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沙漠边缘也能养龙虾了。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的澳洲淡水龙虾收获季比往年提早了半个月。青年养殖户吴志友每天两次下笼,日均捕捞70公斤,收成越来越好,但他也有甜蜜的烦恼:“每天得接五六十个电话,买虾的、求合作的实在太多了!”

伴随着龙虾丰收季,“来新疆吃海鲜”让这一南疆小县城第一次享受到互联网红利。准确地说,这里的龙虾并非海鲜而是河鲜,毗邻虾塘的叶尔羌河,千百年来滋养着这片土地,也为龙虾养殖提供着庇护。

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万里来此“打卡”。62岁的北京退休教师李女士在自驾游南疆途中,特地把看龙虾、尝龙虾加入行程,她说:“我要把这些写进旅游札记里。”

这些热闹背后,一个已扎实开展3年的“东虾西移”项目,以及一群跨越山海的援疆人,逐渐被更多人看见。

破茧

“说实话,最初我心里是没底的。”“东虾西移”项目技术指导、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海洋技术系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副教授付宁回忆。此前他研究澳洲淡水龙虾已有10余年,带领学生在实验室鱼缸和实训基地的土塘里成功养殖过,却从未带着这一水产“新贵”走过那么远的路。

山东省第十批援疆干部臧运东则风风火火地行动了起来。作为麦盖提县首批驻乡镇援疆干部,臧运东担任该县吐曼塔勒乡副乡长时走访发现,这里紧靠叶尔羌河,水域资源丰富,但众多水塘、滩涂长期闲置。

检测水质、考察市场,历经半年多的奔波,臧运东有了水产养殖的设想。2020年冬,经同学介绍,他首次见到付宁,并将想法和盘托出。也正是这次见面,让臧运东第一次得知澳洲淡水龙虾出肉率高、肉质鲜美等特点,他决定回疆尝试。

一切从头开始,在日照市援疆指挥部支持下,吐曼塔勒乡政府特地划出一块50余亩的荒地。“大家都没挖过虾塘,臧乡长就在信纸上画了几个长方形。”当时的虾塘施工负责人翁纯玉笑言。

至于虾塘长宽、要求挖出坡形等,臧运东一一听从付宁的电话“遥控指挥”。“我们完全是照山东的葫芦画麦盖提的瓢。”臧运东说。

毕竟远隔4800多公里,首次试验,迥异的自然环境就结结实实地给了他们教训。3个虾塘挖好后,第一次注满水,隔夜再看,水面只剩10厘米深。经检测,这里的盐碱地渗水异常严重。付宁建议,采用覆膜回填饲养方式,问题才得以顺利解决。

2021年5月,付宁带领学生团队实地入驻,这不啻为一次带有冒险性质的挑战。除了澳洲淡水龙虾,他们还引入罗氏沼虾进行对比性试验。从第一批5000尾虾苗入塘开始,他们监测水质、投喂饲料、更换水体……每个环节都倍加小心,力求极致。

从实验室到外塘,从东部沿海到西部盐碱地,不可控的种种因素让付宁的神经一直紧绷。“好几次到了临界点,索性跟老臧摊牌,要做好最坏的准备,可能成不了了。”付宁坦言。

最难的一次,虾塘的水连续几日呈黑色或墨绿色,让人揪心。学生们骑车顺着水源往上走,发现是因为当地农户将化肥抛洒至水渠灌溉,之后流入下游虾塘。臧运东紧急和上游农户协调错峰用水,付宁则使用动物保护剂和水质改良剂,最终水质恢复如常。

2021年中秋节前夕,麦盖提县迎来澳洲淡水龙虾丰收季,当年亩产100斤,最大的长到120克,这也是该品种在南疆地区首次养殖成功。用于对比试验的罗氏沼虾因长势不好,被自然淘汰。此后连续两年,麦盖提县的澳洲淡水龙虾均长势喜人,收成渐好。

“我们是最佳搭档。”谈及3年来的合作,臧运东对付宁如此评价,他眼中的付宁团队一次次风尘仆仆而来,耐心解答养殖户问题,执着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付宁对臧运东的评价是“全力以赴”:“没有老臧守着、盯着,凡事亲力亲为,光我们自己搞百分之百不行。”

扎根

技术移植只是第一步,唯有当地民众真正参与,才能让这一新兴产业长久扎根。

进行虾塘试验的同时,臧运东和付宁把水产养殖培训也搞了起来。没有学员,他们就发动乡里报名,把对水产有兴趣、有一定知识基础的青年致富带头人一个个“拉”到教室里;没有现成教材,就合编了一本汉语和维语双语版的《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手册》。

如今已是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大户的吴志友便是培训的受益者之一。之前他承包了9个鱼塘养殖鲤鱼、草鱼等,正苦于市场饱和、卖不上好价钱,3公里外的龙虾养殖试验顿时吸引了他的目光。“我能不能跟你们学学?”接下来,吴志友准点出现在培训教室。在付宁印象中,这个皮肤黝黑的小伙还时不时骑着电动车前来请教龙虾养殖的各种细节,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看到当年龙虾丰收,吴志友彻底心动了。第二年,他腾出7亩水塘试养龙虾,放苗、测温、检测水质、监控敌害生物、喂饲料……几乎与付宁团队的试验水塘保持同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吴志友的虾塘产出450公斤,供不应求,利润也是养鱼的两倍。

