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优质生源流失比较严重,希望政府能引进优质民办学校,让江门公办、民办学校在竞争中共同发展壮大。”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刘夏林如是说。11月17日,江门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召开,审议有关人士任免事项,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民办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市政府关于农村垃圾处理情况的报告。
优质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地区生活配套要素,是江门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围绕这个民众最为关注的话题,多位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在会上为江门民办教育“把脉”,提出建议。
林应武:
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和扶持措施
江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应武主持会议,并在会上指出,教育是民生大事,是体现市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如何让优质的民办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有更多优质的学校供莘莘学子选择,是广大市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总的来看,市政府在推动江门市民办教育发展方面的确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也要看到,目前江门市民办教育发展与周边兄弟城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教育优质化、多元化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所以,在最近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上,解决好教育学位不足问题列为第一项民生实事,确定为‘书记工程’。”林应武提出,希望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全面把握现阶段民办教育发展的新特征,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加快出台有关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优化民办教育特别是优质民办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扶持措施,让广大市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现状:
已批准筹设民办学校4所
目前,江门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412所(不含培训机构),在校学生15.4万人。其中基础教育民办学校在校生14.5万人,占全市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总数20.2%(民办幼儿园在校生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61.3%)。民办教育已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及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的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面对民众对优质民办学校的需求,今年以来,江门全市已批准设立、筹设及有意向投资办学的学校或组织共11个,其中已于今年9月1日开学的民办学校3所,包括江门市广德实验学校、江门市原雅学校、鹤山市昆仑学校;已批准筹设民办学校4所,包括暂定名称为江门市黄冈中学的高中学校,办学层次为完全中学的江门市新会广雅学校(暂命名),九年一贯制的台山市五星实验学校以及初中学校江门市江海区江门一中附属实验学校;有意向投资办学项目4个,意向设立在蓬江区的有3所,江海区1所,包括一所完全中学和三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分析:
民办优质教育资源紧缺
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紧扣市委中心大局和社会关注热点,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优质民办教育发展的建议》列为重点建议,并将江门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纳入监督计划。自8月开始,常委会分别由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钟军、常委会副主任叶一鸣带队进行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情况。
根据市政府关于民办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以及调研考察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工委主任谭健文在会上作了初审意见报告。她分析提出,政府在推动江门市民办教育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江门市民办教育发展主要存在几个问题,如个别地方政府及部门对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资源规划布局缺乏科学统筹和前瞻意识;发展不均衡,民办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品牌效应未显现;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不够,教育用地供给问题突出,项目落地难度大;民办教师薪酬待遇、退休保障与公办教师差距较大,队伍不稳定;监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建议:
民办教育纳入地方规划
“要把民办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划中,充分评估区域社会经济及人口的发展趋势,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科学配置,促进民办教育资源布局、规模、结构科学合理,形成公办、民办教育资源互补互促、良性竞争的格局。”谭健文在报告中建议,政府加快健全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年内出台《关于加快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把民办教育用地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此外,还要提高监管合力,把日常业务监督与年审监督相结合,并完善民办学校风险管理机制,推动成立民办教育行业协会。
多位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也在会上踊跃发言,对江门如何发展民办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良平就认为,江门发展民办教育缺乏好的规划,希望政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引进优质、有特色的民办教育资源,对江门整个教育资源形成有力补充。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曾晖就提出,引进民办学校要注意避免同质化,实现与公办教育资源的差异化竞争,做到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市人大代表、江门市第九中学校长骆昌云建议,政府可通过按当地教师平均月薪补贴,购买社会保险和职业年金,让民办学校老师享受与公办学校的待遇;公办学校教师委派去民办学校,其档案关系不变,同时享受到民办学校的待遇,能回到公办学校任职,等等。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