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生段德峰刚回乡创业时,并不看好小龙虾项目。龙虾节办了十几届,日趋成熟,“一个萝卜一个坑,怎么还会有机会?”他今年四十三岁,戴副眼镜,皮肤黝黑,随身拿本参考书,有空翻上两页。

但是做村主任的舅舅力陈小龙虾的前景,以前太依赖水网,产能有限,现在“虾稻共生”刚起步,肯定有搞头。2015年,段德峰在盱眙黄花塘镇,创办小河农业,首期种养1500亩,销售额800万元,初显成效,又为农户提供支持,带动上万亩新增稻虾田。“还是想做点事,很适合农民致富。”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不过,养小龙虾也没那么轻松。2016年5月底一天,全天雨量达到55毫米,水库堤坝岌岌可危。当天晚上,段德峰没敢睡觉,目不转睛盯着监控,后半夜,雨没有停,水位却没再涨,电筒一照,闸口咕嘟咕嘟冒水。

凌晨一点,段德峰打电话叫来村民帮手,一共五名壮汉,抡起铁锨装土,填满编织袋往水里扔。夯下两根钢管,段德峰扑通跳下去,用身体堵决口,“跟抗洪抢险差不多。”奋战到清早五点多,终于化险为夷,500亩稻虾保住了,段德峰心有余悸,之后,稻田“高埂”尽量往高里垒。

虾稻共生需要对水田进行改造。一般在田埂内侧1.5米—2米处挖“虾沟”,上口宽3米,下口宽1米,沟深0.8米—1米。利用虾沟掘出的泥土,加宽、加高四面田埂,形成“高埂”,埂上竖网,往下插20厘米,防止打洞逃跑。“养虾要细心,不能怕麻烦。”稻虾专家窦志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当杜守军第一次得知稻田也可以养虾的时候就动起心思。前几年,国家号召土地流转,他承包了500亩土地,小麦、水稻两季粮食,一亩地的纯利润不超过500元。“种地是真不赚钱。”杜守军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号召了几年,村里的地没流转出去多少。杜守军是盱眙县维桥乡永华村村主任,他们村三面环水,淮河、洪泽湖洪峰过境,就把村北头的地给淹了,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2014年,县里推广“虾稻共生”,开始有村民在这里做试验。

优先小龙虾生长,田里不能喷农药,几乎也不用施化肥,依靠排泄物给养,虾稻产量会比纯稻田低上150—300斤。但是,小龙虾价值高,每斤在25—40元间波动,最紧俏时飙到七八十元每斤。

杜守军拿出100亩承包地转做虾稻养殖,每亩一年收入3000元不在话下。不过养小龙虾费用也高,光是挖沟、扯网,每亩地成本去到500元。“散养就不划算了,养几十亩,没啥意思。”

他想再多包点地,但可供流转的耕地差不多瓜分一空,常年积水的洼地反而成了香饽饽,比别的地块每年要贵上两百多元。“没想到土地以这种方式流转起来了。”指着窗外的高埂,杜守军眼神有些恍惚。

有了流转基础,当龙虾集团下乡收地时,已经不用“一家一家谈了”。村民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把地交给村委会,集团公司与村委会签约,流转了一万亩土地。拿到土地之后,公司统一平整、开沟、蓄水,进行改造,然后再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承包给养殖大户。

“这叫‘返租倒包’,已经很成熟了。”杨蒙是龙虾集团办事员,有整整一年时间,主要工作就是“跑地”。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公司与大户签署协议,要按照公司的规范饲养,集团按市场价“包销”,并提供融资、技术等配套服务。

万亩稻虾涉及旧街村、大圣村、永华村三个自然村的土地,部分改造完成的高埂田,已经开始向外出租。龙虾集团的稻虾基地,属于“虾稻共生示范区”的一部分,整个示范区300亩以上集中连片田13个,500亩以上示范田8个。

《小龙虾报告》显示,稻虾综合种养、池塘养殖、湖汊养殖,是小龙虾养殖的三种类型。其中,稻虾综合种养养殖面积最大,约占小龙虾养殖面积的七成,通过稻虾连作、共作系统,每亩田可出产小龙虾50—100公斤。

