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地理标志是区域公用品牌的核心法律载体,通过它可以正确识别“精华土特产”。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好地理标志这块“金字招牌”可以带动一方产业。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策划“地理标志”产业观察,持续展开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报道,通过广泛传播地方和企业的实践案例,让更多养在“深闺”里的地标农产品更顺畅地“走出去”。本期我们跟随药用植物研究专家陈贵林教授到有300多年历史的“药乡”内蒙古喀喇沁旗看一看,和当地农牧局及龙头药企聊一聊,共同探寻药田里的乡村振兴。
药田好风光
进入11月,北方一轮降雪让土地裹上了白色的冬装。地处内蒙古东部,蒙、辽、冀三省交汇处的喀喇沁旗,此时连片的药田进入忙碌的药材采收和越冬的关键时期。
陈贵林,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药用植物研究专家。为了实地研究药用植物的生长,多年来他跑遍了全国各大药材主产区的药田。赶在收获的季节,他又走访了北方几处重要的药田,包括喀喇沁旗。
陈贵林在黄芪田间
“药材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采挖,用什么方式挖,对药材质量影响很大。要适时及时的采挖,然后晾晒、分拣,进行一些粗加工,如去芦头、去皮等,这是采收期的关键。而对于两年生的药材,比如桔梗,今年开春种下的桔梗种苗现在到了越冬的关键期,要适时浇好冻水,做好安全越冬的管理。”陈贵林教授习惯性的做起科普。
喀喇沁旗中蒙药材已有300余年种植历史,药材品种含北沙参、桔梗、防风、黄芪、牛膝等27种,其中,北沙参、桔梗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80%和60%,被称为“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是我国北方道地中药材主产地和全国重要中蒙药材产销集散地。
喀喇沁旗的桔梗开花期(陈贵林供图)
在陈贵林教授眼里,药田里一年四季都有好风光,喀喇沁旗的药田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由于当地实行规模化种植,每当春夏花期时节,一望无际的药田花海就非常美丽壮观。“黄白色相间的是黄芪,蓝色的是桔梗花。从飞机上往下看,大地上一条条蓝色的桔梗花带让人感到兴奋。深入田间地头,药田总是给人以希望。”陈贵林教授描述着作为一个“药人”的幸福。
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好药材的源头在药田,在种植。在陈贵林教授看来,喀喇沁旗能成为“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首要原因在于“喀喇沁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造就了一方水土养一方的药材。”喀喇沁旗的土壤土层深厚疏松,气候凉爽四季分明,刚好契合桔梗、北沙参喜凉爽的生物学特性。加之喀喇沁旗冬季寒冷,越冬期病虫害少,这里的北沙参长得又长又顺溜光滑,药效品质更高。
陈贵林教授还特别指出,道地药材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也是可能改变的。喀喇沁旗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喀喇沁人对土地施行精耕细作,这才让药田保持了高投入和高产出。当地还有一群围绕中药材事业奋斗的“药”人,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凭借灵活的头脑把中蒙药材产业做大做强,走出了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的路子。
药田里的“科学实验”
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让喀喇沁旗的药田成为科学研究的最佳实验场。这几年,陈贵林教授频繁穿梭于喀喇沁的药田之间。他与当地的龙头中药材企业赤峰荣兴堂药业有限公司合作科研项目,开展桔梗、北沙参、甘草的施肥实验。
陈贵林教授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依托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科研平台,他和团队正在围绕中药材种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即中药材种植制度展开研究,包括如何采取轮作、间作、套种技术,让中药材的病害更轻、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喀喇沁旗的北沙参药田(陈贵林供图)
在喀喇沁旗,陈贵林团队的轮作研究也有了结果:北沙参和玉米、大葱、大蒜轮作,可显著地克服北沙参的连作障碍和重茬病。也就是说北沙参与玉米、大葱、大蒜轮作之后,土壤的理化性质更好了。土壤微生态系统即细菌真菌更多样,有害菌的丰度减少,有益菌的丰度增加,土壤就更健康了,使得北沙参的质量更好。“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环节,药材种植的土壤首先得是一个健康的系统,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轮作套种体系,使得土壤更健康,更合理。”
为了让土壤更清洁,陈贵林团队还致力于药田的规范用药、合理用药,推广水肥一体化。比如将“旱长根,水长苗”的民间经验应用到研究当中,在黄芪采收期前一个月,控制浇水,少浇水可提高其品质。陈贵林教授还透露一个有意思的实验,“如何使黄芪的主根长得更粗更长,侧根长得更少,在经过四、五年的研究之后,目前有非常好的苗头,结果估计很快就能公布。”
