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的种植视频芦笋_芦笋种植视频科技苑_芦笋芦笋种植技术视频

说到视频沟通,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视频聊天、开会、上课,在今天都太常见了。现如今,在家上网课的老师们都会自我调侃说,上一堂网课堪比一场直播,“同学们,老师要开播咯!”“听懂了扣1,听不懂扣2!”

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视频比图文传递的信息密度要高很多,这其实也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趋势——视频化和工作流的结合,让我们看到视频沟通的巨大未来空间和无限可能。今天的主题,咱们就来探索“异步视频沟通协作”这个新模式。

什么是“异步视频沟通协作工具”?

什么样的人群在使用这样的工具,相比较于时下常见的视频工作模式,这种新型沟通平台又有哪些不同和优势呢?

今天的《创业内幕》,我们将和异步视频协作沟通工具原则科技的创始人郭晓力,以及GGV纪源资本投资经理任伯言Neal一起,聊一聊视频信息占据主导的时代下,工作流的新模式和更多可能。

芦笋芦笋种植技术视频_芦笋的种植视频芦笋_芦笋种植视频科技苑

芦笋的种植视频芦笋_芦笋芦笋种植技术视频_芦笋种植视频科技苑

晓力:

Hello大家好,我是晓力,是一个90后创业者,现在有两个孩子。原则科技成立于2021年下半年,我们致力于让人们的工作体验更美好。这是我们这家公司的使命,为此我们还会努力很久。

Lily:

首先请晓力给我们科普一下什么叫“异步视频沟通协作工具”,它在我们工作中能具体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晓力:

这次创业,其实是看到了一个趋势——视频化和工作流的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娱乐场景已经视频化了,我们需要的很多信息都是通过视频形式去获取,去解决问题。那么这个事情就影响到B端,因为视频天然就比图文传递的信息密度要高很多,很多很领先的事情都是在C端先开始,B端总归慢半拍。但B端的人其实和C端的人是同一拨人,只不过是他在消费场景/娱乐场景/工作场景的习惯已经养成,即通过视频获取信息,只是在B端还没有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当然现在也有这种实时会议,比如腾讯会议、飞书会议,但是我们相信不应该只有这一种,换句话说,办公场景里通过视频形式去沟通的途径,不应该只有实时会议。因为实时会议的时间成本很高,大家就不能做别的事情,但开会简而言之,主要无非两类场景:第一类是头脑风暴讨论,这种一定是需要大家实时在线;另外一类也是最多的,其实是信息同步,比如开各种会议,只有少数人讲,大部分人只是听。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下,其实可以用异步形式,或一定程度可以用异步形式去取代它。我们看到的是这么一个机会。

Lily:

晓力你之前是在哪里工作,有类似这种从业经验吗?

晓力:

我2016年创业做了幕布,从2016年到2018年,后来幕布被字节收购,其实就是飞书团队。于是我2018年加入字节飞书团队,一直待到去年7月底,三年时间一直在飞书大部门下面,做的是To B的事情。

Lily:

其实飞书自己也可以做这样一个功能,那你觉得你跟他比有什么样的优势?

晓力:

这也是我加入大厂的一个原因,就是想看看大厂到底怎么做文化战略组织这些事情。其实大厂做有些事情是不需要创新的,他做很多事情其实都是防御目的,不希望用户流失。大厂要创新的话,也是特别大的平台级机会,比如飞书可以不计成本投入,因为他们看到的是非常大的机会。对于我们这种出来创业的团队,做的事情以及体量会小一些,起码在早期阶段,他们可能就看不上我们做的很多事情,起码现阶段他们可能都不会动。

Lily:

Neal,你怎么看这样一个大厂随时可以去弯道超车的赛道机会?

Neal:

晓力他们做的这款异步视频协同工具,是一个相对通用属性的,我们也投过一些其他偏设计协同的垂直赛道的工具,相比之下,确实通用赛道更会被大家认为是潜在的大厂投资方向。不过我们觉得商业的壁垒,最终一定不是所谓产品功能级别/技术级别的,毕竟你只要找到足够多的人才,在北京上海都可以做得出来这些东西。

我觉得协同工具更大的魅力,还是在于背后的网络效应。因为协同天然是一个人和人之间发生的事情,你会发现,当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一款小工具在不断迭代自己的功能,不断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就愿意把大量内容,包括自己做的一些视频内容,包括自己跟别人的一些社交关系,都沉淀到云的存储空间里面。所以,我觉得最终沉淀的这些社交协作关系以及内容,可能是长期的一个壁垒,大厂要做还是得从头来做。

Lily:

其实在大厂工作也是蛮好的,为什么还是想做第二次创业?

