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支撑。近期,南宁市21所学校入选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这21所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特此介绍部分入选学校先进做法和经验。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
民族音乐进校园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以美育为抓手,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旨归,积极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式,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和培养审美素养、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建立全建制的小学少儿民族乐团,精心设计课程,积极发展学生各项能力。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天籁桃韵”少儿民乐团学生进行民乐表演。
成立民族音乐社团,优化美育资源成果。在美育模块化教学体系理论指导下,学校建设了专业的民乐排练室等实训场所,依托范昕昱中小学特色艺教工作室资源,跨学段组建了民族音乐社团,综合学生特长,优化各项资源,提升美育品质。
引入校外优秀师资,协同美育。学校通过与广西民族交响乐团、广西民族音乐协会、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等专业艺术单位合作,将校外优秀师资、民族民间艺人引入校园,形成了校内常规课以本校音乐教师为主,社团排练课以校外教师为主的协同育人模式。
依托校外优质资源,研发艺术学科一体化课程。依托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艺术学院等资源,打造文化元素丰盈的艺术社团,研发“天籁桃韵”艺术学科一体化课程。成立了以学习中国国乐为基础的“天籁桃韵”少儿民乐团,组建了广西特色民族乐器学习小组,包括开设独弦琴、马骨胡、芦笙、啵咧等乐器学习小组。在乐曲创作和表演形式上,将国乐与广西少数民族器乐相融合,如在原创乐曲《壮娃乐》中运用了广西戏曲壮剧音调及传统民歌《天上星星伴月亮》的曲调,加入广西壮族马骨胡、铜鼓、木鼓等少数民族乐器,极具广西特色及少儿童趣。
南宁市秀安路小学
山歌年年唱春光
南宁市秀安路小学充分利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开展以壮族原生态山歌为主的山歌文化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总结提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探索出一条以山歌为载体的未成年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南宁市秀安路小学欢咧山歌合唱团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顶层设计,精准定位校园特色。成立山歌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山歌文化的建设,将山歌文化纳入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常议、常抓、常管,为山歌的特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拓展资源,广泛汲取社会力量。走访民间艺人和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广西民间经典山歌,积累山歌教学内容。
以人为本,有力推动校本研发。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内容编写一些健康向上、语言活泼、富有意趣、简单易学的校园山歌,开发山歌教学课程,切实做好学生兴趣的培养。
成立社团,彰显山歌合唱特色。成立欢咧山歌合唱社团,通过欣赏、诵读、吟唱、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山歌,理解山歌内容,在动听的山歌合唱中感受民族文化之美。截至2022年,欢咧山歌合唱团获南宁市中小学艺术节合唱比赛金奖5次、银奖2次。2022年6月,合唱团登上了国际舞台,演唱的原创歌曲《山歌满山坡》在维也纳之夏艺术节比赛中荣获金奖,进一步打响了“山歌文化”品牌。
学科融合,文化传承唤醒自信。开足开齐音乐课程,将山歌文化与学科相融合,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以及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主题活动,全面激发学校活力。学校确定每年“壮族三月三”为“山歌艺术节”,举行唱山歌、创山歌、说山歌等比赛。开展山歌进课堂教学成果展示,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每周召开音乐教研组会议,加强业务学习,开展山歌教学研究活动,同时每年派教师外出进行山歌合唱培训,提升教师水平。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
聚焦非遗促发展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多年来立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探索和开发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内容的校本课程,积极探索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策略、途径、方法,助力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艺术素养,获得全面发展。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开展刘三姐歌谣传唱活动。
传承人亲临指导,提升教师非遗专业素养。学校利用每周的组内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非遗项目的探讨,交流学习心得;此外,学校聘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前来授课,传授教师基本技艺,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教授学生。专业的理论和技能指导也让教师在传承引领的道路上更加自信。
开设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对非遗的亲切感。学校结合实际开设校本课程,并与学校的特色教学项目相融合:一是与少先队活动课相融合。利用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开展“红领巾学非遗”“非遗大师进校园”活动;二是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拓展更多研学方式。通过走进博物馆、走进非遗研学基地、亲子共研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非遗文化,提升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三是与学校课后服务相融合。为满足更多孩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学校课程研发团队开发了以“搭配式综合课+专项拓展课”课型为主的“红领巾学非遗”课后服务课程,将侗族木构建、非遗美食、刘三姐歌谣、苗族蜡染、都安书画纸制作及南宁剪纸等项目纳入校内课后服务并形成特色,打造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课后服务品牌;四是与特色学生社团创建相融合,打造金色传承社团。社团以学习非遗项目刘三姐歌谣为主要活动内容,成立广西山歌传习基地,让传承的声音通过传唱更加响亮,让传承民族文化成为每一位孩子的梦想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