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霞,你这是鸟枪换大炮啦。”两年前初见刘长霞时,她还在家门前小院的一爿小天地里忙着刚刚试养成功住“公寓”的青蟹。而如今,她和合伙人不仅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还盖起了占地一亩的养殖场。

致富经养河蟹_致富经养青蟹_致富经2015全集养青蟹

刘长霞在查看“蟹公寓”内螃蟹的长势。陈蜜 摄

螃蟹住进“单身公寓”

依旧是一溜靛青色的塑料盒,犹如信箱般整齐排列,但如今一排排、一列列规模蔚为壮观。刘长霞剪了短发,比两年前更显干练和活力,但不变的是富有感染力的笑容。作为外来媳妇,山东妹子来洞头已经20多年,艰涩难懂难学的温州话,她学了两年就有模有样了。“来来来,欢迎参观。”

干过来料加工,在菜市场卖过猪肉,2015年一次偶然机会,看到央视农业频道有一期介绍养殖青蟹的节目,刘长霞就此和青蟹结下了缘分。“洞头是海岛,霓屿又是紫菜之乡,我家就在海边,养螃蟹可谓天时地利。”在仅有30平方米的养殖区域内,1000套“单身公寓”整齐排列,定期到海边运些海水,再按照规范进行养殖。虽然在养殖过程中,因养殖技术不成熟等原因,也一度陷入困境,但在街道农技人员的帮助下,一边摸索一边总结,养殖总算进入了正轨。

都说刘长霞是个有心人。原先的“蟹公寓”在她手里变出了花样。“原先‘蟹公寓’的排水口在盒子中央,清理起来很不方便,现在经过改良我把排水口设计在盖门边角,并且有可活动的出水闸。”她笑着指了指。接着,她一手压住青蟹,一手里里外外清理盒子里的贝壳残片,“别看改动很细微,但能节省不少时间,我们一人一天才能管3000套,而且这个设计我还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每一幢公寓,不仅配备完整的排污系统,而且连蓄水池、高速砂缸、紫外线杀菌器、蛋白分离器、温控设备,水泵等设施也一应俱全。基于这些外部设施,她还进一步探索改良“硬件”配置,将原先1000套“蟹公寓”配套1个水泵,改为4000套配1个水泵,每月节约电费近万元。此外,对螃蟹的饲料,她摸索了一套“冷冻法”,让贝壳在存活状态下,又处于开口状态,方便螃蟹用餐。

近日,她又在试验青蟹、梭子蟹共养。“两种蟹养殖的海水温度、盐度都不一样,梭子蟹适应17℃、18℃的水温,而青蟹则要冷些,因此目前它们分别养在不同幢的‘公寓’里。”而她正在进行的试验,就是要找到两种蟹都可以适应的条件,一旦试验成功,管理技术门槛就能降低,更容易普及。

霓屿养殖从海里到盒里

把海产品养殖从海里搬到盒子里,改变的不仅是海产品的品质,还有养殖理念。

刘长霞说,传统的一亩地里面应该只能养几千只螃蟹,而且里面伤亡很大,如果养个5000只的话成活率只有20%。他们一个盒子里只有一只螃蟹,最少也能有85%存活率。而且不会有泥土味,口感也好。海岛土地资源寸土寸金,她的“蟹公寓”向天空要空间,以一套“公寓”底座0.12平方米计,在一亩的土地上,“得房”高达1920平方米,最多时可以同时养1.6万只螃蟹。

“蟹公寓”打破了霓屿紫菜平面养殖一统天下的局面,给“紫菜之乡”吹来了一股新风。从原来的1000套到现在1.6万套,目前她雇了4个工人。从2017年9月,养殖场投用以来,霓屿出产青蟹卖到了温州、上海、杭州等地,每斤价格160元,过年时涨价至200元,也还是供不应求。去年,剔除掉养殖场用工成本,合作社的效益在50万元以上。

“‘蟹公寓’的成功,为我们产业发展打开了新思路。”霓屿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紫菜养殖虽然是霓屿传统优势产业,但效益好坏与否很大程度上仰仗天气,而且近几年由于价格和劳动强度的因素,从业人员青黄不接。现在,霓屿除依托在建的紫菜田园综合体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外,也鼓励养民开拓经济价值更高海产品进行养殖。目前,该街道正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计划打造“蟹公堡”,扩大霓屿立体渔业养殖发展规模。

现在,常有本地或外乡的养民慕名到刘长霞的养殖场“取经”,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养殖心得同时,她继续虚心求教由街道牵线挂钩的渔业专家王铁杆,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她提前“剧透”,很快她就要试养龙虾,“龙虾公寓”的设计草图已经在做最后修改。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