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磊

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前进路上的重大任务,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相对落后的乡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乡村振兴的探索之路上,国内外均有一些成功经验,青岛市也有一定资源优势,应当学习先进经验,发挥本土优势,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一、国内外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

十九大以来,各地根据中央部署,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是发展乡村旅游。如浙江安吉县的“休闲农业”和“一村一节”、德清县的莫干山民宿,四川蒲江县明月村的“竹海茶山明月窑”,山东沂南县的竹泉村“古村落”,陕西礼泉县的袁家村“传统村落”等,这些地区积极发挥本地区位、风景、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从而带动了整个乡村发展。

二是开发特色农产品。优质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与乡村旅游业相比,振兴主业、发展特色产品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以山西云州“黄花产业”、河北隆化县“草莓产业”、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宁夏昊王优质大米产业、安徽省巢湖市的“三瓜”产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道路,展示了乡村特色农业发展的不同路径。无论是以政府主导的产业布局,还是龙头企业牵头的产业联合体,都是农村振兴主业的有益探索,可供后来者学习借鉴。

三是产业融合、综合发展。福建晋江通过搭建“农业星创天地”等创业创新平台,推动乡村多产业融合,在此基础上吸引人才、资本、技术多要素汇聚乡村、助力发展。河南漯河围绕食品产业,大力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实现了食品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山东沂水县尹家峪依托山水林田的资源优势,引入智库创意,采用“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的形式打造田园综合体,推动区域乡村可持续发展。农村不能局限于农业,这些地区采用产业融合的综合发展之路,更切合城乡融合、全域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

放眼世界,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出现衰退是一个普遍性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出现了乡村人口减少、产业岗位缺失、活力减弱等问题,各国结合国情,开展了一些应对措施, 形成了自己的乡村振兴范式,其中日本、德国和瑞典的乡村振兴措施具有一定代表性。

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大分县充分依靠当地居民的力量,由政府提供技术、研发支持,做好人才培训、市场推广等服务,支持村庄创造有特色的产品。通过坚持“三原则与六要素”的核心发展理念,“一村一品”运动兴盛不衰,充分发掘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涌现出众多优秀品牌。“一村一品”运动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乡村振兴的著名范例。

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乡村更新运动。1982年,巴伐利亚州政府制定了《巴伐利亚州乡村更新纲要》,对农业结构、村庄建筑进行规划,使乡村生活和生产条件适应城市化的发展。在保护土地产权基础上,根据乡村规划全局进行产权调整登记,进而实现土地整理,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基础设施用地储备、农业结构调整、自然景观保护等问题,促进农村从传统农业向多功能、综合性发展转变,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乡村地区的吸引力。乡村更新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综合性变革,这一过程也特别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让村民参与决策与规划制定,把土地整理建立在民众参与和民主监督基础之上。

瑞典奥勒村社会资本助推乡村振兴。20世纪70年代开始,瑞典北部奥勒村充分利用雪场资源,形成了以滑雪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在初期的经营中,由于管理不善,出现了恶性竞争、运营不规范、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加上90年代初期的经济萧条,严重影响了旅游经济,致使奥勒地区大量投资濒临破产。当地居民及私营企业主意识到相互合作、抱团发展的重要性,共同推动形成了奥勒社区的“目的地支撑战略”,成立滑雪产业协会并制定行业规范,提供筹措资金、业务培训等服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推动居民、企业、政府多主体共同参与维护和发展,奥勒村知名度迅速提高,由瑞典滑雪胜地成长为国际著名滑雪胜地。

综合国内外乡村振兴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地区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本土优势。相对于城市的集约化发展,乡村地区地域广大、千差万别,这也是乡村别具魅力的优势,因此,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搞“一刀切”,应结合地区实际,深挖本土优势,作为发展突破点。在这方面,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是成功的典范,结合不同地域的资源差异发展特色产品,避免小范围内村庄发展雷同产品形成恶性竞争,在差异化发展中凸显个性,进而丰富市场选择,推动了各个村庄的协同发展。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服务。从国内外成功经验来看,在乡村发展初期,政府积极谋划、做好规划,主导乡村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在乡村发展走上正轨、实现自我造血之后,政府就逐渐退出具体经济领域,专心做好乡村公共服务。因此,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作为,科学谋划乡村发展布局,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对乡村振兴工程加以全流程监督。

