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文涛
盛夏时节,永新县三湾改编纪念馆迎来了参观高峰期。放眼永新,红色景观达400多处,革命文物1万余件,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红色星火绵延不绝。
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红色种子”生根开花?近年来,永新县精心打造了12个风格各异的红色名村,创新“红色+”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出一条具有革命老区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播种:深挖村庄独有的红色记忆
“1928年,毛泽东同志先后三次深入永新县沙市镇塘边村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土地革命的试点工作,推动了永新县的土地革命运动,也为《井冈山土地法》的制订积累了经验……”今年年初,在沙市镇塘边村毛泽东同志旧居里,新增了20多块展板,上面记载的红色历史跃然眼前,这是塘边村联合井冈山大学梳理、挖掘村里红色历史的成果。
近年来,永新县高起点规划,在打造红色名村的过程中,重点从红色村庄的发展变迁中挖掘整理革命故事,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每个村庄都有独特的红色记忆,集中精力打造湘赣边富有特色的“红色矩阵”。
走进烟阁乡黄竹岭村,你可以从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贺子珍的经历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勇敢顽强的崇高品格;在才丰乡龙安村,你可以从贫苦农民贺页朵的入党誓词中,感受到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对党的无限忠诚……永新县的12个红色名村各具特色,红色文化在这里散发出无穷魅力。
同时,永新县抓住“塑形”契机,巧妙利用村史馆、休闲广场、旧居等场所,通过图文、影像、实物等方式,随时随地展示红色历史,播撒下一粒粒“红色种子”。
耕耘:讲好百姓身边的红色故事
“三湾改编纪念碑高19.27米,这个数字代表了三湾改编发生的年份。正是在1927年,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三湾村,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这是三湾乡三湾村党支部书记张维维向游客们讲解时的开场白。
为讲好红色故事,永新县将村里党员干部培养成红色讲解员,营造红色故事时时讲、处处讲的浓厚氛围,让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了该县建设红色名村的一大亮点。
担当红色讲解员短短一年多,张维维积累了不少心得。“从一开始死记硬背到现在信手拈来,我们在每一次讲解中,不断完善讲解效果。除了要讲好红色故事,还要讲好当下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的发展故事。”张维维说。
为了把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永新县协助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三湾改编》,组织编撰《三湾改编铸军魂》《一个农民的入党誓词》《模范秋溪乡党支部》等一批红色文化课程,借助文化创意、现代科技等,通过VR技术打造沉浸式情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永新的红色历史。
此外,永新县还发动革命后代、党史专家、老党员老干部等力量,成立宣讲团队,开设将军讲堂、誓词学堂、支部课堂等平台,融合文化礼堂、互助养老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打造群众身边“红色课堂”。截至今年6月底,永新县已开展宣讲1200余场,受众达10万余人次。
收获:筑牢乡村振兴的红色堡垒
岁月更迭,精神永续。永新县以红色文化“引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创新“红色+”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红色培训、红色旅游等富民产业,巧妙撬动乡村振兴的“红色杠杆”,使村村都有特色产业,户户都有致富项目。
从贺页朵誓词广场出发,经过龙源口大捷桥,走进贺子珍故居、三湾改编旧址……永新县大力打造南翼旅游集聚区,串联起三湾村、龙源口村、黄竹岭村等地的交通路线,发展起竹排漂流、农家乐、民宿等多种业态,让当地群众吃上“旅游饭”。
红色旅游为沙市镇塘边村带来了人气,该村通过塑造“红色+绿色”的产业形态,发扬当地种桑养蚕的传统,招引返乡创业人士种植桑园800余亩,建设标准化蚕房5000余平方米,摸索出一条“过去有红色故事、当代有蓬勃新貌”的致富路。
建强红色堡垒,为乡村振兴赋能。近年来,永新县不断充实创新“党建+”内涵,不遗余力实施“头雁工程”“青苗行动”,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目前全县268个村(社区)“一肩挑”占比99.52%。推动各村在致富能人、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创业人才等群体中培育3至5名后备干部,将有能力的人吸纳到党组织当中,涌现出一批干事创业有思路、村务管理有规矩、服务群众有感情、带领队伍有办法、廉洁公道有口碑的“五有”党支部书记,切实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发家致富。
同时,永新县抓实抓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用好实践案例,结合专题培训,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把红色名村建设作为传承红色基因、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党群力量的重要抓手,让红色基因绽放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