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 田丽
国内首战奥密克戎,她与团队挺立一线,进驻定点医院后实现患者“零死亡”。从海南到内蒙古,她是白衣逆行者们的代表。她与团队首创的“住院患者无陪伴”优质护理服务,点燃了护理改革的火种,17年间推广到全国上千家医疗单位,惠及成千上万患者。无论是“非典”还是汶川地震,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中,缺少不了她坚定的身影。同样,在基层扎根,为贫困户义诊,她也当仁不让。
38年间,她在护理一线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人是天生注定的勇士。
白衣执甲,击节而歌,她在医护道路上奋楫不辍。
她是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护理质控中心主任,天津市十大护理领军人物之首,田丽。近日,她又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7年诠释“无陪伴”优质护理服务
“严厉”是田丽给同事的第一印象。个头不高,嗓门不大,面容和蔼,对患者总是轻声细语、无微不至。但对于工作上的事情,田丽的严谨程度甚至让初次见面的不少同事都觉得“怵头”。
“但如果不是田主任这么严谨又这么坚持,‘无陪伴’也许很难一路走到今天。”同事们都这么说。
田丽带领护理团队在全国率先推广的“住院患者无陪伴” 优质护理服务,17年来,解除千万个家庭“一人住院全家轮陪”的困扰。面对老龄化社会进程,为护理行业深度改革、优化服务提供了参照,其成果走在了全国前列。
回头看,患者家属的好评是他们的最好勋章。但时间的锉刀从不温柔,在2005年刚开始推广时,阻力和挑战应声而来。千人千面,病症状况、生理需求、心理健康等等因素均不一样。吃什么、怎么照顾、看得过来吗?各种诘问和质疑向他们袭来。
田丽和团队的同事们都像个铁娘子,用身体力行告诉所有人:可以!“最难的护理都能做成,其他的自然就行。”从最难的神经内科做起,田丽铁了心。担心老人摔倒,就建立高危台账,加大巡查力度;怕吃得不满意,就持续收集患者意见,提供更丰富的套餐;患者还在酣睡,她已经把各项物料拾掇妥当……护理工作就是由无数个看似繁琐却无比重要的细节堆起来的。“‘秀’一时很简单,十几年能做到实在不容易,即便是自己的儿女又有几个能考虑这么周全!”有患者这么评价。
17年来,在田丽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此举获得了医疗卫生系统的一致认可,“无陪伴”推广到了全国三十多个省市的上千家医疗单位,引得大批医疗机构前来访问学习。2015年作为天津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之一进行推广。2019年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改善医疗服务群众满意的医疗机构”、“改善医疗服务创新科室”、“改善医疗服务突出贡献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钻研”是同事们对她的另一个评价。在日常工作之外,田丽始终没有放下在学术方面的劲头,她也深知,知行合一才是业务成长的不二法门。
如今,作为护理学科带头人,她带领的团队2011年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自2018年成为天津市“十三五”、“十四五”医学重点学科,也是唯一一个护理学科。她承担的天津市重点攻关课题成为卫生系统护理专业 “零”的突破。2018年获得首届中华护理百篇优秀论文。她将多年“无陪伴”经验总结,发表专著《无陪伴优质护理服务》,畅销全国。
仁者心,忍者志。从风华正茂到鬓染银丝,38年间,田丽始终在践行南丁格尔精神的路上。
逆行者的抗疫“进行时”
墨夜,热浪,暴雨,疫情。田丽带领的252名队员组成的援琼医疗队,到达海南省东方市时,已是凌晨。
居民住户乱而散、卫生意识不强、核酸检测方式待优化……星夜之下,不利条件如同暗处的潮水一般向他们涌来。
海南“0801”疫情防控最吃紧的关键时刻,田丽与团队顾不得一丝一毫的休息。十分钟完成集结,十五分钟内赶赴现场,抓紧时间,就是抓紧对抗疫情的有力武器。
立刻对接当地主管部门了解状况,重新划分工作体系、确立职责,把网格化管理等“天津经验”融入当地实际。短短几天时间,44.7万人口的东方市,核酸采样能力由单位时间内9万提升到16.4万,创造了全市的核酸采样3小时全覆盖的高峰速度。15天累计出动采样人员3372人次,采样102万余人次,东方市疫情终于出现拐点,新增感染者数量连续下降。
连续近三周的高强度工作,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过三四个小时,田丽在工作之余,还时时挂念着队员们的生活状况,直到自己口腔化脓肿胀,口罩都遮不住,才让队员们意识到——这位仿佛精力无限的老大姐,也是一位普通的医护工作者。
“半个多月来她们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把最重最难的任务交给她们。”在医疗队返津前,东方市有关部门领导这样评价。
像这样急难险重的挑战,对于田丽而言却并非首次。自2020年疫情来袭,天津就是最前沿的一道防线。早在疫情爆发之初,田丽就作为天津市护理专家组组长临危受命,第一时间赶赴前线指挥部,冲锋在前,挺身而出。
2022年,天津首战奥密克戎时,年龄并没有成为阻隔她进入红区的挡板,在定点医院的32个日夜里,她既在一线巡查走访,也在后台优化策略,唯独忘记了休息。
病房里的大量儿童患者,令田丽揪心。“如果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会是怎样的心疼和担忧?”每日走进病房,给小患者们每人一个拥抱,精确细致的“一人一策”护理方案,力争孩子治疗康复后不留下心理阴影……田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这些小患者们。
