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个渔民的孩子,但他善于发现商机,在上海奋斗三十年后,拥有了千万资产。
他热爱自己的故土,总想为故乡的人们做些什么。他放弃上海的事业,回到家乡,从零开始再创业。
他敢于创新,投资两亿建设白龙屿养殖场,他坚定先富带后富的理念,在养殖场成功盈利后,带领渔民一起走上致富路。
讲述三农致富能手创富故事,挖掘草根人物致富经验。本期子牙童趣三农致富能手就为大家讲述王加新放弃上海千万资产的优越环境,回到海岛家乡投资两亿,再次成功致富的传奇故事。
海岛渔民的艰难
王加新出生于一座名叫鹿西岛的海岛,岛上的人都靠出海捕鱼为生。
渔民最怕的就是台风这样的恶劣天气,这会让他们一天的收入都泡汤,更严重的,可能会丧命于台风中。
一次,王加新的父亲出海捕鱼,碰到了台风。一家人等了七八小时,依旧不见踪影,小小的王加新也在一直担心着父亲。
万幸的是,父亲在深夜回来了。这件事让王加新陷入思考,一家六口都靠父亲吃饭,不出海显然是不可能,但这样的生活实在太过于危险。
于是在王加新的心里,改变家庭状况的想法悄然而生。
18岁那年,他离开海岛,去了上海。他始终记得自己要改变家庭状况的初衷,从倒卖小商品做起,凭着诚信,生意渐渐做大,挣得了千万资产,他在上海有了一席之地。
回乡寻找造福家乡的出路
2013年初,温州市洞头区政府招商引资,鼓励温州商人回乡创业。
这正好触动了王加新的内心,这些年在外闯荡虽有所获,但他心中始终忘不了他的故乡,家乡的乡民还在跟台风搏斗着,但始终素手无策,他想要为家乡做些什么,带领乡民过上安稳富裕的日子。
于是他毅然放弃了自己在上海打拼近三十年的优越生活环境,将资产千万的事业,委托合伙人打理。
自己回了家乡,那个他曾经立志要走出来的地方,他要回去面对儿时的噩梦——台风。
回到家乡,王加新开始思考从何处入手,他想到了温州人的一个风俗习惯。
对于温州人来说,“无大黄鱼不成席”,可见大黄鱼在温州受欢迎程度。
然而,渔民无节制的捕捞使得野生大黄鱼越来越稀有,人工养殖大黄鱼与野生大黄鱼的口感又相差甚远。这让王加新有了养殖仿野生大黄鱼的想法。
野生大黄鱼的价格能达到千元一斤,他并不是第一个有养殖仿野生大黄鱼想法的人,但是仿野生大黄鱼的养殖成本太高,生长周期长。
最大的困难是仿野生养殖要在海里养殖,在海里养殖就难免会受到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台风频发的海岛地区,刮一次台风带来的亏损实在太大,所以市面上基本都是传统的网箱养殖。
海洋牧场的诞生
王加新开始琢磨如果有一种办法,能够抵抗台风的危害,那么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开始实地考察水质和营养程度,在多次的走访,调查,比较分析之后,王加新从温州的几十座岛屿中选中了白龙屿。
白龙屿位于洞头鹿西岛西南侧,整体呈细长形状,与鹿西岛之间有足够宽阔的海域,仅需在两侧修建水坝,就能围成一个面积达650亩的海洋养殖场。
这里的水质好,有充足的的小鱼,小虾等天然饲料,这简直就是为了养殖大黄鱼而生的天然场地。之前也有投资商想在这里养殖,但是这里是台风频发的区域之一,考虑到当台风来临时,没有屏障,亏损肯定多,便放弃了。
面对显而易知的困难,王加新的态度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没有完美的场地,有些难关需要寻找新技术来克服。
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养殖场抵抗台风,他找到了国内顶尖的、专门做港口、码头设计的一家单位给自己的养殖场做设计,对方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震惊不已。
毕竟,交通是百年大计,以这样的标准去给海洋牧场设计,不仅标准高,投资花销也很高。
最终,他们决定按照港口工程中的50年一遇的台风为标准,进行施工,工程需要能够抵抗台风的围网,这在国内十分罕见,费用也极高。
王加新为了完成这项工程,找到了同在上海创业的9位温州人,说服他们和自己一起回去投资。
2013年底,经由温州市、区两级批准,总投资超过两亿的白龙屿海洋牧场正式开始建设。
对于大黄鱼的饲养,王加新也格外上心。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再结合自己从小的见闻,王加新想出一套与众不同的喂养方案,20天左右喂养一次。
正常养殖都是一天两次,喂养得少了,生长周期就长了。
王加新说,他不以重量来体现经济效益,而是品质,品质高了,自然不愁销量。
大黄鱼的饲料投喂少了,就会主动捕捉食物,这片海域丰富的鱼虾资源,为仿野生生态提供了重要一环,为了捕食而不断运动,大黄鱼的体脂降低,从而提高了大黄鱼的肉质,丰富口感。
一般野生大黄鱼的脂肪含量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二之间,王加新的大黄鱼能够达到百分之十一,已经与野生大黄鱼的品质十分接近。
在大黄鱼市场上,他的大黄鱼的价格是野生大黄鱼的十分之一,相似的口感,便宜的价格,让他的大黄鱼更有竞争力。
打响海洋牧场名声,扩大销路
大黄鱼养好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推销出去,仅仅是只在批发市场上有更大的竞争力是不行的,且批发市场上鱼龙混杂,难以卖出好价钱。
如何打开承包宴席的酒店,省外市场才是要紧的。
一天,王加新拎着六条大黄鱼找到了一家五星酒店,这个酒店每年能承包2000余场宴席,用掉大约6000余条大黄鱼,这是王加新选择的为他的大黄鱼打开市场的第一站。
他让一个厨师用相同的方法烹饪这六条大黄鱼,里面只有一条是王加新养殖场的,然后请厨师长来品尝。
不出所料,王加新的大黄鱼在这六条之中脱颖而出,就这样他与这家酒店有了长期合作。
通过品尝过的人们的口碑相传,以及养殖场不定时举办的品尝活动,王加新的养殖场的名声越来越响,他也注册了公司,浙江东一海洋集团有限公司。
之后为了销售大黄鱼,王加新又开了几家线下专卖店,与线上商城合作,并且注册了“白龙屿”商标,与上海多家酒店也达成了合作协议。
过去,鹿西岛的人们都过着打渔为生的生活,王加新取得成功后,他在当地招聘了60多名渔民进入他的公司,让他们摆脱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不必再为台风等恶劣天气困扰,让他们有了稳定收入。
在王加新的带领下,海岛的渔民有跟随他的脚步办海洋养殖场的,有进入这些公司改善了生活的。
他带领大家一起致富,让这些渔民在发挥自己的特长的同时,年平均收入提高了百分之三十。
近几年为了提高养殖场的利润,王加新也试养了中华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做出了贡献。
童年时,改变家庭现状的想法埋在他的心中,长大后,他离开了海岛,在上海打拼三十年,有了千万家产。
但是他更有一颗热爱故土的心,所以才会在看到故乡需要人才的时候,将事业交给合伙人,自己回家乡从零开始。
他不仅有一腔热血,还有缜密的头脑,敢于投资,台风袭来,积极面对,进行灾后的恢复工作。
取得成果后不忘回报家乡,他为家乡提供了数百个岗位,带动大家一起发家致富,真正做到了先富带后富。
看到这里,你还对王加新两次创业成功有疑问吗?他投资两亿令人费解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动力。
—END—
小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