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8月21日15时07分讯(通讯员 李莲)在玉带山深处,有一片绵延不绝的高山,群山环抱中,有天然的岩壁和丛林。今年44岁的王正明就身处这片大山之中,和他的蜜蜂一起,成为大山的忠实守护者。
王正明在查看蜂箱 通讯员 李莲 摄
夏末秋初,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在丰都县包鸾镇弹子台村五组,清晨的阳光刚刚照进山谷中的村子里,王正明就带着他6岁的侄儿往山里走去,阳光从头顶斜照下来,在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他们要去“巡视”放置在山上的蜂箱,看有没有蜜蜂光顾。“孩子去外面上学了,就他天天跟着我跑。”看着侄儿蹦蹦跳跳地往山里走去,王正明的脸上露出了笑意。
“我在山上的岩壁下放了空的蜂箱,每天早上趁着温度还不是很高的时候去看一次,看有没有‘招’到蜜蜂。”王正明告诉记者,深山老林里虽然有种种不便,但山上也有山上的优势,比如养蜜蜂,大多是寻一好位置,将空蜂箱固定好,等蜂群自动“送上门”,村民们管这叫“招蜂”。
山上气候宜人,郁郁葱葱的植被,新鲜的空气,清甜的山泉水和充斥林间的虫吟鸟鸣,一切都那么原生态,很适合动植物生存。蜜蜂有时候成群结队地飞来,自己钻进蜂箱里。等到晚上的时候,养蜂人用厚厚的布一裹,连箱带蜂端回家,“土蜂”就这样在“人间”安营扎寨了。
山上虽然凉快,但一个小时的跋涉,叔侄俩的脸上都沁出了汗珠。到了设置蜂箱的岩壁下,许是由于近段时间连晴高温,每一个蜂箱都空空如也,王正明的脸上有些失望。这样的情形已经持续了好些天,但他依然每天都坚持都去山上,他说最近天气太热,蜂箱都要晒垮了,没有蜂群来也是意料之中的,但总归要看看才踏实,没有蜜蜂,检查检查蜂箱也是必要的。
“这个地方的小地名就叫‘蜂桶岩’,每年都要来蜜蜂,今年在这里招了一二十桶蜜蜂,加上往年的,家里现在有四五十桶了。”王正明告诉记者,他在这边的岩壁放置了七八个蜂箱,对面还放了七八个,招到蜜蜂后,夏天还可以留在山上,方便蜜蜂采蜜,但冬天怕蜜蜂冻着,必须得端回家去。
近些年来,由于大量人口进入城镇,村子里的劳动力减少,油菜、玉米、水稻等油料作物、粮食作物没有人种植,大量土地荒废着,长满了各种灌木和杂草,蜜源植物也相对减少,这让山里的蜜蜂只能依靠自然生长的植物采集花粉,蜂蜜的产量锐减。
“现在山上人少,庄稼也种得少,加上山上海拔高,植物生长本来就慢,蜂蜜的产量不是很好。”“巡视”完蜂箱,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王正明又带上小侄儿,一前一后往回走。他说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一桶蜜蜂一年只能取七八斤蜂蜜,四五十桶蜜蜂,一年也就是三四百斤蜜,最低价200块钱一斤,年收入就在七八万块钱的样子。好在蜜蜂是自己飞来的,不需要本钱,也算是靠山吃山了。
虽说养蜂不需要金钱投入,但是人工却是马虎不得。比如王正明需要去山上放置蜂箱,需要每天上山查看,再比如移回院子里的蜂箱也不是一放了之那么简单,需要经常给蜂巢清扫螟虫,还要打马蜂、喂清水。
“蜜蜂其实是很娇气的动物,淋不得雨,像这段时间的暴晒也受不了,能移到周边树林的都移进去了,没移进去的也要想办法遮阴。”王正明一边打理蜂箱,一边向记者介绍,对于那些繁衍较快的蜂群,要及时分蜂,还得随时防止蜂群逃跑,做完这些,一天下来也剩不了多少时间。
村里曾有人劝王正明外出打工,在他们看来,像王正明这样“坐等”蜂群上门的风险太大了,出去打工,至少干活儿了就有收入,不用看天吃饭。有时候王正明也会觉得孤单,最近他常在想,侄儿快上小学了,以后或许就只有他一个人在林子里穿梭了。除了蜜蜂,他还养了五六十头猪,天天赶到山坡上放养,年底总会有不少城里人来找他啥“过年猪”。
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村里修好了水泥路、开通了公交车,王正明就更不愿意“出山”了。他说养猪、养蜂的效益在一年年提高,山上的日子也一天天变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