一位脑瘫病患也让田丽倾注了不少心血。认知沟通均存在障碍,在陌生环境隔离时的患者显得惊惧不已。找准他的生活习惯和偏好成为其配合治疗的重点。嘱咐制作鸡蛋羹、主动播放患者喜爱的动画片,田丽在二十多天的治疗当中充当了他的家长一角。刚来时沉默不语,离开时却会对着田丽仰头微笑,一句有些模糊不清的“田奶奶”是患者对她工作的最佳褒扬。
进驻后“零死亡”,也是田丽与所有医护工作者们对患者们交出的一份真诚答卷。
“谢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觉很幸运。”一位患者康复后在感谢信中这样写到。
自疫情发生伊始,田丽便投身战疫一线。援琼归来刚过休整期,田丽又和她的战友们一道,前往内蒙古进行医疗援助。
10天累计报告超2000例感染者,2022年10月呼和浩特市疫情来势汹汹。田丽任指挥部副领队,带领全市323名护理人员随医疗队逆行出征,奔赴青城。
建设未完的硬件、缺乏细化的工作流程、超出预期的不利因素却没能让田丽动摇分毫。她带领首批护理队员进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革命历史博物馆方舱医院的48小时内,连续4次紧急迅速扩舱至全满负荷,近4000人立体方舱的满荷有序运转,背后是田丽和团队的奉献付出与勇敢担当。
不眠不休、滴水未进,20多个小时的连续工作,田丽与团队一道在用毅力与疫情赛跑——快一点,再快一点。无论老兵新兵,在田丽的带领下,这支队伍有了惊人的战斗力。针对面积广、患者多、护士少的艰巨挑战,他们快速建立管理架构体系、划分岗位责任。将每个人的动能开到最大,出征的誓言既是他们的利剑,也是他们的铠甲。
青城战疫狼烟未消,但田丽与团队一道正在筑起病毒防御的新高墙,对她而言,抗疫始终是“进行时”。
“举重若轻”背后的历练沉淀
“重大突发事件当中,更要求护理人员心细如发,多一分注意可能换来的就是患者的痊愈。”田丽说。
2003年,抗击“非典”,田丽驻扎在定点医院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严格培训进入“红区”的每一位医护人员,连续奋战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实现了所有参与“非典”救治的医护人员“零感染”。
2008年汶川地震,医院承担了部分地震伤员的救治工作,考虑到心理创伤的特征,田丽与团队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密切关注伤员身体心理健康,得到伤员的高度赞誉。
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期间,田丽任医疗救治副总指挥,承担了运动员村、媒体村以及技术官员村的医疗保障任务。专家评价认为,全运村研发的“全国大型运动会村医疗服务保障流程”为我国大型赛会的医疗保障工作树立了标杆,成为可供我国其他大型运动会借鉴的服务标准。
时间只会令顽石化为齑粉,却会证明玉珏愈加宽仁坚毅。田丽与同事们一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用奉献刻下了医护人员的不悔誓言。
山高人为峰,田丽从没有给自身设限,用陪伴提升生命温度,用护理疗愈患者身心,推动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普及,成为她的目标之一。
伴随近年来国家“强基层,促发展”政策引导,田丽一直心系基层护士队伍能力建设。作为天津市护理质控中心主任,亲自带队专家组下沉基层,在得知基层知识更新较慢、护理服务理念相对滞后等现状后,依托市内千名优秀护士的优质资源建立了网格式的管理体系,采用点对点、人对人的协作机制,确保了290家基层医院事有人管、责有人付,切实解决了基层医院护理实践问题。
多年来组织团队护理骨干对新疆、甘肃等地区进行帮扶1000余人次,田丽亲赴新疆和田,深入科室与护理人员交流座谈,现场指导护理管理及学科建设,协助修订完善各科室岗位职责、 护理工作评价标准等,指导申报并获得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三项,实现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专利“零”的突破。
杏林春暖,田丽也未曾歇下脚步,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她遵循着医护人员心底的召唤。
作为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203分队队长,田丽坚持深入基层开展护理志愿服务,受众人数达近万人次。“人道、博爱、奉献”是她不悔的誓言,多年来积极参与红十字会活动。2019年在第五届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取得团体冠军和2项单项冠军的佳绩。“红十字与冬奥同行2020—京津冀红十字应急救援演练”期间,带领志愿者对国内外观众进行伤口固定包扎应急救治,获得中国红十字会领导高度评价。
2019年,田丽作为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队长,以天津医务界唯一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与到会代表一起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和殷切鼓励。
38年,一棵大树已长出参天荫蔽。
38年,一块好钢也淬成利刃寒芒。
观一叶而知秋,见细微而知著。现如今田丽已年过半百,58岁的高龄,以38年的护龄和多年的党龄守卫着她的初心,田丽是千千万万白衣逆行护理人的优秀代表,更是我国护理事业发展量效同升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和践行者。
田丽以护理专家和护理管理者的身份在行业呼吁着,用她的实际影响力感染着,用身体力行号召着,她的身上折射出了中国护理人的坚韧品质。
本文由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供稿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