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才招项目
让梦想根植在故乡
谁能想到,曾经的对外贸易专业大学生陈柳,如今成为了村民们口中的“放牛娃”。
临安区清凉峰镇大鹄村地处偏僻的浙皖交界处。十多年前,当地盛行养殖的小黄牛,是耕地一把好手。随着小农机具大量普及,个体养殖逐渐没落,马啸小黄牛养殖数量急剧下降。
“如果我们不养,马啸小黄牛可能就要消失了。”2014年,陈柳辞去宁波一家外贸公司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始了养牛创业之路。带着先进的理念,她不仅打造出“公司+农户+合作社+科研机构”的发展模式,还与当地10余户饲草种植大户建立了合作关系,给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家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去年6月,临安区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新农人联合会。首批71名会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0.2%。敢闯敢干的新农人们运用崭新理念、思维方式和产销模式,改变了传统乡村的模样。
为了让他们安心创业,临安在资金上研究制定区级“两进两回”扶持政策,设立农村产权类融资的金融产品20余个,打通股权、农房宅基地使用权、水资源使用权等抵押担保的融资渠道,贷款月利率由7.3‰下降到5‰以下,授信1.5亿元,放贷7000万元,有效缓解乡村运营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尽力打消乡村人才后顾之忧。
善创新巧经营
乡村念起致富经
在於潜镇“耕织小镇村落景区”,今年3月初,沈群超作为村落景区运营师入驻光明村,不仅带来了500余万元的投资,也带来了乡村发展的新路子。
吸引像沈群超这样的外来投资者和乡村创客,是临安区引进人才的抓手。过去,乡村建设过度依赖财政投入,产业培育缺少专业人才,美丽风景难以转化成美丽经济。
临安是美丽乡村示范县。今年,临安全面建设“八线十景”示范型村落景区。在扮靓“浙西生态大屏障”的同时,探索“乡村市场化运营”模式,面向全社会招募乡村运营师,吸引人才、资金进村。
他们带来了奇思妙想。高虹镇村民娄敏回乡开发“龙门秘境”,流转闲置农房、土地,打造“垄上行”民宿、菊花基地等;外地姑娘唐晓丹深入挖掘太阳镇双庙村资源,联合全镇10余位农业大户,开发“暇暇农”平台……
市场化的成果十分显著。今年来,各村落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0.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34.8万元,村集体增收1962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400元。
更重要的是,在这次改革实践中,临安改变了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逐步明确政府、运营商、投资商、村集体、村民的“角色定位”。乡村运营师承担村庄发展规划、产品开发、旅游营销等职责,村集体协助运营、协调关系,政府配套建设、规范引导,三者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曾经默默无闻的高虹镇,也因改革成为了如今的“网红”打卡地。作为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区,“龙门秘境”有力推动“12+X”改革。村投公司挂牌,组建龙门秘境“虹心”党建联盟,探索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项项改革项目,全力推动“两进两回”。
挖潜力扬优势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与“龙门秘境”一样,太湖源镇也在改革中探索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上世纪60年代,太湖源镇白沙村是当地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们伐木毁林换取微薄的收入,使得生态环境恶化。
痛定思痛,白沙村开始大力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在王安国和楼涛、尉进、赵庆元等“三农”专家的科技助力下,白沙村形成了“山核桃+笋干竹+茶叶”的立体经营模式。与此同时,该村又大力探索旅游产业,走出了“三生共赢”的新路子。
而今,白沙村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金名片”。据统计,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36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达到1467万元,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
“白沙村的经验告诉我们,乡村要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出发。”太湖源镇相关负责人说,以技术为手段扭转传统的破坏性开发模式,依托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导向,同时发动农户广泛参与,形成利益的深度联结,最终形成一条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白沙村的经验之下,太湖源镇先后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园、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60.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重点围绕“一心一线四片九园”开展建设。园区在前期流转土地的基础上,引进竹笋、茶叶等传统农业企业,并招引运营商为每个园区设计主题、丰富业态,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企业带路、示范户带头、农民带地”的模式,最终让产业、资金、资源等要素高集聚、高渗透和高保障。
投资兴业、创新创业、安居乐业……各类优质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正在将传统乡村打造成为人们向往的家园。
深秋时节,杭州临安区再传好消息,总投资5.36亿元的太湖源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即将正式开园。引进茶园、竹园等现代农业园以及浙江农林大学等项目,招引人才、资金进乡村,带动乡村和村民共同致富,示范园成为临安乡村振兴的又一成果。
乡村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短板。如何打通束缚创新创业创造的堵点,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人才振兴?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总结临安村庄经营好做法,发挥市场机制,更好推动“两进两回”。临安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深化资金进乡村、科技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的“两进两回”实践,全面打造展示浙江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靓丽窗口。
据统计,今年以来,临安共实现项目落地10个,带动社会投资3亿元,实施科技特派员专项项目26个,推广农业新技术40余项,培训农民4.38万人次,吸引返乡“双创”青年200余人、新乡贤6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