是心得体会、真挚情感。这道题如果要答得更准确,可以结合第9题所提到的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特别是第3个关键词“成长”。一个段落的中心的理解,可以结合全文中心。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回忆成长历程,寄托、传递成长心得体会,所以身心感受应该就是成长的心得体会。
自拟答案:1.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人生不只是读书,还要体会生活的艰辛。2.人要学会谦虚,自己并非无所不能,必须懂得劳动技能。3.要热爱农具、农作物,他们对人类很重要,无可替代。4.感恩土地养育我们人类,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分析:何为短评思路?就是你写这个短评的时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那你怎么操作呢?题目已经告诉你了,你先写未来,再写回忆,最后写成长。那什么是“未来”呢?从文章第1段和最后一段可以看得出来,就是作者在设想在想象自己儿子将来会去到他下乡的地方。从第6题A选项也有暗示“未来”的内容。“回忆”一词很好理解,因为文章中间都是他父亲当年生活的回忆,也可以从第6题C选项(“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可以找到暗示。“成长”一词的内涵可能会有部分同学答漏一部分:“成长”首先是父亲的成长,然后才是期盼儿子成长。文章里面的介绍、建议都是父亲的亲身经历,饱含情感。因为父亲从中深有体会,他成长了,也希望他的儿子上大学后到那个地方去体验生活,从而懂得了生活、懂得了自己,获得身心的成长——第7题C选项“飘”的理解。
自拟答案:本文构思巧妙,作者“我”从畅想儿子未来听从自己的建议,去一趟他当年下乡的地方,然后“我”向儿子仔细介绍板桥村的人和环境,建议孩子去体验那里的生活,全文满满都是“我”当年生活的回忆。作者回顾了自己当年成长的历程,表达了希望孩子真正懂得自己、成长起来的期盼。
启示:文学短评在统编教材高一语文上册课本有相应的单元学习任务,所以对此不要忽略,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典型的文学评论知识,懂得文学评论知识应用:2020高考小说阅读题考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今年则是用关键词来写短评,那以后会不会考其他鉴赏理论或技能呢?比如,西方有谚语说“魔鬼藏在细节里”,常用来描述一个大师的作品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魔鬼”可以理解为“精彩之处”;又或者是考查视点人物写作手法(Point of View,简称POV),据百度百科介绍,它不同于传统有限视角或上帝视角,它是不断变换视角,就好比一部电影,导演将摄影机装在不同人物的身上,并不断切换。整个故事,由甲人物以自身立场讲述一段后,便换为乙人物来讲述,以此类推,周而复始。
10.第10题是断句题,它比以往的那种4个选项的题目难度稍大,更能考察出学生的断句的本领,而不是以前的主要靠比较四个选项的差异。这要求我们还得要扎扎实实地锻炼学生地读懂文言文的能力。
11.第11题是B项,干扰项是D项。因为D选项里面的“诬说”确实是胡说妄言,而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词”也主要指胡说妄言,区别在于现代汉语的“诬蔑之词”有特殊的动机——捏造事实毁坏对方的声誉,而本文里面的“诬说”则不包含这个意图。如果不是对B项“劝”字的准确把握,考生就会选中D选项。
12.第12题是选C,做这道题时要回到原文去理解,看看出题者有没有改变什么事物、什么说法。请看原文:“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而C选项是:“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主要差别在两个地方:一是他们是指谁?根据句子分析,他们是指世人,这说法就错误的,原文是“好事者”。二,这些好事者引用圣贤经典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这说法也是错误的,他们援引圣贤的事例只是来标榜自我贤能(“自贤”解释很重要),而不是使自己变得贤能。
13.第13题的两道题翻译:第1道题翻译并不难,只要能够回到原文,根据上下文,基本大意还是能够说清楚的。第2道题就有难度了: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请”字在现代汉语有两个组词,“请问”和“请坐”,它们保留着“请”字的古汉语常见用法:前者指请允许我,后者指请求别人。
“信”字的理解可以和“诚实”“诚信”结合一起:诚、实、信,原来是同义词,都表示“真实,确实”。
14.第14题用来批驳韩非子的依据什么?