打造地理标志药材品牌
如今,更多像陈贵林这样的科研团队活跃在喀喇沁旗,科技“种药”正成为喀喇沁旗中蒙药材产业腾飞的新机遇。当地政府近年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按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南》和《中药材GAP认证标准》进行天然种植,以科技为先导,坚持标准化种植,推动中蒙药材种植业水平不断提高。早在2012年,产自喀喇沁旗中蒙药材主产区的牛家营子桔梗、北沙参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有效保护和提升了道地药材的声誉和品质。
当地政府有关单位意识到,要想保证道地药材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维护道地药材产区生产者的权益,使其在保障中草药质量的同时获得可观收益。“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道地药材在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等全过程都会受到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约束,也受到国家相关法律的保护。”喀喇沁旗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鲜采收的牛家营子桔梗
除了声名在外的北沙参、桔梗,喀喇沁旗还是全国重要的黄芪种苗生产基地。2020年4月,当地政府启动了黄芪国家地理标志的认证申请。近日,喀喇沁旗农牧局等来了内蒙古农牧厅的答复,“由于栽培面积小,(牛家营子黄芪)达不到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规模。”虽然申请未通过,但喀喇沁旗的中蒙药材种植已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全旗中蒙药材特色种植面积达10万亩,带动赤峰、通辽、辽宁等地种植30余万亩;全旗现有种植药材农户1.4万余户,企业25户,个体工商户226家,专业合作社274个,年集散各类药材100余种,各种中药材干鲜品25万吨,产值超过30亿元。
喀喇沁旗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通过申报和评选中蒙道地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商标等多个途径,打造当地道地药材品牌。同时加强地标中蒙药材技术标准研究,通过整合建立地标中蒙药材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地标中蒙药材的知名度、竞争力和附加值,充分发挥中蒙药材产业在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中蒙药材产业发展升级
2021年10月12日,以“发展中蒙药材,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全国首届中蒙药材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在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此次大会全方位展现了喀喇沁旗中蒙药材产业发展新成果,也成为喀喇沁旗扩大中蒙药材“朋友圈“的一个重要平台,安排了中蒙药材产业专题讲座、技术交流、经验分享、资源对接、产品交易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陈贵林教授作为专家代表参加了大会,他的”药田实验“伙伴,设在牛家营子镇的荣兴堂中蒙药材加工工厂及其中蒙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成为大会的两个观摩点。
全国首届中蒙药材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
此次大会,荣兴堂重点展示了北沙参、桔梗传统饮片产品和其他多品种药茶。荣兴堂总经理赵向军表示,围绕喀喇沁旗”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的名片,公司正在加大桔梗食品的品牌建设。“桔梗酱菜是赤峰及整个东北地区传统咸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狗宝咸菜”。近年来,牛家营子地区桔梗酱菜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很受消费者欢迎,下一步,还将继续开拓全国市场,做大做强桔梗酱菜产业。”
北沙参饮片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荣兴堂总经理赵向军展望了一幅中蒙药健康产业园蓝图:一个集中蒙药交易中心、医药物流中心、中蒙药健康城、中蒙药博览园、中蒙药材文化旅游园、中蒙药材加工区等多项功能区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陈贵林教授对喀喇沁旗中蒙药材产业发展升级充满期待。他希望继续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从源头的种子入手,加快种质创新,尽快筛选培育出适合喀喇沁旗主栽的北沙参、桔梗优良品种;同时建议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
据悉,全国首届中蒙药材产业发展大会之后,明年将继续办下去。在“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的名片之外,期待未来喀喇沁旗将会有更多叫响全国和世界的中蒙药材品牌。(文/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