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青山环绕,山中雾气蒸腾,涓涓溪流;下雨时廊下听雨,夜晚蛙声此起彼伏,早晨鸡鸣桑树颠,山上采摘鲜果,呷一口茶细品时光。这是记者近日在浙江武义县大田乡岭下汤村向明茶坊参加现代有机农业研讨会时体验到的有机慢生活。而这样的有机慢生活也得益于武义县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据武义县副县长陈秋夏介绍,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武义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截至2018年底,全县有机产品生产、加工认证企业107家,面积5.3万亩,其中有机茶认证企业22家,面积1.5万多亩。有机认证产品197个,绿色食品13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评定)3个,“三品一标”面积达28万亩。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是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2017年,还荣获全球绿色城市奖。
技术和市场两大瓶颈待破解
陈秋夏表示,为了推动武义县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效益,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全面提升武义县农业生产生态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带动农业生产转型,近年来,武义县以打造有机产业为抓手,积极培育有机种植教学研究基地,着力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品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扩大国内有机市场规模,提高行业竞争力。
亚洲有机联盟主席周泽江表示,2017年,世界有机农业面积为6985万公顷,我国有机土地面积以302万公顷位居第三;全球有机食品销售近20年来呈上升趋势,2017年达到920亿欧元;中国以76.44亿欧元位居第四。
据此,周泽江认为,因为常规农业是高度依赖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并对生态环境等产生威胁,预计有机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的主流。但目前有机农业面临技术和市场两个瓶颈,尤其是有机农业技术平台全世界都比较稀缺,因此搭建有机农业技术平台显得迫切和重要。
“目前国际上的有机农业也多受制于技术,我在欧洲考察时,发现当地养了100多年的土地,土壤肥沃,但是产量依然较低。有机农业的瓶颈归根结底在产量,国际上公认产量的瓶颈在于氮技术,只有质量没有产量的有机农业是无法持续的。”有机农业技术专家朱安妮认为,“所以只有达到甚至超过常规农业的产量并保证质量,才能够保持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表示,长期以来,有机农业仅建立在有机生产的基础上,但发展缓慢。同时他认为,发展县域有机农业需要过五关,第一是有机农业技术关,第二是消费者关,第三是经营与组织关,第四是乡村社会文化关,第五是生态环境关。
传统农耕加现代科技创新或为破解之道
专家表示,利用传统农耕技术加上现代科技的创新,才是现代有机农业。
朱安妮介绍,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是最早将中国传统农耕技术引入到荷兰,并以荷兰为桥头堡传到欧洲。“在和他们交流中发现,他们的招生宣传都是我国云南的梯田。可见我国的传统农耕技术,其实一直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研究发现,化肥能够给作物带来高产,是因氮肥提供的肥力在作物生长高需氮期即临节点,能够迅速提供氮素养分,来满足作物生长对氮的需求。用生物氮肥来替代化肥的速效性,加上有机肥的长效性和矿物肥的多元性,经实践证明可以做到“有机好吃不减产”,目前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项目已在农田示范4年并推广到了十多个省市。
草对于很多种植户来说必欲锄之而后快,然而来自江苏兴化市戴南镇天香水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滕根林却每年都种苕子草。据滕根林介绍,他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70亩种植水稻,经过7年探索,产量从亩产150多公斤增加到430公斤。
每年10月,在水稻快成熟时撒下苕子草种子,来年4月再将长势良好的苕子草打碎翻耕放水沤田。沤制两个月后成为绿肥,再插秧种水稻。这种方法使土壤有机质成分含量高,可以不用化肥农药,只在抽穗期施用饼肥。滕根林自2016年开始试用这套技术,产量逐年提高,病虫害减少,去年产量更是达到430公斤,据专家估计产量还有20%的上升空间。他向记者解释,这套种草沤田的原理,与朱安妮讲的“有机好吃不减产”里提到通过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矿物肥实现生物固氮的技术原理是一样的。
据了解,生物固氮技术,最早由朱安妮已故丈夫郭永军发明并提出,并在全国各地推广实验,为有机农业种植提供了技术保障。
据中国生态有机产业联盟技术中心副主任吴向明介绍,在中国传统农耕技术里,有一种刀耕火种技术形态非常重要,它烧出的草木灰和火烧土,有机质含量非常高,用其作为底肥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如今通过加入一些现代技术,用泥土密封方式让其碳化,可以去掉植物的水分,最大程度保留固体物质纤维,能够充分被土地吸收利用。
此外,胡跃高认为,应在发展有机生产基础上进行有机社区和有机社会建设,形成三位一体同步建设的全域有机农业。
会议还探讨了在武义地区成立有机农业技术基地,搭建有机农业技术平台,培训有机农业技术人员等。
吴向明表示,武义地区农耕文化深厚,家家户户都保留着传统的种植模式,在此成立有机农业技术基地有着独特的条件。
中国食品网2019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