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州区大营镇城村的印象,缘于村里近两年兴起的阳光玫瑰葡萄产业。
受文友邀,2022年4月6日下午,我们一行人走进了城村。
村子正在大规模地搞建设,拆迁、筑路、盖房。村干部很忙:疫情防控、领导视察、县乡检查……
没听完女支书情况介绍,我们就只好到村里调查、采访、拍照、看产业。
这座位于黄河岸边的村落与其它村庄相比,颇有几分不同。1958年修建三门峡水库时,整村向南迁移,所有的文化古迹被淹。1980年,村民因种地不便又陆陆续续地回到老村南边,古驿道、古庙宇、古树荡然无存。
万历陕州志图三十里铺位置
清道光陕州志三十里铺位置
新村是经过规划的成排成行,但早已没有了文化气息。
村党支部书记张茹仙告诉我们:截至目前,城村有1082户,3582口人,土地1800余亩,黄河湿地800余亩。2021年上报村民人均纯收入9700元,集体经济收入17.2万元。
城村南临黄河,北靠县城。村内被沿黄生态廊道、郑西高铁、连霍高速、快速通道贯穿分割,也正因交通纵横才使村庄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另外,开曼铝业、骏通公司、惠能热电厂,均在村域内。
特殊的地域环境给村里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们:拆迁是她们的第一难。原来村里企业较多,村民思想活跃,经商意识强。村内宾馆、餐饮、修理厂、加油站、超市林立,村民收入丰厚,生活殷实。1995年左右建成企业基地后,村民私搭乱建严重。后因修路占地,企业入驻,三门峡西出口整治,黄河廊道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土地流转,旱厕改造,污水处理,拆迁成了村里第一难题。
拆迁后新村的生态环境好了,村民如何生活?如何致富?村里走何种发展路径成了首要问题。经过多年努力,一是村民中已有700余名劳动力在开曼、骏通、惠能等企业就近务工。二是村民中300余人利用已有的钩机、铲车、汽车等资产从事交通运输业。三是依靠村里的沙土地及水分充足,大面积种植苗木、蔬菜和葡萄近2000亩。2014年初,在大营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由村党支部牵头农户参与,创建了绿城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600万元,会员6人。项目占地200亩。同年,建成了12座占地100亩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和占地100亩的葡萄种植基地。主要种植西瓜、西红柿、西兰花、草莓、葡萄等10余个新品种果蔬。从2018年开始,村里对原有葡萄品种进行改良。产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种植的阳光玫瑰由于易运输,口感好,一上市就受到市场的热捧。
村支书领办合作社,带动了400余农户。产品统一包装,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价格由原来的2—3元/斤,增至8元/斤。亩收入由过去的几千元,增至最高的5万余元。农民有事干了,富裕了,村里稳定,社会矛盾锐减,上访告状人员渐渐减少。四是流转土地,修建冷库,建设交易市场,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集体收入。
城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水冲厕所、人居环境整治、改观村容村貌、路灯绿化成了村里的重要工作。2019年建成了黄河生态廊道城村段占2.7公里。不少村民说:沿黄生态廊道给村里老百姓带来了福音。既绿化保护了黄河生态,防治了水土流失,又便捷了群众的出行和农副产品外运;既增加了流动人口、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又丰富壮大了当地的特殊产品;既拉进了人与黄河(自然)的距离,又繁荣了市场。
谈到农村的发展变化,村支书深有感触地说:“在农村班子要团结,老中青要结合”、“要从党员抓起,以党建为统领”、“集体没钱,说啥都不算”、“自己要有经济基础,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让成功人士返乡”、“带头、捐钱,是村干部的一项责任”。对眼下的农村,这些话不无道理。这既是她工作的感受和体会,又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
城村的发展路径是成功的,并且有着明显的潜力和后劲。其经验是村三委一班人能够充分地利用自身优势,结合自己实际,抓住机遇,利用外力,激活内生动力……这一点,在乡村振兴中很值得同类型村庄借鉴。
在村内行走,村民忙忙碌碌,老人悠闲自得。我们唯一感到的遗憾是文化的不足。
今年79岁的韩占鳌老人说:从前的城村是有文化的。相传明朝灵宝的许天官路过时,多次称赞这里风光无限、人杰地灵。1936年,战乱时驻军拆了很多古建筑,解放后村里的古戏台上还能看到角楼,台下车马通行。村里有前街,后街。
城村成村较早,可能是因县城在此而叫的城村。最早有段姓、石姓和安姓。明时迁来了孙姓和韩姓,村中相传韩湘子是城村人。
根据道光七年韩氏家谱续写韩史麟是清增生
城村古村落,位于陕县大营镇北。汉时建城,城门宣匾:迎恩。城废为村。村子近临黄河漕运和崤函驿道边,明洪武年从洪洞县移民韩氏、孙氏、王氏、张氏,四大家。根据明万历陕州志和道光陕州志载,城村属古驿站三十里铺边古村。民国为陕县第二区十六、十七保,民国在城村西崖设有公立初级小学。村有广缘寺、禹王庙、天元寺、文庙、马王庙、牛王庙、南关、古戏台、过街门洞。民国抗战期间,豫陕中学曾在此办过学。
抗日战争时期,豫陕中学曾从张湾迁到城村,村民韩吉良任过军事教官。根据1942年、1944年、1946年城村豫陕中学同学录记载,城村有22人在这里读过书。
据三门峡市政协委员樊辉先生研究:民国时,城村有黄埔军校学生5人:
韩继良,1914年出生,别号耀先,黄埔军校本校第16期第八队。
孙克武,1916年生,1946年在中央训练团第二十一军官总队第一大队第二中队受训。
韩吉庆,1916年生,1939年黄埔军校七分校17期毕业。
孙万如,1915年生,黄埔军校14期毕业。
王思智,1960年生,1942年军政部荣誉军人第三临时教养院军要三阶司书。
很多村庄拆迁,拆掉的不仅仅是建筑,最可怕的还是拆掉了村民心中的文化和自信。很期望城村在乡村振兴中赋予更多的文化文素,给村民们留下长久的乡愁和记忆。
(尚柏仁 牛占亚 朱家昊 陈伟 高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