晓力:

底层思考在于人要做自己擅长/喜欢做的事情,而我更喜欢/擅长从0-1去做一些事情。我在字节待了三年,字节的人才密度很高,身边这些同事们确实很厉害很优秀,我在里面也学到了很多。只不过我更想追求从0-1做或者创造一些事情,而大厂里面更多属于职业经理人,适合去做从1-10/100这些事情。

Lily:

咱们现在上线多长时间了?大概有多少用户?有大厂在用我们的东西吗?

晓力:

今年1月份算是正式上线,到现在也就半年多时间,有几十万用户。现在整体来说都是C端为主,就个人身份为主,现在还没有团队版/企业版。

Lily:

晓力你可以给我们从语言上展示一下它的具体功能吗?比如说在什么场景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晓力:

我们最多的群体比如教育(信息工程2.0),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很多老师开始提升自己在这一块的能力,就会做大量微课。录微课的时候,需要人像和屏幕同时出现,因为他发给的是学生,学生要看的时候,加人像和不加人像的效果差很多。

我们天然支持人像加屏幕的录制,当然我们也支持仅屏幕/仅人像,但是我们主推的模式是人像加屏幕。你只需要录制一次,不需要后面再去合成,所以产品形态上就是人像加屏幕的录制。同时他录的内容,一方面就是讲课内容,一方面就是课后和学生沟通,比如学生问一个数学题/数学公式,他必须得通过讲解形式才能把这个问题解说清楚,如果仅仅通过图文/语音/文字是说不清楚的。

我们其实是直接调取的,一方面可以截取你的屏幕即录屏,一方面也可以直接抓取你的前置摄像头采集的人像。我们支持美颜,支持自动把头像直接切成更好看的圆形。你开始做的时候,你的人像和屏幕就同时出现在屏幕上,你就只需要关注你的内容,讲解你的内容就好。当你讲解完成之后点完成,我们在用户录的过程中就直接帮用户把视频传到了线上,它是异步的,和直播还是有很大不同。它也有修改空间,传完之后也支持视频剪辑,包括自动添加字幕、封面,这些常规功能我们都有。

Lily:

现在什么样的人用得最多?

晓力:

现在用得最多的其实有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做教育的,第二类是做互联网的,第三类就是做销售的,当然是基于互联网为主的做销售。做销售使用芦笋,更多其实是服务他的客户,比如客户问的一些问题,甚至一些售后问题。销售的同学也说,他们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大部分客户还是希望/喜欢自己先去找答案解决问题,找不到才问员工,因为大家都知道去问这些员工,对方可能也在忙,可能回复比较慢。所以如果有个所谓帮助中心/产品使用手册,我会去先看,如果没有我才找你的人。销售发现这个共性之后,就会用芦笋去录屏幕加人像,他的客户去看他这个产品讲解的时候,整个接收起来会更好一些。

Lily:

Neal你还记得你第一次见晓力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判断?

Neal:

原则是我们种子轮投资的一个项目,其实GGV之前在这么早期阶段是比较少做投资的。我们自己在种子轮投资的一个方法论就是:第一看人,第二看大方向。因为确实中间有很多小的方向,包括产品形态都会做转变,但是人是不变的,以及这个人对大方向的认知是不变的。

从人的角度,我非常欣赏晓力,因为我觉得晓力有几个特点:第一,他是一个在国内做生产力工具/效率工具的成熟创业者,而且他每一次都是以一个创业身份去做的,包括他最早的ProcessOn,现在是国内非常大的一家做思维导图的公司;第二家幕布虽然看起来很小,是做大纲笔记的,但是大家去用心翻一翻,不管是在Apple Store还是在其他应用商店,即使现在停更了,还是有非常多的死忠粉,足以证明他确实在产品上思考得非常深入。这是他第三次自己创业,我觉得国内有这样背景的人是很稀缺的,大部分人都是看到了国内有生产力工具的机会,然后从其他C端产品经历转过来的。

第二,通过我们沟通的整个过程,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喜欢进行自我剖析、非常真诚的人。同时他有一个写博客的习惯,每天喜欢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思考创业,把他的经历和读书想法都写在文字里面。我觉得每天愿意思考,面对自己过往的经历,愿意把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这样的人一定足够坦诚真诚。

