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面对全省繁重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煤长、水短、缺林”的省情研判,响亮地提出了实施生态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齐头并进,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整体推进,统筹治山治水,协调增绿增收。

合作社打造专业造林队伍,让贫困人口成为护林员

从岚县县城去往野鸡山造林工程区,道路两旁山坡上青松翠绿,郁郁葱葱,长势正好的庄稼地里时而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河道里涓涓细流,给这里又增添了几分生机。“这一片是今年合作社造的林,也是我们县‘购买式造林’的一个片区,现在看长得不错,成活率很高。”岚县副县长刘思昭在车上指着一片油松介绍。

岚县地处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山区,土地贫瘠,生态脆弱,是国家级贫困县。刘思昭所说的“购买式造林”是2016年岚县脱贫攻坚结合造林的一项试点工作。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资源有机结合的一种造林方式。通过这种造林模式,岚县将造林任务和资金向贫困乡村、贫困户倾斜,鼓励和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组成造林专业合作社直接参与造林工程,并对新造林地进行抚育管护,由乡政府出面组织造林实施村的村级组织和造林主体签订合同,县政府按国家、省、市级造林工程投资标准确定收购价,以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办法给予资金支持,贫困农民就地转化成造林产业工人和生态保护人员,通过身份转变实现就业脱贫、稳定增收。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利益的分成。岚县的办法是:造林后土地所有权属不变。保存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按比例分成,属于宜林荒山的,土地所有者占保存林木所有权、经营权的60%,黑茶山林局占20%,岚县财政占20%;属于非基本农田撂荒地的,土地所有者占保存林木所有权、经营权的70%,黑茶山林局占20%,岚县财政占10%。

“过去我们县搞生态建设,当地育苗户和贫困户参与度很低,生态建设与富民形成了反差。所以这次购买式造林的主力军就是造林专业合作社,搞好生态建设让贫困人口受益,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刘思昭表示。

今年71岁的界河口镇会里村村民史油儿是县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老两口靠几亩薄田一年收入满打满算还不足3000元,今年刚加入村里林得财造林合作社,“我现在岁数大了,到外面打工没人用,想增加点收入全靠种树,今年劳务费我就挣了6000块,把我们这黄土坡绿化了,也给后代添了福气。”说完史油儿笑得像个老小孩。

“种树就那几个月,钱还不少挣,过两年树全活了,我还能分红。”说到这,会里村村民马兰柱笑得嘴都合不拢。

“生态建设树的成活率是关键,如何保成活率,技术支持决不能少,”岚县林业局局长王志平一边看着新种下的苗子一边说,“针对合作社造林技术普遍偏低的情况,今年我们强化了理论和实践培训,地头培训就3000多人次,逐步提升合作社的造林专业水平。同时我们还要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保证造林进度和质量。”

岚县林业部门根据地块地貌编制造林规划、进行作业设计、跟踪技术指导,各乡镇通过向农户讲政策、讲风险宣传动员他们参与进来,并利用合同让农户吃上定心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县乡两级领导组定期不定期调研、检查、监督,及时掌握施工进展,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造林进度和质量。在管护方面,由造林主体负责前三年的管护工作,确保苗木成活率。在工程验收上,通过实行乡镇、县两级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有了技术,种树心里就不慌,成活率高了我们挣的钱就越多,”会里村党支部书记苏天珍说,“今年春季我们村造林合作社种了1500亩购买式造林片区,现在看成活率能有九成以上,任务完成后,参与造林的76名贫困农民劳务收入就有40万元,人均增收5200元。”

2016年山西省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意见》。按照《意见》,截止目前岚县共办理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75户,已办理绿化资质证的有47户,每户合作社80%的成员是县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贫困户参与度很高,而且县里规定合作社造林工程60%的利润必须作为红利分配到贫困户手中,保证贫困农民真正受益。”刘思昭介绍。

“等造林工程实施结束,仍将由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对林木进行长期管护,县政府将以购买式管护服务的办法帮助500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4000元。”刘思昭沉思了一下又讲到,“最关键的是,通过购买式造林我们扶持了一批造林合作社,再通过理论培训和实地操作又打造了一批专业的造林队伍,过上几年我们这支造林大军将走出岚县,创造更大的价值,让贫困人口彻底脱贫。”

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或其他方式的生态保护人员。对于山西脱贫极为迫切的广大贫困山区来讲,措施更管用,成效更持续。

