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蒙城瞄准“穷根”,进行精准下药、靶向治疗,注重“志智双扶”, 着重围绕激发内生动力,打出系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根本的、可持续的脱贫之路。目前,累计减贫68255人,全县贫困人口减少至6547户18045人,贫困发生率由7.04%下降到1.47%;60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贫困县退出的各项指标全部完成,成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县。
1.聚焦党建引领,深挖内生动力之源。蒙城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党员干部的“练兵场”,把党的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压舱石”,创新推行了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了“16个乡镇(街道)党委—275个村党组织—999个联合党支部—2850个党小组—2.6万余名党员”的五级党建网格,联系群众32万余户,补齐配强扶贫队伍,稳固形成了“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联合支部、自然村党小组、农村党员”五级基层党建网格共抓扶贫的农村群众工作新格局。各级党建网格大力推行“党建+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实现了党建活力变为脱贫动力。
2.聚焦思想转变,重塑内生动力之魂。一是开展典型宣传。选树各类扶贫先进典型人物31个,编发新闻稿件408条,广泛宣传帮扶干部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脱贫致富群众的感人事迹。二是加强广播宣传。制作扶贫政策宣传光盘3000余张,内容涉及扶贫政策解读、扶贫文艺节目等,由各村按时循环播放。开办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新栏目《小康路上》,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变化教育引导群众。三是开展文艺宣传。组织成立一支由50余人组成的热衷公益文化的扶贫文艺宣传小分队,征集创作了76个接地气的扶贫文艺节目,分赴全县60个贫困村巡回慰问演出270余场次,受众近3万人。
3. 聚焦两业两生,找准内生动力之路。突出抓产业、就业促生产、生活,挖掘好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源头活水”。 一是牢牢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 。制定《特色产业扶贫奖补办法》,通过对贫困户培训种养殖专业技术,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造血”功能。分四批共兑现贫困户特色种养业奖补11317户,打卡发放奖补资金2245.48万元。实施“四带一自”产业引领扶贫模式,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69个,逐渐形成了果蔬种植、园林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全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到村项目460个,村均达7.7个,到户覆盖率83.3%,高于省产业绩效管理指标60%的23.3个百分点。全县10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2100户贫困户发展,10078户贫困户实现自主发展特色种养业。二是稳稳升起光伏分红“引航帆”。通过“村户联建”“户户联建”方式,建设365个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放4166.2万元光伏受益金额,为13759户贫困户和268个村增加一份“阳光收入”。三是大力培育就业创业“领头雁”。深入实施“蒙城老乡,请你回家”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累计转化项目1928个,带动贫困户就业4000余人。通过开发“三保三护三助”(保洁、保绿、保安,护林、护路、护水,助老、助幼、助残)公共服务辅助就业岗位,安置就业3279人。
4.聚焦智力扶持,筑牢内生动力之本。加强教育帮扶。帮扶从学前到高校建档立卡学生16564名,实现在校贫困生教育资助全覆盖,发放资金3011万元;城区16所中小学与74所贫困村学校结对帮扶,参与送教教师438人,年送教6次;投入6463.6万元资金对60个贫困村幼儿园、小学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办学条件提升全覆盖;完成24所贫困村薄弱学校在线课堂项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阻断贫困代际传播。培养致富能力。依托技能脱贫培训、扶贫驿站、扶贫基地和招聘会等就业平台,通过蔬菜种植、家禽牲畜养殖、汽车维修、家政服务、厨师等技能脱贫培训,激发村民自立自强。目前,蒙城县共建设50家扶贫驿站、扶贫车间等平台吸纳贫困人口就业644人; 4258名贫困劳动者中4143人掌握一技之长稳定就业,3981人已脱贫。
5.聚焦双基工程,夯实内生动力之基。目前,累计投入资金61.6亿元,实现农村道路“庄庄通”、电网改造、视频监控、县乡村三级应急广播、危房改造、清洁工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七个全覆盖”。出台新一轮“双基”建设实施方案,包含8个领域42个项目,总投资31.8亿元。2018年度计划投资27.2亿元,目前已完成立项40个,开工实施项目18个,完成投资14.54亿元。通过加大对基层需求最紧迫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激发了贫困群众致富动力,为产业发展、持续脱贫提供了必要条件。(蒙城县委宣传部 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