陈瑶湖游历一番后,觉察到,中国大陆对稻虾养殖进行了改良,创新出了“虾沟”的方法。大大降低水资源的要求,扩大了种养面积。“小龙虾产量这么高,整个世界上,也没几个的。”他说。

大概2003年前后,红胖胖龙虾创始人芮锋还在商贸市场做批发生意,主要是给超市供货。档口邻居也做批发,从养殖户手里收虾,再卖给饭店,生意比他好很多。

芮锋没有跟风做批发,开了一家小加工厂,想办法把龙虾往超市里送,效果并不好,常温货架上不去,小龙虾腌制之后,体验很差,接受度低。想来想去,只能走速冻路线,想了很多种办法,保鲜、杀毒,研发出新产品,利用自己渠道资源,一家一家去推广。

可加工厂还是亏了很多年,“消费者不怎么喜欢。”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转机出现在2010年前后,小龙虾开始走向全国,饭店越开越多,很多外地商家,需求量很大,走冷链物流,直接发货过去。

小龙虾主产地集中在湖北、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平原。受纬度限制,北方地区温度低,小龙虾生长慢,而且水资源紧缺,适合养殖的地方有限,给这些区域发送活虾,损耗率比较高。没想到,为超市研发的产品,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供不应求,出货量很大。”他说。

小龙虾还配送酱料包,这也是龙虾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很多外地人,专程跑过来学习龙虾技术。

2016年,盱眙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龙虾创业学校”,系统性教授养殖、储存、运输、加工、烹饪、销售等等与小龙虾有关的技术。办公室主任高孝华说,组建龙虾学校,是为了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上头交给他们的一项任务。“已经形成全产业链,人才缺口很大。”他说。

每年龙虾节的烹饪比拼、创业大赛,学校老师作为评委之一出席。他们学校的龙虾烹饪专业,与苏绣、昆曲等传统技艺并列,入选了省里历史经典传承特色班,这一点,尤其让高孝华引以为傲。

龙虾节烹饪大赛环节,公司派出精兵强将PK,登记在册的菜品破百种。“不创新就没生意。”盱眙龙虾集团南京旗舰店行政总厨康晓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十三香、蒜泥是最受欢迎的基本款,近几年,又冒出蛋黄味、泡菜味力作,上升势头很猛。

隔三差五,他带着手下下馆子,吸收各家所长,费用全报销,“公司在这方面很舍得。”2017年,从湖北考察回来,开发了“牛奶烤虾”,搁上锅,把奶倒进去,加热,沸腾半分钟,下虾,用勺子搅拌,煮上三五分钟取出来,拈点洋葱上去,放进微波炉,加热七分钟,香味就出来了。“西餐做法,也可以走走高端路线。”康晓飞说。

如此风口,怎能少得了互联网的角色?多家互联网巨头,开始在小龙虾业务线的争夺。2015年以来,风险基金屡屡布局“互联网+小龙虾”,据不完全统计,近20家龙虾创业公司,拿到了百万级以上的风险投资。

不过,小龙虾创业项目大多无疾而终。虾先生很大创始人沈维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小龙虾业务已经关闭,业界同行的日子也不好过,风口已经飘过。“太难标准化了,不是好的互联网项目。”

资本折戟,不代表小龙虾不火。百度指数显示,2013年以前,搜索指数最高也只有3000左右,到了2017年5月,最高值达到18678,餐饮界另一位“网红“火锅,同期最高指数还不到5000。

里约奥运会期间,外卖消费掉1000吨小龙虾。今年,随着世界杯临近,各式营销又频频问世。

前不久,一位当红偶像剧女主订了满桌外卖,不同口味排列开,整整十二份,撸袖子、戴手套,蹲在沙发前埋头剥壳。

小龙虾太火了,不时登上热搜,刷到“吃货明星照”,丁延秀总会下意识保存,换成了自己的头像。她三十多岁,不久前回老家盱眙,在一家龙虾公司做企宣:“很多明星喜欢啊,现在流行晒这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