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8月3日讯(记者 孙宗顺 摄影 李刚 通讯员 薛云鹏)环境优美、低碳环保、生态循环、科技奖项、智能孵化、肉鸡屠宰、冷链运输、沼气发电、沼液提纯、液体肥料……在这些关键词描摹的“企业画像”中,你很难将它和一家养鸡场联系起来。事实上,这正是国内白羽肉鸡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真实写照。日前,记者跟随由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农业农村局主办,胶东在线网站承办的“2020烟台市首批‘菜篮子’示范基地(企业)暨烟台县域农产品品牌全国媒体‘云’推介”活动来到这家企业,探访企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与城市环境相融共生 生态园=肉鸡养殖场
从1985年初创,到1997年改制,再到200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35年间,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民和股份)专注于肉鸡行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父母代肉种鸡养殖企业,公司现存栏父母代肉种鸡370万套,年孵化商品代肉鸡苗3亿多只,商品代肉鸡年出栏3000多万只,年屠宰加工肉鸡食品7万多吨,建立了集肉鸡养殖、屠宰加工、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循环产业链。
民和股份的所在地蓬莱,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养殖企业要与城市环境相融共生,就必须达到最高的环保要求。占地4000多亩的民和生态园,历经20年建设,总投资近7亿元,俨然一座绿色公园。许多人来到这里会误以为进了观光区,这里实实在在的是民和肉鸡养殖的地方。
民和股份副总经理周东介绍,为了生物安全和强化防疫要求,员工车辆一律不准进园,包括公司董事长在内,前来上班必须通过防疫通道后,乘坐班车进入园内。“我们员工、饲料、设备等入园的道路是‘净道’,鸡粪、淘汰鸡运输的道路叫‘污道’,这两条路是完全分离的,杜绝交叉感染的风险。”周东说。
科研迭代养殖工艺 建设智能化养殖厂房
民和股份在迈向生态平衡、安全环保、优质高产的现代化畜牧业企业之路上,科研实力是重要的驱动力,多项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并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1项。
从种蛋到鸡苗到成鸡,民和股份将智能化生产应用到肉鸡养殖全周期。孵化情况可以倒着追溯到厂、到责任人,可以从孵化率的波动来看受精率的波动。民和股份每年孵化3亿多只鸡苗,由种蛋孵化率已经达到85%。
高孵化率的背后,是民和股份以“同步孵化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升级迭代。周东说:“我们通过孵化器,检测种蛋胎龄,来调节孵化环境的湿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氧气含量,做到尽可能同步出苗,使出雏期很短,以获得健康的鸡苗。”仅在第三孵化厂,每天就能孵化30万只高品质鸡雏,降低劳动强度约70%。
周东介绍,养殖环境的温度、湿度是环境控制的重要内容,温、湿度必须根据周龄的变化而改变,并保持良好的通风,以保持鸡舍内的新鲜空气。为此,民和股份全部使用了自主研发的“肉种鸡全程笼养及其配套技术”、“商品肉鸡八层立体养殖技术”和联栋纵向通风鸡舍,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创造了利于疫病防治的生长环境。“成品鸡如果靠人工去抓,那需要大量劳动力,还会对鸡造成伤害。我们鸡舍内的传送带,既可以传送鸡粪,又可以传送成鸡用,实现了精细化管控。”周东说。
鸡粪里淘宝 构建民和特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解决畜禽养殖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探索循环农业,实现节能减排,民和牧业于2009年成立了山东民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母公司的养殖资源为依托,通过粪污集中收集处理—高效厌氧发酵—沼气综合利用—沼肥分散消纳的创新模式,气、热、电、肥高效联产,实现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和市场化发展。
目前,民和股份建成了全球单体最大鸡粪沼气综合利用工程,日处理鸡粪1000吨,污水800吨。项目包含两期工程,其中,一期工程日产沼气3万立方米,发电6万度,二期工程日产7万立方米沼气,每年可提纯1500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沼液浓缩后,年产高端的叶面肥、植物营养液约3万吨,生物质肥料3万吨,以及15万吨冲施肥。
民和股份在沼气工程及沼液浓缩工程的基础上,成功建设了中国沼液有机种植生态基地,以蓬莱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市,建立起中国最大的沼液有机生态种植基地,助力农业减肥增效。目前,已在蓬莱建成368个沼液肥料示范村,推广沼液肥面积20多万亩,并协助合作社注册商标等,提高了沼液用户的经济效益。此举成功实现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完美结合,在生产中变废为宝,实现了农业大循环。
以肉鸡养殖为核心,以成为知名蛋白供应商为目标,民和股份纵向延伸,横向扩展,实现物质、能量、水资源循环化,产品实现增至化、多元化、高附加值化,民和特色的种植、养殖业相结合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已经形成,探索出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循环经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