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2020年度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暨2020年度十佳案例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好消息——凭借大胆创新、务实探索,渝中区《“三个探索”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新格局》案例被评为“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创新案例”,为渝中优质的营商环境再添一枚“奖牌”。
“近年来,渝中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做法被国务院督查激励表扬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的地方’。”渝中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可以可以也可以”理念,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建立了符合渝中实际、对标市场需求的市场监管及企业服务机制。
探索1: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化水平
打破空间“壁垒”
降低企业成本
完成开办手续是企业入市第一步,也是市场监管的“前沿阵地”。如何在守好“标准线”的同时,大开“方便之门”?作为重庆“母城”、主城核心,渝中区创新探索出一系列监管与服务同频共振、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
今年1月5日,渝中区市场监管局发出首张全程电子化流程办理、异地打印的川渝通办营业执照(带电子印章),实现了从“面对面”到“键对键”,从“纸间办”到“指尖办”的两地合作新实践。
自“跨省通办”启动以来,渝中区市场监管局先后与成都市锦江区、青羊区、青白江区行政审批局开展企业注册登记合作,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机制,创新构建跨省跨区域“同一标准办一件事”市场准入服务系统,探索形成成渝两地证照“互办互发互认”新模式,进一步推进了成渝地区企业、群众投资创业。
除了“异地通办”打破空间“壁垒”,渝中区还实行开办企业“一网通办”“一窗领取”“一次提交”“一日办结”。在减少流程的同时,尽量为企业降低开办成本。渝中区还实现了企业集群注册登记,突破市场主体需要依托固定场所作为住所的桎梏,进一步降低企业注册门槛和开办成本。
探索2:提交虚假材料骗取登记撤销机制
严守工作“底线”
提升市场规范化水平
市场监管既要尽量放开企业的“手脚”,又要严守规范的“底线”。“有效的市场监督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市场经济改革发展大局至关重要。”渝中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守规矩’和‘有活力’相互平衡、相互促进,我们坚持在简约监管的同时,实行依法监管、审慎监管、综合监管、智慧监管、协调监管。”
2017年11月,渝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一颜姓浙江人举报,称因被人冒用身份证在重庆注册了公司,致其本人无法在宁波开办企业,请求撤销被人注册的重庆公司。
接到举报后,渝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迅速展开调查,通过走访、信息比对等调查取证和评估会审,最终作出撤销上述重庆公司设立登记的决定,并在通过登记住所、经营场所均无法联系该公司的情况下,将撤销设立登记听证告知以公告的形式送达。
“颜氏的烦恼”得以快速化解,与渝中区在全市率先开展提交虚假材料骗取登记撤销机制探索密不可分。据了解,为切实解决注册登记中冒用他人身份信息骗取登记注册的问题,渝中区于2017年制定出台《撤销企业提交虚假材料骗取工商设立登记的规定》,为涉嫌被冒用身份证件的当事群众提供了投诉处理的途径,并为经办人提供了处理指导。截至目前,已受理处置申请42件,纠正了申请人在注册登记等方面受到的影响或限制,得到广泛好评。
探索3:建立市场主体风险分类监管机制
描绘风险“画像”
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
大浪淘金,广阔的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如何更精准地认识企业,选择合作中的“最优解”?渝中创新运用科技力量,为企业信用风险精准“画像”,集中监管,实时“预报”“预警”,将风险防范在源头。
市场主体分布热力图、信用风险评估表……全区市场主体在一个平台上分区域、分行业参与信用风险“考试”,并得出相应“分值”。
2019年12月,全市首个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平台——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渝中区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标志全市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监管迈出全新的“智慧步伐”。
监管平台主要通过构建大数据模型,科学制定风险分类指标,建立风险分类体系,划定风险分类等级,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进行预测预警,从而实现差异化、精准化监管。自2019年9月试运行以来,该监管平台在对市场主体进行风险监测、风险研判、风险预警、风险处置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渝中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认为,监管平台的运行,凸显出数据变“活”判风险、指标多维精预警、“以智替人”重防控、分类定点助抽查四大特点,实现了企业状态清晰化、风险预警精准化、监督管理规范化、监管方式新型化、监管工作协同化,为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重点监管、信用联合惩戒提供了科学依据。
今年
渝中区还将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对标世行评价标准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政务服务事项达标争先
创建国家信用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