在娄烦县杜交曲镇东山生态园里,记者迎面碰见了刚从山上下来的管护员曹建龙,“今天风大,巡山时看得仔细点。”曹建龙憨厚地说。今年58岁的老曹是下石家庄村的贫困户,在这里干了3年,他管的这片林子有5000多亩,每天要走5公里山路才能全看完。当问到收入时,老曹笑呵呵地说“每年给发的1万块钱工资,生活不愁了。”

“今年山西省将对贫困县现有的1784万亩公益林提高管护标准,由每亩3元增加到8元。还将对59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每年新增的造林地每亩每年补助10元进行项目化管护,以此扩大森林资源管护面积,新增管护岗位,再向国家林业局争取1万个护林员岗位。”山西省林业厅厅长任建中表示。

念好林业产业致富经,经济林助力脱贫攻坚

苗圃、红枣加核桃,杏树、花卉加药材……,从晋北到晋南,结满了林业产业“果”。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将19项国家和省级造林绿化工程统一起来,集中整合为林业六大工程,资金投入逐年增长,规模效益逐渐显现。据统计,全省累计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超过600亿元,完成营造林任务2250万亩,年均造林面积450万亩以上。而山西省林业产值也以每年19%的速度递增,2015年底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53亿元,逐步把生态优势转向经济优势,硕果累累惠及了一大批农民增收脱贫。

“道路修到核桃地,旱井配套兴水利,大车小车都能跑,发家致富有盼头。”中阳县金罗镇付家焉村村民王年有在自家核桃地里随口说了一段。两年前王年有还是贫困户,一年收入也就1000来块钱,退耕还林后种了8亩核桃树,2014年开始进入挂果期,一年下来能卖6000多元。“等到了盛果期,我这几亩核桃的收入还能翻番。”王年有一边看着挂满青皮的核桃树一边说。

中阳县地处吕梁山脉中段西麓,因“河之阳兮川之中”而得名。山地、坡地较多,立地条件差,十年九旱。从2005年开始,中阳县因地制宜发展起核桃产业,目前已建成2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实现了“全县一业”、山地核桃林基本覆盖,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产业之一。

下枣林乡刘家塔村的核桃林今年长势正好,树上挂的青皮核桃个大果肥,坠得树枝几乎成了一张弓。村支书王三羔讲,2011年退耕还林后村里种了1587亩核桃树,现在挂果的有1100多亩,2014年全村核桃收入就有90万,人均年增收1400元。“我们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78户,2015年就有32户127人脱了贫,再等上3年核桃树进入盛果期,一亩地能产400斤核桃,按现在最低的收购价估算,每年人均纯收入就有7000多元,贫困户全脱贫基本不是个啥问题,要说退耕还林政策不赖。”说完,王三羔又钻到林子深处看了看新嫁接的核桃树。

山西省林业厅产业发展处处长王裔飞表示,山西的林业产业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底子薄、发展快,有优势、潜力大”。目前,全省干果经济林发展到1600万亩以上,挂果面积668万亩,年产量12亿公斤,总产值120亿元。建立各类苗圃2.1万处,育苗总面积达到110万亩,年出圃各类合格苗木10亿株;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4.5万亩,共建设花卉市场66个,花卉企业1761家,花卉从业人员19027人,年销售额4亿多元。已初步形成了干果经济林、种苗花卉、森林旅游、速生丰产林、林下经济等五大产业集群。“十三五”期间,山西省力争林业生产总值每年递增15%,林业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提高2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我们县叫得响,做得实。”娄烦县林业局长刘爱林信心满满地说。娄烦县是集山区、库区、老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有贫困人口34333人。现有林地面积106.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5.2%。近年来,娄烦县根据宜林面积较大的特点,“咬”定青山不放松。“‘十二五’期间我们县累计造林41.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3.7%提高到32.8%,先后有2.8万人实现脱贫。”刘爱林介绍。

石峡沟紧邻汾河水库,依山傍水是娄烦县重点绿化工程。行驶在环库公路,山上的植被错落有致,片连片,区连区,让人们感受着“一路绿色一路景”。

“在环库公路以外,我们还建设了以干果为主的经济林致富园和规模达1万亩的育苗基地。周边农民在项目区内打工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70岁以上老人还享受每年500元的养老金。”刘爱林介绍。

“我在园区里干活一年能挣5000多,退耕还林后还种了几亩仁用杏,现在已经开始挂果,一年也能卖12000多块钱,”马家庄乡潘家庄村村民孙万说,“现在脱了贫,日子过得比以前强。”