第三,我觉得他学习速度非常快。我第一次跟他聊的时候,他也不懂TS、SPA这些专业术语,里面一些法律条款也是问了很多律师才了解的。但后来在后续融资中,他就能快速去习得一些东西了,包括写BP,你要呈现给投资人什么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三点是让我印象很深刻的。

再从方向角度看异步视频协作,我其实是做了两个思考实验的。第一,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将他们的工作旅程都记录在电脑屏幕里,录屏工具是用来记录工作生活的,而不是娱乐生活的。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把大量时间精力、知识资产所做一个展示/ 记录分析,我觉得这些价值就已经非常大了,而且录屏本身是一个传统软件之前在做的事情,但是它在云时代/新的生产力环境下已经落后了,所以我觉得它本身是在一个传统市场做升级,就有非常宽阔的土壤。

第二,是我在思考异步这个事情的价值。电话/同步会议永远需要双方去协调自己的时空,比如线下的同步会议,空间要在一起,线上的同步会议,时间要在一起。如果去把它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双边市场,异步这种方式,其实是把双边时空进行了一个匹配,让大家的工作效率得到了一个大幅提升。基于这两点思考,再配合我们对于视频化、对于协同工具的一些见解,我觉得这个方向是大有可为的,也不仅仅是因为国外有Zoom这样的独角兽公司,所以我们在国内就要布局。

Lily:

其实我们可以每天用芦笋记录自己在职场中的点点滴滴,那现在To C用户还收费吗?

晓力:

我们现在其实有这种To C的增值服务,有高级版,但是大部分功能其实都是免费的。

Lily:

其实做芦笋又是另一个创业机会,另一个工具级产品,但看起来是你非常熟悉的味道,都是在企业级工具这一块。那晓力你有想过吗?如果再做两年,飞书又来谈收购,那个时候你会怎么做?如果是钉钉/腾讯找过来谈收购呢?

晓力:

连续两次被飞书收购,这发生的概率应该很低。如果是腾讯/钉钉,这种不可避免。不是说不可避免人家收购我们,而是外界的一些事情不可避免,可能你在竞争中就死掉了,也有可能又有其他大厂来收购。这些都是不可控的,也别对此抱太大预期,毕竟我也不是准备这次创业做做几年公司,然后再卖给谁。当然如果是这样一个结果,可能也不会太差,起码你创业没死,没有失败。就好像上次幕布被并购,别人说我创业上岸了,但我觉得可能不算成功,要论成功的话,应该还是在外面自己独立运营/发展挺好。

所以这次更多是追寻,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自己做一家?虽然不是大巨头,那我们能不能做一家小巨头/小公司?梦想还是要有的,所以更多还是往这个方向思考。

当然对应一些竞争问题,我们也知道我们进去大厂之后能学很多东西,我们都属于这种草根创业者,进去之后能学习一下整个大厂的文化组织、战略、团队管理等,学完之后,有一天再出来创业就好了,就当是一次上学的机会。等再出来的时候,拉几个人一起创业,你的起点整体就会比上一次创业终点还高,这就可以了。

Lily:

我想问问你,作为一个工具创业者,面对来自大厂不可避免的竞争,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好自己?

晓力:

第一点是速度,因为外面这个事还是不可控,就像今年这个行情一样,所以你更多还是应该关注自身,关注自身就是关注你的发展速度,发展速度也取决于你对市场的洞察。再说创业公司和大厂最大的区别,即创业公司的生存之道是创新,你必须要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给用户,而不仅仅是他有个痛点,却不满足他。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意味着这个事情会很明朗,意味着痛点会很明确。大家都能想到大厂,也能想到大厂可能分分钟就会做,但如果你能提供一种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大厂也看不懂,那他也不会做,就可能留给你足够的时间窗口,当他们反应过来时,可能你已经做得比较大了。

Lily:

您还记得您第一个像教育行业的客户,帮你引了很大流量的这个人,是怎么来的?