这题答案是要概括,不能直接照抄原文。
文言文测试题补充:(2023全国甲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B. 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启示:注重作答基本功,找到原文:“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B项错在“慢”字的理解。其实,还有一个常识判断法,那就是有些题目的说法是违反常识、伦理道德或主流价值观的,如B项中“对不如自己的人,施厚礼让对方羞愧”,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在你面前,本来就自愧不如,你再“作法”让他更羞愧,你这不是恶心别人吗?这种不礼貌不道德的做法不可能是原文主人公所为。B项严重曲解了原文。
15.诗歌鉴赏题,第15题选A(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诗歌鉴赏的重要技能是:要上下文相互串联,把它当做整体来理解,而不是单纯从字面上来解释,同样道理,ABCD的4个选项也是一个整体,互相呼应,相辅相成。所以如果A选项是对的话,那就说明诗人在首联是在肯定、称赞当时人们的学术风气。但颔联却是“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这句话的主语是谁呢?谁“那知”呢?根据A选项可知,就是指“当时的人们”,再根据B选项可知,(颔联)作者是在说当时的人们哪里知道,皮毛下的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由此可见,作者是在批评当时人们,而不是在称赞他们学风多好。
16.第16题是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谈魏了翁那句话的理解。这道题出题比较灵活,既考查诗歌的主题(这个可以从15题4个选项中弄懂大概),同时也考查对典故(语典)的理解——这个才是重点。那怎么理解典故呢?其实是有一个技巧的,那就是揣摩诗人为什么要用这个典故。因为典故的内涵,要么和诗人的想法、意图相同,要么相反,只有这样诗人才会用这个典故。朝着这个方向,你就能有效理解诗歌的典故。
这首诗歌的主题,主要是谈他研究学问的心得、主张,根据15题选项 C、D可以大体上知道,诗人要求人们读书不要死读书,不要仅仅根据别人的注解去研读经典,不要仅凭别人口耳相传去学习,研究学问必须亲自钻研,自己去领会、去求证。别人的注解、口耳相传如同卖花担上的桃李花,那是别人认为好看而摘下来的,同是也是没有活力的桃李花,人必须要在树底下看正在盛开的桃李花,才能看得出花的精气神。魏了翁希望人们了解事物时要回归本源,亲自去体验、探访,不要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17.默写
第1小题题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答题技巧是把题目的内容放回到原文来比较,看原文哪个部分和它相一致,考的是背诵、理解全文的功夫。
补充:《报任安书》也可以这么出题: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面详细的说明了自己在写史书的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耻辱和痛苦,以及忍辱偷生的原因。这种难言隐私他为什么选择只告诉任安?本文里哪两句暗示缘由:
,
答案: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第2小题考的是《李凭箜篌引》,通过史书记载另一种规格的箜篌来引出问题,考查诗中涉及箜篌样式规格的诗句。这个考的也是熟读理解全诗的功夫。不过,这种出题形式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诗歌下面的注解(注解包括史书记载,其他版本的不同表述,他人的评价,修辞手法的说明,等等)、典故来引出考题。我们学生平常要注意这种题目的训练。
第3小题题是考查描绘诸葛亮形象的两句诗。这题比前面两道题目考查的范围更广,可以考查学生课外古诗词的积累,难度稍大,但比以前的飞花令式的题目更加科学,也有利于阅卷。比如,以前有些题目考查了一些包含花、水、月亮、太阳等意象的诗句,内容范围太广,不利于阅卷批改(除非是人工智能阅卷)。
启发:这种可能以某个人物、典故、城市、战争、历史事件等等来作为话题,引出诗歌默写的题目值得我们注意和训练。
18—22题
语用题分为两大类:第18、 19题属于考查“语言”(连贯,语病)上的,第20 、21、22题考查的是“文学”(叠词,逗号表现力,修辞)。今年语用题不考成语,可怜无数的高三学子在考前拼命地背成语。这也提醒我们老师不要猜题,特别是不要花费太多精力去搞那些死记硬背的题目。这21题考的是逗号,以前各地曾经考过问号、叹号、省略号,这次考逗号也是很正常的。各种标点的功能都要理解,这是语言的基本功。有关于逗号,在我公众号里面也有一篇文章讲到,请看链接
23.作文题。从这作文题目可以看得出命题者反猜题的能力之强。我们很多人花费很多时间拼命地搞作文审题,拼命地搞那种思辨性作文(正反,对立)训练,结果到了公布试题才发现这篇作文的审题难度不大,主旨就是讲“好故事”是有力量的,或者好故事如何讲才有力量。考生可以写叙事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人人有话说,也不需要讲很高深的道理。如果你想写议论文的话,议论文的分论点在材料里面就有了三个。这个作文真的可以考查出一个学生的平常写作功夫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把作文基本功练扎实很重要,而不是猜各种题型或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