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一南一北,遥遥相对。在藏族传说中,诸神占据了每一座雄浑、神秘的雪山冰峰,而把山下的草原与峡谷分给了人们。这片地方就是“果洛”,在藏语中,意为“反败为胜的头人”领地。

玛沁县是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属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纯牧业县,是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

近年来,玛沁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民生福祉不断增进,逐渐走出了一条高原乡村的特色振兴之路。

生态畜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一直以来,畜牧业是玛沁县的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是玛沁县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但曾经因过度放牧、鼠害泛滥导致草原退化,玛沁县的牧民群众饱尝生态之苦,“黑土滩、牛皮癣,牧民群众无奈把家搬”。为让黑土滩重新“披绿”,玛沁县近年来举全县之力将生态治理与保护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积极开展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

当洛乡曾是玛沁县草原退化最严重地区之一。“黑土坡是荒漠化的前兆,因此草原荒漠化治理的最佳时间就是草原开始退化、黑土裸露的时候。”玛沁县当洛乡党委书记久梅华桑介绍,“但当洛乡气候寒冷、海拔高,生态系统脆弱,种草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玛沁县先后与青海大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系,展开了联合攻关。同时,牧民群众也自发地加入治理黑土坡的队伍,一面种草、一面休牧,共同保护世代生存的家园。经过十多年的治理,大片的黑土坡上渐渐有小草露出头来,曾经寸草不生的退化草场焕发出生机,秃山荒原重新披上了绿衣。“治理黑土坡的同时,我们在全乡范围内摸底排查,选择了79名愿意参与黑土坡治理项目的当地群众,解决他们的务工就业问题。草原绿了的同时,也要让大伙儿的钱袋子鼓起来。”久梅华桑说。

查雀贡麻村村民贡三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当洛乡2022年黑土坡治理劳动用工工资发放仪式上,领到了9000多元的工资。“真没想到,在家门口打工两个月,就能挣这么多钱,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草原修复好了,牛羊的吃草难题得到了解决!”贡三说。

去年,当洛乡又在曾经的黑土坡上建起了2800亩的饲草基地,不但改善了草原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解决了冬季饲草供给短缺的实际问题。从寸草不生到芳草萋萋,通过综合治理,曾经的黑土坡绿了、牧民群众的生活也好起来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在徐徐展开。

如今,玛沁县天然草原综合草原植被盖度达68.4%,天然草原产草量明显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生态系统正在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玛沁县近年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同时通过发展有机肥产业,实现畜禽粪便高效集约化利用,在促进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同时,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在果洛阿尼玛卿草原有机肥有限公司,玛沁县大武镇吾麻村牧民卓玛杰正忙着和厂区工作人员核对上个月的羊粪收购量。经过核查结算,卓玛杰这个月又增加了一笔收入。车间里满满堆放的原料都是从周边牧民家里收购来的,原先闲置的牲畜粪便变身成为加工有机肥的重要原料。

“这个有机肥厂建起来后,家里多余的牛粪可以联系他们上门收购,1立方可以卖120元钱,一年家里也会增加不少收入。”卓玛杰高兴地说。

过去,牧民家的牲畜粪便通常被用作燃料,但是还会有剩下的羊粪无法及时有效处理掉。2017年,果洛阿尼玛卿草原有机肥公司成立,通过配备有机肥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牧区牲畜粪便科学化、规模化处置。去年,企业又配备了自动化码垛设备,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

果洛阿尼玛卿草原有机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企业实现年生产加工有机肥5万吨,有机肥原料收购覆盖周边3县8乡镇200多户牧民,支付收购款超过400万元,解决大学生及周边牧民20余人的就业问题,实现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联合总社全产业链持续延伸

“生态畜牧业是玛沁县推进农牧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玛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崔保说。然而长期以来,合作社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完善,运行不规范等问题。

过去,只有单一的畜牧产业,群众致富无门道,留不住“身”和“心”。玛沁县雪山乡阴柯河村党支部书记才让当知说,雪山乡阴柯河村的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因经营管理不完善、运行不规范、草场整合难度大,经营产品难以进入市场,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力,合作社效益低,畜牧业发展遇到瓶颈。