晓力:

第一个用户其实是之前在字节的一个实习生,他在字节实习,毕业之后去了做这种在线教育的公司做老师。关于第一个用户怎么来的,我们做这些产品的时候,我们思考的点就在于,我们切入点就是切组织外部,组织外部的工作流里哪些人群是我们的目标用户?比如做销售的、做保险的、做培训的、做教育的、做互联网的。

产品上线之前,我们其实做了大量用户调研,这类人群画像画出来之后,我们就去聊,聊完最后我们发现,比较容易先切的点/落地的点,其实是做教育的网课老师群体;同时就看朋友圈/通讯录里哪些人现在在做这个事情,所以当时找到了我通讯录里之前的实习生同事。找到他之后,他正好在做这个事情,我就跟他聊,他发现没问题,觉得挺好,加入我们共创,所以真正产品内测上线之后,他就是我们第一个用户。从开始到现在,他都用得一直很好,过程中会给我们提很多建议,也会推广给他的同事甚至学生,现在他们也都在用。

其实早期你应该先做/先找一片自己的草原/草地,先让第一只羊过来之后,他能在这生存下去,这意味着你真的能解决这一类人群的痛点,就真的让他能用起来。当你找到第一个之后,你就想办法把你的羊群/群体做大就好。当用户用起来之后,剩下就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情,即如何找到更多像他这样的人。我们也会做一些奖励机制之类的,这时口碑也就慢慢起来了,邀请机制也慢慢起来了。

Lily:

咱们现在都在什么客户端上?

晓力:

我们现在是全端,手机端有安卓、iOS,网页版我们现在也有,不下载也可以用。

Lily:

我其实很挺好奇的,录屏不是什么新鲜技术,你觉得芦笋在模式上/技术上会有什么核心性的变革和突破吗?

晓力:

我自己的观点是,其实创新应该分两大类:第一类,真正技术上的创新,你就是在做任何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比如基因、芯片这种东西;另外一类其实是苹果这一类场景创新,他更多是能够应用到更多场景。

其实芦笋在技术上也没有多高的技术壁垒,但是把这种录屏加做到云,然后整个应用到真正的工作场景中,在此之前没有人做这个事情。可能很多创业者感觉这个事情自己也能做,但一直就没人做,可能感觉这个事情门槛很低,所以没有人做,但是用户是需要的。我们是往这个方向走,因为我们认为现在到了一个新的媒介变化时期,录屏加上云,感觉两个技术都不是什么新技术,但是两个结合起来之后,后面会有很多场景真的能帮到很多人。

如果有芦笋,用户就只需要专注自己的内容,一键开启录制,内容讲完之后一键完成,链接给你生成,直接就可以分享,对方也不用下载,你也不用再去做后面的事情,同时我们还提供高级报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如果你不上云,你都做不了。

Lily:

这个东西其实不是什么技术门槛/壁垒问题,它是你对这个场景要有非常深入的理解,进而在产品上做创新。Neal对此怎么看?

Neal:

第一,我觉得像这样的产品应用型的创新,很难在技术上有巨大突破,并且一定是一个技术成熟之后的产物。像晓力他们做的这个事情,前提一定是最近几年伴随着C端音视频技术的大量积累,从而让视频从录制到存储再到编解码等等的技术都足够成熟。

所以我觉得这首先是一个技术的沉淀/成熟。

第二,我觉得他们在很多功能性上,因为云化带来了一些颠覆性体验。比如第一点就是协同,当我的链接生成之后发给学生,学生可以逐帧评论点赞,基于这样一个评论/点赞,我就可以跟他们交互,协作体验增强。第二点就是通过把这些内容文档沉淀和分析,有更多的数据挖掘价值。比如对于一个老师来说,不同章节/不同主题的一些题,可以编制文件夹,在里面找当年录的一些错题集锦,另外可以看到学生对每一个题的反馈,比如他有没有看完讲解、大概看了多少秒、有什么评价,所以基于这种数据在云端的沉淀和分析,它就有更多想象空间,这是传统录屏软件完全无法解决的。

Lily:

我再问问晓力,咱们公司现在还招人吗?

晓力:

招人,我们现在技术侧的缺得会多一些,比如技术负责人,甚至我们现在合伙人还没有CTO,这都是需要的。

Lily:

Boss直聘上可以搜“原则科技”,欢迎大家积极加入这家公司。另外原则科技近期也会启动下一轮融资,如果有投资人朋友感兴趣,包括FA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最后就是请晓力给我们推荐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一部剧。

晓力:

我推荐稻盛和夫的《干法》,这本书应该是我的人生之书/生命之书,它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让我明白了对工作、人生、生活的一些认知。2011年来北京,那会儿也是迷茫的,年轻人都迷茫。很有幸那个时候读了这本书,明白了比如应该怎么去工作,是应该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应该干一行爱一行。其实让我转变的是干一行爱一行,因为最早你是没有选择的,所以是先干后爱,过程中慢慢到达现在的爱一行干一行,我现在干的事情,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芦笋芦笋种植技术视频_芦笋的种植视频芦笋_芦笋种植视频科技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