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陈桂芬
俗话说:不想蜂叮,也不想蜜吃。本义就是要想蜂蜜吃,就要做好被蜜蜂蛰刺的心理准备。割蜜听起来轻松,但割起蜜来,并不会那么容易,开心与刺激并存,酸爽和甜蜜共在。
汽车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缓缓行驶,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爬山,终于到达了高楼镇林山自然村。我们在一个平坦的地方停了下来,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和鲜花的芬芳。在金黄的稻田里,柿子树上,五倍子树上,蜜蜂飞来飞去,“嗡嗡”地闹着,采集蜂蜜。我们在吴先生的带领下,在前往他家的路上,在不起眼处看到了野蜂在蜂桶的出入口忙碌地进进出出。
吴先生家养殖了11桶野蜂(中华蜜蜂、土蜂),那么多的野蜂从哪里来?吴先生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了在山麓上陆陆续续诱惑而来的过程。一次,吴先生发现,周边树林里,树洞、岩壁或废弃的建筑物中,有蜜蜂正在寻找栖息地。他就在淘宝上买了一只蜂箱,在蜂箱里放一些蜜蜡,摆在野蜂出没最多的地方。蜜蜡香气浓厚,对野蜂有天然的诱引力,于是野蜂就陆续飞爬到新巢。第一年就诱惑了两桶野蜂。
蜜蜂也有规矩,如果蜜蜂家庭中一旦产生了新蜂王,就必然分家,老蜂王带领家族成员离家出走,成为流浪的野蜂,居无定所,于是派侦察蜂到处找新巢,一旦发现,立即报告。蜂王经过考察、决定搬家后,就利用双翅振动发出的声音,调兵遣将,引导野蜂群飞向新巢。于是,这些野蜂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吴先生的怀抱,于是吴先生第二年就有7桶野蜂,第三年就达到了最多15桶。
野蜂毕竟是野蜂,它的组织性与纪律性随时会成问题,有的蜂王会带着同伴集体逃跑,也有些是蜂王突然失踪了,然后工蜂就越来越少。七、八年过去了,吴先生一直保持11桶野蜂的养殖量。
野蜂所生产的蜂蜜,纯天然,汇百花之精华,集百花之大全,但一年仅收割两次,产量也很低,一般很难吃到味道清香的野蜂蜜。我们亲自参与割蜜,没有割蜜经验,冒着风险与野蜂共舞,才尝到了绿色的大自然的馈赠。
吴先生戴上蜂帽、袖套、手套,保护头部、颈部、手臂、双手,我们还有两人戴上头罩,防止被蜜蜂叮咬。吴先生小心翼翼打开蜂箱,取出蜂巢中的蜜脾,抖几下,把蜜蜂抖下来后,再用蜂扫驱赶蜜脾上剩余蜜蜂。接着把蜜脾拿到家里关上门,用割蜜刀把蜜脾上的蜜蜡盖割掉,蜂蜜就看见了,然后每次两张蜜脾放入摇蜜机中,摇了四、五圈,就把蜂蜜摇到摇蜜机里了。将提取的蜂蜜倒入容器中,用细纱布过滤杂质和残渣后,就是干净纯天然蜂蜜。
我们参与了割蜜,开始感觉很有意思,还不知道危险就在身边。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蜜蜂好像闻到什么味道,很多蜜蜂从门外飞到屋内,疯狂地蜇人,你越驱赶,蜜蜂就越来越多,我们心惊胆战,很快逃出吴先生家门,野蜂如无人机那样紧追不舍,我用帽子不断拍打,保护自己的脸部、头部,头上、耳朵还是被蛰,一阵又一阵剧痛,真是要命。其他五人随之逃之夭夭,女同志平时走路也是慢悠悠的,这次抱着头逃得飞快,爬到几十米外的山岗上,背靠墙壁保护自己,还是有两人被蜂蛰伤尖叫着,虽然没有达到鬼哭狼嚎程度,但还是很狼狈。
野蜂暴躁蜇人也有原因的,它们有自己的根据地,我们侵犯了它们的领地,破坏了他的家园,当遇到威胁时,它就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同伴。蜇人最凶猛的是工蜂,它的武器——毒针刺蛰到你的肉体,你就扎心地痛,甚至很快就肿了起来,而蜜蜂自己也就死亡了。它们“以命相搏”的自我保护机制,体现了它们对群体的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很值得佩服。
蜜蜂不仅能采集花粉和酿造蜂蜜,还能为山上植物传播花粉,促进生态平衡。因此,山里人爱好养殖野蜂,也是副业。他们没有隔三差五打开蜂箱查看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固定箱养殖。一年割蜜两次,也只有50多公斤,不少还是送人的。
我们七人一起割蜜,被蜜蜂蛰过就有四人,被蛰次数最多的可谓吴先生自己了,他虽然全副武装保护,还是被蛰了三次。当我们品尝到味道甜润的野蜂蜜蜂时,被蜜蜂蛰后的刺痛也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