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依托‘旱改水’基地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推动马铃薯种植和水稻生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2月11日,在合山市河里镇马安村万亩“旱改水”冬种马铃薯生产基地,看着长势喜人的马铃薯,马安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黄敏芳胸有成竹地说。
“过去群众收入主要是靠种植水稻和种桑养蚕。”黄敏芳介绍,马安村有4个自然村1600余人,因常年受干旱影响,田地缺水,村民靠天吃饭,一些田地成了“望天田”。
合山市河里镇马安村万亩“旱改水”冬种马铃薯生产基地。
去年,合山市利用“旱改水”土地综合整治后,土地连片、平整、面积大、宜旱宜水、便于机械化的优点,以地招商,先后引进两家国内马铃薯龙头企业,投资900万元种植3000多亩马铃薯。目前马铃薯长势良好,总产值有望达到1220万元。
“去年,我们村有4000多亩地实施‘旱改水’,800多亩地种植马铃薯,全村光是出租土地就有60多万元的收入。”黄敏芳说,如果今年种植马铃薯成功,明年将发动村民继续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群众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黄敏芳(右)和基地管理员黄镇敏在查看马铃薯长势。
“从目前的长势看,马铃薯亩产将达2500公斤,我们正加强田间管理,力争亩产达3000公斤以上。”基地管理员黄镇敏说,为保障马铃薯生长,合山市派出专职科技特派员和管理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村民施肥、植保防治,观察种苗长势,进行田间管理。同时,农业农村部门还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及时、准确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并对村民作现场技术指导,让他们提前做好安全防御。“我们现在正开展排水工作,防止马铃薯烂根。” 黄镇敏说,马铃薯生产周期为90天,预计3月下旬即可丰收。
工人在马铃薯生产基地劳作。
“旱改水”项目让昔日倒贴钱的“望天田”变成真正的“致富田”。当地还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健全产业链,实现产业一体化经营,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村民与企业签订订单,随收随卖,马铃薯丰收后主要销往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同时与各省(市、区)的大型农贸市场强强联销,有效解决马铃薯销售难问题。” 河里镇党委书记谭勇武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旱改水’项目,坚持规划引领、聚焦要素保障、创新利益联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打造具有河里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未来发展,谭勇武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