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沙蚕养成方法。

背景技术:

沙蚕是一种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的底栖海洋生物,主要以沉积物和动植物碎片为食。近年,沙蚕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养殖品种为双齿围沙蚕、多齿围沙蚕、日本刺沙蚕、岩虫等。由于这些沙蚕品种在养殖过程中均离不开泥沙作为栖息基质,因此,其收获过程主要靠人工挖掘,劳动强度大,耗费大量劳动力,同时,对潮间带底质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了养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这种采挖过程很容易对沙蚕造成损伤,降低了商品规格沙蚕的出成率。较大的劳动力成本和残次品比例,使沙蚕养殖成本上升,因此,这种传统养殖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必然阻碍沙蚕养殖产业的发展。沙蚕养殖业亟需打破传统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沙蚕养成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只使用泥沙作为养殖基质的不利因素,收获方便快捷,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该方法可以在室内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使用,也可以在室外池塘、浅海等一定区域内使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沙蚕养成方法,包括栖息基质球的选取、栖息基质铺设、苗种放养与管理和收获;

栖息基质球的选择:栖息基质球的选取主要是规格和材质,栖息基质球的规格根据养殖沙蚕的规格确定,确定原则:栖息基质球堆积在一起时,其间的缝隙可以容沙蚕轻易通过,平均体重0.5g以下的沙蚕,使用直径3mm-6mm的栖息基质球;平均体重0.5g-1.0g的沙蚕,使用直径6mm-9mm的栖息基质球;平均体重1.0g-2.0g的沙蚕,使用直径9mm-15mm的栖息基质球;平均体重2g以上的沙蚕,使用直径15mm-20mm的栖息基质球;栖息基质球的密度大于养殖所使用海水密度的90%;

进一步,所述的基质球材质为玻璃、瓷、陶、塑料或其混合体,可以重复利用。

栖息基质的铺设:栖息基质使用栖息基质球和泥沙的混合物,以泥沙体积不超过栖息基质球为原则,或在铺设时两者间隔分层铺设,铺设完成后加新鲜海水浸泡1周以上;

进一步,所述的铺设完成后总栖息基质的深度为5cm-25cm,小规格沙蚕使用较浅的栖息基质,较大规格沙蚕使用较深的栖息基质。

苗种放养与管理:根据苗种规格,平均体重小于0.5g/尾的小规格苗种放养密度1000-2000尾/m2,平均体重在0.5g-1.0g的苗种放养密度500-1000尾/m2;每15天测定沙蚕的规格和成活率情况,当沙蚕规格超过栖息基质球间的空隙时,及时采取分苗措施。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突破了沙蚕的传统养殖方式,改变了沙蚕养殖使用的栖息基质。

2、本发明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可以增加沙蚕的养殖密度。

3、本发明使用的材料易得,操作简单,收获方便,收获的沙蚕个体完整度高,品质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解释,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实施例1

栖息基质球的选择:根据现有的沙蚕苗种规格,平均体重为0.4g左右的双齿围沙蚕苗种,使用直径7mm的玻璃球作为栖息基质球,该规格玻璃球堆积在一起时,其间的缝隙可以容沙蚕轻易通过。

栖息基质的铺设:栖息基质使用栖息基质球和泥沙的混合物,以泥沙体积不超过栖息基质球为原则,以泥沙体积:玻璃球体积=1:3,在铺设前预混合,铺设完成后总栖息基质的深度约为8cm,符合小规格沙蚕使用较浅的栖息基质,较大规格沙蚕使用较深的栖息基质的原则。

苗种放养与管理:根据苗种规格,选取1000尾/m2。定期监测沙蚕生长情况,及时采取分苗措施;当沙蚕规格0.5g左右时超过栖息基质球间的空隙,使用直径3mm-6mm的栖息基质球;平均体重0.5g-1.0g的沙蚕,使用直径6mm-9mm的栖息基质球;平均体重1.0g-2.0g的沙蚕,使用直径9mm-15mm的栖息基质球;在最后一次分苗时,沙蚕平均体重基本上在2g以上,使用直径15mm-20mm的栖息基质球。对小规格苗种,可以连同栖息基质一起移至目标区域,也可以用水冲洗,分离沙蚕与栖息基质。通过三次更换栖息基质球,双齿围沙蚕达到商品规格,可以收获。

收获:分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水冲洗,分离沙蚕和栖息基质,以两层筛网接收随水冲出的物质,第一层网孔小于栖息基质球,用以阻挡栖息基质球,第二层为密网,沙蚕难以通过,用于承接沙蚕;另一种是人工采挖,由于栖息基质球的存在,采挖非常容易,沙蚕和基质分离简便,采挖省时省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