“金山银山”离不开生态建设的保障,“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建立以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45处,保护区总面积1650万亩,其中国家级7处、省级38处。新建湿地公园26处,新增保护面积12.5万亩,保护率由“十一五”末的35%提高到40.5%,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

山西省陡坡耕地多、适宜退耕还林的范围大,退耕还林工程凸显了山西生态优势,也焕发出林业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小鹏在提出造林绿化“三加三不减”之后,再次给予“林水是山西天大的事情”的高度定位,要求集中农、林、水多方力量,加快造林绿化步伐,让河水复流、山川增绿、百姓脱贫成为全省的共同行动,亲自研究敲定延长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期限。

左权县拐儿镇陆家庄村位于大山脚下,阵雨过后,村里的水泥路干净整洁,砖房一间挨着一间,不少村民正在村口的小花园里有说有笑地聊着天。“多亏了退耕还林好政策,要不然我们村哪能有今天这样大的变化。”村支书卢瑞兵兴致勃勃地讲。陆家庄村原来是个贫困村,人均收入一年千把来块钱,村民住的土坯房,想吃顿肉还得等到过个节气。2003年村里的700亩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种上了核桃树,开始村民们有顾虑,等到3年核桃树挂了果,这下村民乐开了花,靠卖核桃户均增收6000多元。

村民杜兵伟自家种了5亩核桃,2015年卖了9000元,再卖上一些其它农作物一年收入15000元。“要按现在核桃的收购价,前景肯定不赖。”杜兵伟说。

2016年山西省还将抓住国家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规模的政策机遇,全面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努力做到能退尽退、愿退尽退。

扶贫先扶智,科技支撑拔穷根

“在别人眼里这核桃树上结的是青皮疙蛋,在村民眼里这可是增收的‘金’蛋蛋。不少村民靠它脱了贫,现在大家种植的积极性都高,从2015年我们村开始大面积进行核桃树的品种改良,两年后收益会更高。”左权县拐儿镇陆家庄村村民卢瑞兵说。

从2013年开始,山西省实施了“低产低效干果经济林改造”和“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技术示范项目”,先后投入1.58亿元,累计实施面积78.5万亩,通过推广应用整形修剪、高接换种、土壤深翻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综合丰产管理技术,使项目区核桃、红枣、仁用杏等干果产量每亩增产20%以上。

“山西省58个贫困县有313万亩低产低效林,普遍存在产量不达标、达标不达效的问题。强化管理、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塑造具有山西特色的干果经济林品牌,是我省林业‘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山西省林业厅厅长任建中介绍,“2016年,山西省将再投1亿元用于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对50万亩4至20年低质低效干果经济林,实施综合管理,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实现达产达效。从2017年开始每年安排150万亩,其中贫困县安排100万亩,非贫困县安排50万亩,连续管理3年,真正将干果经济林变成广大贫困群众的摇钱树、致富林。”

“扶贫先扶智,不能让贫困户眼下脱贫,以后又返贫,要重在技术培养。”中阳县林业局副局长高宏丽表示。中阳县这些年在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依托县林业局经济林服务中心的以聘代训模式,让农民贫困户挣上工资学技术,培养出8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

今年47岁的姜金才过去是贫困户,现在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技术能手,修剪、嫁接都有一手,谁家核桃树遇到点犯愁的事都来请教他。说起姜金才,村里的乡亲都唏嘘,父亲过世早,姜金才12岁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母亲身体一直不好,他也不能外出打工,日子过得很贫苦。县里搞起经济林技术员以聘代训,姜金才边干边学,没想到几年功夫自己也成了“土专家”。“前两年光技术服务一年就能挣2万多,现在我自己也种了12亩核桃树,得专心打理自家的,出去也少了。”姜金才笑呵呵地说。

“干果经济林想要丰产丰收,技术培训必须得跟上。”山西省林业厅产业发展处处长王裔飞表示。近几年,山西省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服务100多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一万人次,目前已培养出基层农村技术操作能手5000多人,为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围绕林业工程需求和林农增收,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推动作用。完成林业科研项目121项,科技成果32项,26项达国际先进,获得国家专利17项。培育帅丁皂荚、双季槐等林木良种52个,制订林业行业和地方标准45项,科技服务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得到全面延伸和拓展。

“接下来,我们要在广大贫困山区培养一大批经济林管理能手和土专家,做到乡乡都有干果经济林管理站、村村都有技术员、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任建中表示。