至此,吴志友铁了心要把龙虾养殖好好搞下去。今年,他索性将乡里新开发的100亩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全部承包下来,引入12万尾虾苗。他预计今年将出产3吨虾,足以卖到10月底。他还准备明年把76亩“老基地”全部扩成虾塘。

60岁的培训学员翁纯玉同样准备大干一场。他最初只是因为负责虾塘施工,开始接触龙虾养殖,慢慢地竟着了迷,一期不落地听完培训。2022年,这名虾塘施工负责人正式变身为虾塘养殖负责人,承包了付宁团队最初的试验虾塘。

“对我来说,养虾已经成为一种荣誉。”翁纯玉反复强调,“以前当地老百姓几乎没有吃过活虾,想都不敢想,这么偏远的地方现在能吃到龙虾,大家的餐桌丰富了,幸福感也变强了。”连续两年的龙虾丰收让翁纯玉喜出望外,他已争取到政府相应补贴,计划明年最少增加4个虾塘扩大养殖。

据统计,2021-2022年,当地共开展12期技术培训,参与学员达480名。课堂之外,付宁的手机成为学员们的咨询热线,虾壳太软、出现零星死亡……一个个问题抛出,电话这头的付宁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你对我们很重要。”不止一名学员这样郑重地说。

目前,麦盖提县已有3处澳洲淡水龙虾规模化养殖基地,养殖规模20万尾,亩均收益1万元左右。还有更多当地年轻人在跃跃欲试。36岁的艾麦提·艾麦尔在吴志友的基地帮了两年忙,如今已是熟练工,他琢磨着把叔叔的30亩鱼塘承包下来养龙虾。这让吴志友感到开心不已:“我一个人火不算火,只有让更多养殖户加入,才能让麦盖提的澳洲淡水龙虾真正火起来。”

接力

麦盖提的澳洲淡水龙虾是在沙漠边缘艰难“长”出的,也是在付宁团队6名年轻人无微不至的日夜照料中慢慢长大的。

“之前在实验室鱼缸里养大过澳洲淡水龙虾,就是想看看新疆的外塘里到底能不能饲养成功。”携一颗好奇心,2021年付宁的学生杨建豪主动报名参加这次校外驻点实习。从虾苗投放到最终长成,这些学生从老师手中接过水产人的接力棒,在僻静的南疆乡村坚守一方学术试验田。

给虾塘加水、装外围铁丝网、种植黑叶轮草……他们要做的工作很多。刚去村里时,学生们被安排在附近民房里,早上8点南疆的天刚蒙蒙亮便出门,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到家定好闹钟,凌晨两点再骑三轮车去虾塘喂料、巡塘。一路上,三轮车车胎经常被带刺的植物扎破,到最后大家不得不推车步行往返。

7月是龙虾生长关键期,学生们索性就搬到虾塘边的两间板房里住,到了饭点自己做饭或随便吃点泡面对付。杨建豪回忆,住在板房里,夏天吹空调都淌汗,冬天开暖风都觉得冷,平日里即便关严门窗,床被上也不时落满沙土。

几个从城市里来的小伙儿光着膀子在河里认真地下地笼、查看龙虾长势,这样的场景翁纯玉见过不止一次,“打心眼里佩服这些年轻人”。黑了一圈的杨建豪和同学们却对此习以为常,他们谨记老师“勤观察、避免失误”的叮嘱,一次次学习解决实验室里从未碰到过的新课题:虾塘水温低于15摄氏度龙虾不进食,而当地昼夜温差较大,怎么办;水草中突然出现大量丝藻,该如何应对……

“吃这点苦不算什么,水产本来就是吃苦的行业,对我们来说,能把新品种引入南疆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杨建豪说。2022年入疆前一天,他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句话:“向前走吧,沿着你的道路,鲜花将不断开放。”令他感动的是,高中班主任看到后随即转发,并配文:“我的骄傲。”

“看到成果最终落地,作为科研工作者无疑是倍感欣慰的,同时这也是产教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学校的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由此实现传帮带、老带新的人才梯队式建设。”付宁感慨。因表现突出,该团队师生被授予“日照援疆突出贡献奖”。

如何更好地进行产业援疆?今年4月,新一批日照援疆干部接过了从臧运东和队员们手中递来的接力棒。

“我们将继续联合付宁团队,依托龙虾基地,做好示范推广、技术培训,进一步推进项目规模化、产业化,助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的致富途径。”日照市援疆指挥部干部姚郭辉说。

尽管受制于产量和运输条件,目前麦盖提的澳洲淡水龙虾最远只能运到乌鲁木齐,但吴志友盼着这个产业能走得更远。如今,他正在筹备开设电商,哥哥的直播带货也开始搞得有声有色。

路过公路口的城市宣传海报,他用手一指,满怀期待地说:“大家都知道这里是红枣之都、刀郎之乡,希望有一天澳洲淡水龙虾能成为麦盖提的新名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