近年来,雪山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牧民增收为目标,试点推行“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合作经营模式,对牧民群众牲畜养殖实行统一经营、科学管理、畜产品统一销售,加快转变生态畜牧业发展和经营方式,进一步解决牲畜养殖单一、草畜不平衡、无法形成产业和规模、销售渠道狭窄等诸多问题。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雪山乡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30多万元,合作社家庭牧场每户收益1万多元,群众增收致富之路越来越宽。

雪山乡打造“生态畜牧业+家庭牧场”的成功模式,也为玛沁县积极探索生态畜牧业联合总社建设思路和运作提供了先进实例经验。

近年来,玛沁县将全县35个有意愿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进行“再合作”,成立“联合总社”,创建“联合总社+龙头企业+产业公司+合作社+牧户”利益联结模式,实行“七统一”管理体系,实现示范带动、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截至目前,玛沁县联合总社项目累计总投资8009.2万元,打造了玛沁秘境生态畜牧业牦牛高效养殖基地和玛沁秘境生态畜牧业白藏羊高效养殖基地,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做强优势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大龙头企业,提升综合发展能力,统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强化补链、延链、强链环节,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形成了县域有产业基地和销售平台,乡镇有种养殖基地、村社有车间工坊、牧户有致富项目的产业体系。

同时,玛沁县通过龙头企业运营管理,逐步形成稳定的产业发展模式。健全链条体系,以“良种繁育—生态养殖—土壤改良—种植饲草—饲草加工”循环经济链为发展内涵,组建产、供、销、种、养、加为一体的产销联合体,打造集饲草种植、饲料加工、良种繁育、生态养殖、牛养肉加工、冷链配送、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

以人为本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走进玛沁县大武镇雪山路南社区,色彩鲜艳的楼栋两侧都融入了藏式建筑风格的彩绘元素,其中“千年游牧话沧桑,万代定居颂盛世”等由藏汉双语组成的宣传标语格外醒目;还有一个足球场大小、设置有各种健身器械的广场坐落于小区中心。漫步在小区里,70多岁的尕俄老人心里美美的。

“上下水全通、水电暖齐全,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人到晚年能获得幸福感,不容易呀。”今年入冬前,玛沁县2022年棚户区改造项目落成,作为低保户的尕俄一家与201户棚户区居民入住了政府给安顿的新房。老人口中的安逸与幸福,不仅是住上了楼房,更多的是家中老少基本医疗、义务教育有了保障。

在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的春风吹拂下,玛沁县民生改善的一幕幕场景正不断上演。

“从西宁籍同事那里得知,这样的幼儿教育是和城市里一样。我们小时候没有这样优质的教育,把孩子交给你们,我很放心。”翻阅着学生手册中的家长意见栏,这些年幼儿园在上海市援建下发生的可喜变化,在玛沁县大武幼儿园园长朱金梅的脑海里跃然浮现。自2008年担任园长以来,朱金梅见证了大武幼儿园从最早几间砖瓦房到如今标准化的教室,幼儿园餐食从炒面糌粑、清淡的稀饭升级为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的科学化配餐……

去年,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携手玛沁县人民医院,成功实施了玛沁县人民医院首例多趾症矫正手术。此前,48岁的患者阿布(化名)右足六根脚趾,由于其病例罕见迟迟未能接受手术治疗。

“让患者能在当地接受治疗,是上海援青医生们的初衷。”援青医生郭延皖与当地外科大夫携手,仅用28分钟就为阿布顺利完成了手术,解除了她的“心病”。

驻玛沁县人民医院上海援青医疗队队长朱鑫璞表示,此次首例多趾症矫正手术的成功实施仅仅是一个开端,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在沪青携手下,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先进的关键医疗技术在当地成功开展,切实让广大牧民群众在县域内享受到更加科学的优质医疗资源和健康红利。(图片由玛沁县委宣传部提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