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种植什么致富_致富山区种植什么好_山区致富种植

黄岩区西部山区共有7个乡镇、11万户籍人口,受长潭水库水源地保护以及地理条件制约,经济发展缓慢。为此,黄岩区积极推动中药材等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在解决西部乡镇群众就业和增收的同时,有效保护长潭水库的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林下套种中药材“一举两得”

走进上郑乡美丰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葱郁蓬勃的树荫下,一株株三叶青等中草药枝叶碧绿,长势喜人。

“小树苗不种下去,菜头肾容易被太阳晒死。”村民王克苏今年种植了30多亩菜头肾,最近,他到地里不是去打理菜头肾,而是扛起锄头种树苗、除杂草,精心呵护好林地里的每一棵树。

“我们能看到,有树荫遮挡的地方菜头肾长势就很好,阳光暴晒到的就稀稀拉拉了,所以保护树木对双方都有利。”王克苏大致算过账,菜头肾今年价格每公斤120元,一亩地效益上万元,一年收入十几万元是很轻松的。

菜头肾有养阴清热、补肾之效,喜阴、耐寒是其生长特性。这些年,王克苏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小树苗长成大树,给菜头肾带来一片“清凉”。

“一亩田没有一百棵以上的树不行的,生长出来的药材也相当于是仿野生种植,树就是宝贝疙瘩。”聊起药田里的林木,他视若珍宝。

“现在是山上的死树才扛回去当柴烧,以前是卖树过日子,光秃秃一片。”20多年前,王克苏和村民们还要充当“伐木工”的角色,依靠林木加工增加收入。

作为台州“大水缸”长潭水库的水源地,当时的无序砍伐让当地水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从2005年起,黄岩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水库周边400平方公里不再大规模开发山林资源,但这让多年来“靠山吃山”的乡村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以前村民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我们村成了‘空心村’。”上郑乡美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天和介绍,那时候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和狗。

“林进人退”守护绿水青山,但山水如何转化为百姓致富的新通道?为此,黄岩区积极探索零污染生态产业,招才引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团队,在山林中发展5000多亩中药材生态种植产业。引导农民利用林下、坡地套种中药材,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把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菜头肾不需要打农药、不用施化肥,但要定期检测土壤……”王天和表示,美丰村现在是黄岩中草药种植最多的一个村,种植面积有2000多亩,年产值二、三千万元,森林覆盖率也从以前不到90%,达到现在的95%以上。

农旅融合发展“一地双收”

为了让这一抹绿色更加动人,黄岩区还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不断做强山水文章。

走进位于宁溪镇黄岩药用植物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绿荫婆娑、百药生香”的美妙画面。刚刚过去的夏天,这里成了热门打卡地,游客们在这里识植物、尝百草,动手体验中草药深加工,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这个香囊里有艾草、桂花、金银花等中草药,而这些都是我身边常见的花花草草。”正在亲手制作香囊的小朋友郑懿轩不但锻炼了动手能力,游玩中他还了解药食同源知识,普及了生活中较常见的中草药如青蒿、灵芝、菊花、薄荷等功效,获益匪浅。

但在8年前,这片处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千亩土地,却是一块低效地。

“我们老百姓种田不让用磷肥、化肥,那时候也没有有机肥,诸多限制导致产量效益低下,所以大伙对种田没了积极性。”正在药用植物园里务工的宁溪镇大苔村村民王杰说,当时村民们纷纷外出务工,土地就没人种植了。

而转机正是源于当时蓬勃发展的中草药种植业。

“药用植物园是中草产业发展的一个必备的建设点。”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谈献和分析道:药用植物园是一个集中草药资源保存、研究、开发,以及科普、教育、文化宣传于一体的大型中医药现代科技园区,成为药用植物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技术中心,能促进中药种植产业横向与纵向产业链延伸,推进黄岩中药种植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的帮助下,当地将曾经的不毛之地逐渐打造成以中草药为主,从栽种、认知、体验、观光、品尝等不同方面深入呈现的综合示范基地。

“将低效地发展成农旅融合的中药材植物园,是一地双收的事。今年有300多亩中药材可以出售,预计总收入上百万元,每到周末节假日,还有很多父母带着孩子来游玩。”黄岩药用植物园负责人郑江说。

青山遮不住,碧水永长流。截至目前,黄岩区西部山区中药材产量260多吨、产值5600万元。眼下,黄岩区正积极构建2万多亩环长潭湖“黄岩地产特色中药材产业带”,探索发展林下休闲观光、康养等多种发展模式,力求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

“坚持打好绿色牌,走实生态路。”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解崇斌表示,黄岩区继续将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让“荒山”变“金山”,让产业收益反哺生态治理,让库区群众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