三是坚持基层参与,发挥人才作用。对于乡村的长远发展而言,外力推动只是辅助,乡村基层才是推动自身发展的主体力量。发挥基层作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积极进取、富有创造力的本地人才是保持乡村长盛不衰的核心要素,是引领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充分发挥本土人才作用,才能建设好、维护好乡村发展成果,实现乡村稳步振兴。

二、强化筹谋规划,发挥本土优势,加快乡村振兴

青岛市作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应当积极借鉴各国、各地乡村发展的优秀经验,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以制度创新为枢纽,大力推动全要素向乡村集中,打造乡镇为驱动引擎、重点村落为发展枢纽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政府主导筹谋规划,重组乡村发展资源。以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契机,结合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改革探索,以制度创新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基础资产,重组土地、人力和资本等资源,引入城镇发展要素,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一是借鉴已有经验教训,搞好发展策划。充分借鉴日、韩等国以及国内各地乡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邀请著名设计机构科学谋划乡村片区定位,统筹考虑村庄的土地、人力、文化习俗资源,以及村庄在片区中的功能定位,积极引进城镇外部资源,全面改造升级,进一步放大村庄特色,使其成为区域内特色鲜明的发展名片。

二是发挥政府规划的配置力量,超前布局、错位发展,真正做到重点村庄“一村一品”。在中心村汇聚资源,吸引各方力量投入到村庄中来,从而增强中心村的发展优势,吸引周边村庄人口进一步自发向中心村集中,并辅以优惠扶持政策,使得中心村人口、产业及各种资源集聚,充分发挥政府规划配置资源的谋篇布局能力。

三是坚定依靠市场力量搞活乡村。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扑下身子做好基础服务工作,铺好路、搭好桥,为市场主体进入乡村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可以借鉴成都川西林盘+农业园区(产业园区、景区)的做法,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进入乡村,保持政策稳定性,维护好市场主体利润预期,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源源不断的新市场主体进入乡村振兴的广大市场。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激发乡村资源活力。应结合青岛的历史传统和区位特色,深入发掘青岛乡村本身所特有的资源和优势,通过汇聚、融合等方式,凸显本土特色。

一是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莱西经验”是青岛基层党建的一面成功旗帜,也必然是新时代青岛乡村振兴的组织路径。充分拓展“莱西经验”,继续深入加强镇村党的建设,应以乡镇为工作重点,配齐配强基层两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打造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以党建为核心抓手,以乡镇为发展引擎,引领推动基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全面发展。

二是大力发掘、利用好海洋资源。青岛靠海而生、因海而兴,渔业、渔民、渔村是青岛作为东部沿海城市的重要特征。所以大力挖掘胶东半岛渔家文化的典型特征,汇聚“天后”海神祭祀文化、胶东海草房居住文化、渔船渔网等渔具代表的渔业文化,将这些海洋文化符号汇聚起来,结合旧村改造等政策,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渔家村落,积极引进民间渔家体验经营者,实现平台、运营、维护全流程管理,不断提升重点村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推动乡村海洋特色旅游业发展,焕发沿海渔村活力。

三是大力保护和用好红色革命文化。基于中国革命实践农村包围城市的特点,早期革命火种多散布在一些偏远村落,而这些村落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对象。应抓住当前党史学习教育的机遇,大力推进红色文化发掘和整理,打造一批红色文化主题村落,发展教培、旅游产业,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促进地方发展的造血能力。比如,莱西前保驾山村是胶东农村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地方,应当继续发掘前保驾山党支部成立前后的革命档案,进一步丰富纪念馆展览内容,扩大红色教育资源。黄岛区铁山街道杨家山里抗日武装斗争是我们党领导村民抗日守土救国的一个典型代表,应当在发扬红色文化基础上,将红色记忆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将其打造成乡村特色旅游重点村落。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