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作物优质推广经验怎么写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如何推广作物品种

“十载春华秋实,科协硕果满枝。”为全面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协系统工作成果,中国科协面向全国学会、地方科协、高校科协、企业科协、中国科协机关及直属单位开展优秀工作案例征集活动,从各单位推荐的案例中遴选出一批优秀案例进行宣传展示,旨在树立新时代科协组织新形象,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累科协智慧,汇聚磅礴力量。

征集活动得到了科协系统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共收到各类工作案例590个,涉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学术创新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服务政府决策咨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人才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科协自身建设、深化科协系统改革等10个主题。现将遴选出的优秀工作案例陆续刊发宣传,供大家学习、交流、借鉴。

“地里种的是什么?”“石头去哪了?”“岩窝现在好漂亮!”以前来过岩窝的人,现在再到这个小村庄必会发出“两问一感叹”。

昔日被岩石“包围”的小村庄,如今变成了“果上山、藤盖石、草盖地、花环村”的美丽乡村。这是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牧草与饲料专委会通过学会平台联合植物保护、生态环境、薯类、园艺、南药、剑麻和科普等10个专委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打造的第一个石漠化生态治理与特色作物高效种植示范基地,通过不同作物的搭配、技术集成和模式构建,成功缓解了石漠化区域“生活—生产—生态”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成效作物优质推广经验怎么写_如何推广作物品种

治理前

成效作物优质推广经验怎么写_如何推广作物品种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

治理后

缘起黔西南 需求带动学会内部联动

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常伴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灾难,不仅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危及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石漠化区域的生态和发展是国家关注的焦点。

为从根本上破解石漠化区域“越穷越垦,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死循环,2014年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长刘国道组织牧草与饲料专委会与理事单位——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成立项目组,开展了贵州石漠化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调研,探寻石漠化绿色发展新出路。

项目组调研发现,石漠化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和生态破坏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低效、单一的作物品种和传统的种植方式。

针对上述原因,项目组制定了通过高效特色作物配置和生态栽培技术集成来实现石漠化区域生态发展的方案,并选定黔西南州兴义市南盘江镇田房村为试点,开展特色作物品种的筛选、技术集成和生态栽培模式的构建。

根据黔西南州气候环境条件,项目组还组织牧草与饲料、棕榈作物、坚果、薯类、园艺、南药、剑麻、植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专委会主要负责人,进行示范基地适合种植特色作物及配套栽培技术的论证,最终确定以芒果澳洲坚果作物为主栽作物,林下配合多年生药材和牧草种植的方案,构成了石漠化区域“上管收入、中管石头、下管生态”的特色作物栽培模式。

内部协作 造就田房村华丽变身

经过7年的努力和攻关,项目组筛选出适合贵州石漠化区域种植的芒果品种4个(红玉、热品4号、金煌、贵妃)、澳洲坚果品种6个(H2、922 、南亚2号、 OC 、A4和788)、筛选出适合贵州石漠化区域间作的牧草品种4个(绿叶山蚂蝗、柱花草、银叶山蚂蝗和光叶紫花苕)、高产饲草品种3个(热研4号王草、滇东北薏苡、黔北焦芋)及三角梅品种3个。

针对石漠化区域缺水、肥易流失和管理困难的瓶颈问题,项目组研发集成芒果、澳洲坚果和牧草轻简化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7项、特色作物生态栽培技术10项、生态修复及根际调控技术4项,小规模设施养殖及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技术6项、研发了石山棒棒缓释肥2种;构建了适合贵州石漠化区域的“果—草(药)—畜—肥”模式。

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成效作物优质推广经验怎么写_如何推广作物品种

果—草—畜模式

据了解,不同用途作物的筛选和栽培管理技术集成,不仅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和减少耕作对土壤的扰动,还在石漠化区域建立了地面屏障和营养库,使土壤越种越多,越种越肥。

如今的田房村芒果、澳洲坚果都已经进入产期,芒果投产第二年,亩产鲜果600公斤,产值5000元/亩,澳洲坚果投产第三年亩产鲜果200kg,产值6000元,较原来种植玉米增加10倍以上。

种植的芒果、澳洲坚果产期在80年以上,能源源不断的为农户增加收入,稳定的收入增强了农户改善生活的决心,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大房子,昔日的田房村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进入村庄是一幅绿水青山、花果飘香、生机盎然的景象。

因地制宜 确保模式“可复制、易推广”

我国石漠化区域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等8省(区、市),其中滇桂黔三省(区)最为严重,石漠化面积达7.79万km2。石漠化分布区域广,具有环境条件、石漠化类型、石漠化程度和地方特色产业多样性的特点,所构建的模式不可能适合所有区域。

项目组与中国热作学会在各省市的分支机构和理事单位进行深度的合作,了解各地石漠化区域基本情况和产业发展现状,按照“上管收入、中管石头、下管生态”的配置方式构建适合当地的特色作物发展模式,实现石漠化区域特色作物生态高效发展模式在不同区域落地,确保模式的区域内“可复制、易推广”。

项目组构建了适合重度石漠化区域的“芒果间作绿肥还田(贵州、云南)”“澳洲坚果间作绿肥还田(贵州、云南)”“毛葡萄-光叶紫花苕轮换种植(广西)”模式和“剑麻-就地加工-麻渣还田(广西、云南)”模式4个,适合中度石漠化区域的“核桃-牧草-肉牛-沼液-还田(云南)”和“澳洲坚果-牧草-禽轮养(贵州、云南、广西)”模式2个,适合轻度石漠化区域的“澳洲坚果-经济作物-副产物还田(云南)”和“核桃-经济作物-副产物还田(云南)”等模式2个;工程改造后石漠化区域的“猕猴桃-牧草-养殖-粪便还田(云南)”模式1个。

这些模式的推广不仅将石漠化变成了绿水青山,还变出了一座座金山银山。

截止2021年,贵州省共种植芒果6.5万亩,2018年投产1.5万亩,总产值达3000万元,芒果产业已成为贵州亚热带石漠化区域致富奔小康的朝阳产业;云南临沧市累计种植坚果262.77万亩,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澳洲坚果种植区,种植面积接近全球一半;广西罗城全县种有毛葡萄7.5万亩,2019年预计全县产毛葡萄9000吨,产值达6300万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