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农业与现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与创新,农业农村资源要素的组合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的经营模式,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研究农业转型升级,探讨农村金融创新的内生逻辑,长沙理工大学金融系刘祚祥教授带领他的研究生,在人民银行张家界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副科长危俊的陪同下,近期对湖南耕心自然农园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

湖南耕心自然农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04月25日,是一家以农业技术开发服务、生物有机肥研发、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谷物种植销售等为经营内容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在老种子筛选、培育以及有机大米种植等方面,进行了长期实践,并取得很好的效果。随着我国粮食单产数量的提升,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得以基本解决。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大力推广,让中国大米的产量有了显著提升。粮油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的稻谷市场长期处于结构性过剩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人对于食物的品质有了新的需求。从“有吃”即可变成了“吃健康、吃生态”,这也就导致人们对于大米产生了新的需求,大米市场开始有了消费分级。市场的这种变化,激励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民采取了新的行为,以获取新的市场。

张家界的童军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农人。童军早年的珠三角的东莞投资经营过电子企业,熟悉市场合约,对市场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但是08年的金融风暴,减少童军先生的电子企业的海外订单,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回家乡种植水稻。但是,童军在东莞就敏锐地感觉到,有机大米在沿海发达地区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

利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种植有机大米,成为童军回乡创业的主要动机。09年童军开启了他的有机大米种植事业,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创业之初,由于坚持“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他似乎是个异类。家人基本不能够理解他的做法,一辈子种地的老父亲四年都不与他说话、也没一起吃过一顿年夜饭;周边的乡亲也认为他在东莞开公司变傻了。哪有种水稻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的啊?但这些都未曾让他动摇。多年来,他积极推广“土著农耕理念”,示范基地遍及湖北、湖南、广东、上海、广西、云南、浙江、黑龙江、新疆等省。

坚守,也是企业家的重要品质。童军对有机大米的坚守,对健康食品的认同,激励他去学习、研究、参考其他成功的经验,一点点积累相关知识,十多年下来,竟然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2022年将多年的心得写成了一本16万多字的专著《土著农耕》,介绍其摸索创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产生活模式——“土著农耕”,以探索农业经济功能之外的生态保护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及社会稳定功能。特别是对于老种子的保护、提纯复壮以及通过新品种的培育开发功能性大米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为其市场拓展提供了新的产品。

(童军先生所著的《土著农耕》)

(童军先生所著的《土著农耕》)

童军很谦虚,他说自己就是个种田的,但会议室两边墙上的奖章无一不在替他诉说着他在有机农业中所做出的贡献。

(童军的企业所获得的各种认证与荣誉)

(童军的企业所获得的各种认证与荣誉)

童军介绍,这十多年来他一直种的是有机水稻,以前中国人吃不饱,大家更注重粮食的产量,现在产量上来了,他希望能让国人吃上更高质量、更健康甚至具有功能性的大米。童军做了13年的有机农业,取得了中国有机食品认证和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在湖南省内取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的不超过3家,他种出来的大米拿去做SGS检测,265项指标0检出。在不断的耕种过程中,他发现有些品种的水稻种出来的米有特殊效果,送去检测才发现其中奥秘。例如,浙江丽水有一种紫月米,它的叶酸含量是普通大米的14;海南的芥子米含游离氨基酸,更有利于人体吸收。市场上同质化的大米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一些特殊人群需要差异化的大米。于是他开始研究功能性大米,从品种方面找出大米的差异化和特异性,用不同的米针对不同的人群。他现在种出了“钙锌米”、“含-Se硒香米”和“β-葡聚糖大米”。

中国有近3.5亿例的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患者,这个群体对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的功能粮食、蔬菜、水果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据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测算,在“十四五”期间,全世界推进80-100种功能农产品,仅中国功能农业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功能性大米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蒋和平教授认为,现今传统的高产低效农业模式已经对我国环境与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转向更可持续的农业模式。与传统的高产低效农业模式相比,生态高值功能农业更加可持续、环保以及符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需求,而这,正是童军这么多年一直在做的事情。

(童军选育出来的部分功能性大米)

(童军选育出来的部分功能性大米)

生态高值功能农产品要以生态的耕种方法为依托。童军经过多年的朴门设计、自然农法、活力农耕等生态种植实践,摸索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产生活模式——“土著农耕”。遵循自然规律是他的总原则,他认为大自然始终是平衡的,在生态农业里没有“除草”和“杀虫治病”的概念,不使用人为制造的、化学的、转基因的投入品、不为了追求产量而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达到对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这便是“道法自然”在农耕中的体现。

(童军的老种子复壮基地)

(童军的老种子复壮基地)

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延伸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充分享有粮食产业链的增值收益,是促进种粮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调研谈期间刘祚祥教授就如何发展偏远地区的特色农业,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纵向延伸产业链。通过引进合作伙伴、引进股权投资,构建种植、收储、加工、销售“一条龙”,从田间到餐桌一站式服务的全产业链模式,将特色农产品做出特色农业,从而提高特色农业的专业化生产程度;二是横向连接产业链。稻米来自田野,是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风土人情、时令产物、耕耘生产都是可讲述的故事。将粮食种植与推介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张家界秀美的湖光水色结合起来,鼓励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稻田景观与稻田艺术相结合、稻田耕种与农耕体验相结合等“稻旅”模式,整合资源实现价值重构;三是进一步研究功能性农产品,发展生态高值功能农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食品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人愿意为健康食品买单,短视频平台、直播软件、社交软件等为产品推广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降低农产品交易的市场边界。电商、微商等互联网经济组织,低成本地拓展了传统农耕地区农产品市场的市场边界,从而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童军说他目前主要的销售渠道便是“微信群”,更多的是尝过他大米的人自发的向周围人宣传,这样确实能够很好的解决信任问题,但辐射范围较小。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在重构产业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互联网技术通过移动终端为农户搭建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在帮助农户实现更符合新零售渠道的标准化生产。生鲜电商平台、社区零售、互联网直播等为供需链接提供了新渠道。“生态高值功能农业”将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机遇,也将是拓展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刘文婧 虞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