盘活林下产业资源,带动乡亲脱贫致富

16间厂房,180平米的彩钢生产车间,锅炉、脱水机、真空包装机等设备满负荷运转,这是古县核桃王山珍加工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加工厂。规模虽不大,但村民的干劲足。通过捡菜、冲洗、制熟、装袋、打包等工序,一袋袋蕨菜、蜷菜、五倍子、兰芽、椿芽、白鹃梅等山野菜半成品新鲜出炉。合作社领办人古阳镇凌云村村民赵培耀拿起一代蕨菜说,“以前这些都是牛羊在山上啃食的草,现在成了乡亲们的致富宝。”

凌云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霍山脚下,据村民讲,山上林地里有野生猴头、贯众、黑木耳、松蘑菇、地参等山珍野菜20多种,不仅分布广、数量多,而且无污染、无公害。看着这么多山珍野菜被牛羊啃得乱七八糟,赵培耀心里不是滋味。2009年老赵带头成立了古县核桃王山珍加工专业合作社,做起了野菜加工。几年下来,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由当初的5户发展到33户,入社林地600多亩,2012年还注册了‘霍凌鲜’商标,申请了野菜包装专利。

“2014年我们卖各种野菜6万多袋,产值33万元,纯利润24万元,社员人均收入10650块钱,不少社员靠这脱了贫。”赵培耀介绍。

按照老赵的思路,“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要持续走下去,除了本村的农户,周边村的贫困户都要吸收入社,提升管理,打造好农民自己的品牌。

近年来,山西古县以林地资源为依托,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挖掘林地潜力,在提高林地效益上做足文章。逐步探索出“林药间作、林菜间作、林菌间作、林苗间作”等林下种植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县林下种植基地达到2.5万亩。

从2014年起,山西省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林下经济,省林业厅选择林下经济中药材种植基础好、积极性高的10个典型县重点进行了扶持,2015年扩大到了15个县和两个国有林场。

说起猪苓,古县北平镇党家山村贫困户樊芳庆嘴上乐开了花。2010年樊芳庆贷款4000元入股了村里的和顺昌种植合作社,种起了猪苓,现在每年除了3000元的分红,看护劳务费还能挣4000元。“种猪苓是个好项目,虽然周期长但是收入不赖,我也能看到脱贫的希望了。”

“种猪苓投入高,一亩得7万多。种在树下面自然长,不用管,四年长成后每年挖一截,地里再留一些,它还能自己长。一亩纯收入就有5万多,属于一次性投入,永久性收益。”古县和顺昌种植合作社领办人柴和平介绍。2010年合作社投资160多万种了20多亩猪苓,2014年开始有收益,到目前已累计收入40多万元,2015年拿出16万元给社员分红。“我们合作社共有社员54户,其中20户是贫困户,除了每年的劳务费,根据入股情况还能分红。”柴和平表示。

“核桃树下种玉米没收成,能种药材,既不影响核桃树,还能把树下的空地利用起来,”古县南垣乡吴家岭村支部书记崔章红说,“现在我们村有30户贫困户种了连翘,平均一亩年增收3000元”。

南垣乡是古县唯一的贫困乡镇,全乡有22个贫困村,贫困户1314户,贫困人口有4477人。“80”后乡党委书记张凯提出以发展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脱贫,在大力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做强中药材产业,让农民增收有渠道。“现在全乡种植生地、黄芪、白芍、连翘、柴胡等中药材13459亩,有一些已经进入了收益期,平均一亩地每年增收3000元,已经带动了500户贫困户。”张凯表示。

连翘、黄芪、白芍、柴胡等都是“林药间作”的主要作物,立足资源优势、发展中药产业是山西发展林下经济,让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抓手。目前,全省林下中药材种植近50多万亩,总产量近30万吨、产值1.5亿元。

发展林下经济,关键是解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老百姓“不砍树也能致富”的问题。目前,山西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550多万亩,实现产值16亿元,惠及11万农户,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户人均收入1599元。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景观利用、林产品采集加工等,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推动林下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是山西省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产业得发展”的主要目标。

刚刚履职山西的省委书记骆惠宁明确指出,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越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他要求,进一步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责任和态度,真正下决心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围绕统筹治山治水,协调增绿增收的总体思路,山西省把增加森林资源面积、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作为林业生态建设主攻方向,瞄准当地荒山“灭荒”与群众“脱贫”两大目标,努力让生态质量明显改善、林产收益明显增加、林业扶贫渠道明显拓宽,走出一条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的生态脱贫之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