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发了中小学教师的共同关注。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并能产生较强的关联效应,有利于推动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的一系列变革。本文主要介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基于学校三类课程与教学实施的整体优化教学实践探索,旨在探索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课程教学路径,落实英语课程育人功能。
■ 关键词: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教学实践;小学英语;课程建设
引用:王建平, 王培荣, 张婷婷, 等. 2021. 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J]. 英语学习, (9): 42—45
引言
向上滑动阅读
近年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基础外语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许多教师尝试基于教材、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能有效运用英语开展有意义的交流,笔者认为应系统规划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英语课程教学实践。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自2017年开始,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落实课程育人功能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学校英语教研组以教材为基础,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线索,尝试融合多学科课程资源,创新设计并实施校本英语课程,致力于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落实课程育人目标。
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设计
向上滑动阅读
以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核心,
系统规划课程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学设计与实施要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教育部,2022b)。因此,对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拉动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的一系列变革。
学校英语学科教师团队立足《课标》要求,基于学校课程发展的基础与潜能,整合英语课程目标与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系统规划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英语课程教学。具体做法为:统整、拓展与延伸英语教材内容,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结合学校基础类、拓展类、实践类等不同类型的课程,以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线索,建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英语课程内容具体形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英语学习资源和有效的英语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价值,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基。
以建构问题地图为策略,
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来学习相关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其最突出的特征是问题引领,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形成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同时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笔者认为,在学校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树立问题解决的课程意识,以建构问题地图为策略实施教学。问题地图教学策略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问题链和概念图这两种教学策略,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该教学策略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从而帮助他们建构主题意义。该策略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网络,完成概念图的建构,进而提升思维能力。
以小学高年级有关“健康饮食”单元教学的问题地图(见图)为例。教师以“How do we eat healthily?”为驱动性问题,并设计了三个子问题,分别引领本单元三个课时,即:
① What do our bodies need?
② How do we know what the food gives us?
③ How do we make a good food decision?
在子问题的引导下,三个课时的教学重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了解人体所需营养、认识食物的营养成分表,再到依据营养成分表选择健康的食物,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指向驱动性问题的解决。回答第一个子问题是学习第二课时的前提,回答前两个子问题又为回答第三课时的子问题奠定基础。每个子问题都包含更详细、更具体的问题,引领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展开。
在不同类别的校本课程中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向上滑动阅读
学校结合整体育人目标,系统规划了基础类、拓展类和综合实践类三类课程,以整体建构英语课程,并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作为育人关键能力目标融入每一类课程教学中。
基础类课程:
基于教材的问题学习,“以问促思”
基础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基。在此类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英语教师团队形成以问题地图为路径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在学期初的备课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组织教师对标《课标》提出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深入分析教材,从低、中、高年级教材中梳理出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主题单元,并设计相应的单元驱动性问题,对主题进行问题化处理。在基于语篇的课时教学中,教研组则引导教师侧重研读教材语篇,将单元驱动性问题融入课时教学,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促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
在以建构问题地图为引领的教材单元整体性建构和课时语篇整体性学习中,提出驱动性问题是关键所在。驱动性问题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是教学的主线,是学生思维的“启动器”,有助于推动学生探究活动的持续和深入展开。
以外研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三年级上册Module 8为例,该模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辨和介绍个人物品。在设计单元教学框架时,教师从“建立物品的归属意识”“学会通过特征正确判断物品归属”“树立适度分享的意识”三方面展开,围绕“Be responsible for our possessions”建 构 单 元 主 题,以“How do we share in a proper way?”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保管个人物品的策略并适度分享。驱动性问题依托单元语境,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思考和表达。
驱动性问题的提出也可从单元大任务的角度切入。以外研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Module 8为例,模块下的两个单元内容都和“送礼物”有关。该话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以“为亲友选择合适的礼物并制作礼物”为单元大任务展开教学,以驱动性问题“What makes a good present?”引导学生分析如何选择礼物,讨论如何制作礼物,谈论在赠送礼物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在单元大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从树立意识到落实行为再到完善细节,对主题的探究逐步深入,最终能较好地回答驱动性问题。
从上述案例可见,驱动性问题对开展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应当考虑该问题是否真实,能否统领教学内容、直指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要思考问题的复杂程度,据此判断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以及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等。
拓展类课程:
基于补充阅读的问题学习,“以问促品”
阅读是语言和思维交互作用的过程。开展积极有效的英语阅读活动是培养阅读习惯、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发和设计优质的阅读课程对小学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促进作用。学校从二年级起开设基于拓展类课程的英语阅读课,旨在通过有针对性的英语阅读课程设计,探索各学段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及路径,落实课程整体育人功能。
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基于英语绘本展开,主要培养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和看图、读图的能力,建立在图片和情节中发现问题的意识。此类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技能发现和描述问题,在品读故事内涵的过程中充分感知与体会,初步建立问题解决的意识。
例如,学校二年级阅读课所用绘本之一The Little Bear Book主要讲述小熊如何使用魔法笔帮自己摆脱困境。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小熊遇到的问题,请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小熊会如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品读、分析小熊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融入角色的品读过程,学生认识到可以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学校提供的高年级阅读教学素材资源更为丰富,强调充分利用多模态语篇的问题情境或创设真实的问题语境,将学生带入文本、融入语境,通过发现问题、选择恰当的策略及评价反思等活动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关于“故宫之美”的阅读课中,教师以“Why is the Forbidden City so beautiful and unique?”为驱动性问题,带领学生开展“探寻故宫之美”的“旅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宫的位置、历史、名称、规模、布局和古今功能等基本信息,教师设计子问题1“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Forbidden City?”,让学生自主学习文献材料、视频和图片等多模态语篇,并借助图形组织器梳理和归纳信息。
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认识故宫的建筑特点、基本陈设和藏品,教师设计子问题2“What are there in the Forbidden City?”,引导学生从I see、I think、I wonder三个维度观察并思考。最后,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故宫主体色,也就是中国古代五正色的古今应用及其象征意义,教师设计子问题3“What colors are there in the Forbidden City?”,让学生基于故宫这一真实情境,找出其中蕴藏的中国传统颜色元素,尝试设计并制作文创产品,赠送给国外友好校师生。高年级的语篇阅读活动结合了问题情境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探究和合作中领悟、思考、分享和表达。
综合实践类课程:
基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学习,
“以问促探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复杂的问题,这需要他们调动并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储备来综合解决。因此,问题解决能力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教育部,2022a)。基于此,学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当下的社会热点等,开设了学生主导问题设计与实施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在此类课程中,教师既要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抓住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也要善于结合学生成长中存在的真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育人。
以“手机使用”为例,许多学生都希望拥有自己的手机,但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带来身心健康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学生和家长。捕捉到这一矛盾后,教师开展了以“How can we use smartphone smartly?”为驱动性问题的学科实践活动。为引出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可能导致的问题,教师提供了三个不同模态的语篇,分别是关于长时间看手机导致视力受损的漫画,关于在聚会上频繁看手机导致聚会不欢而散的视频,以及一个孩子因不理解奶奶为什么不喜欢手机这个生日礼物而给知心姐姐写的一封信。学生自主阅读语篇,在小组讨论中确定并分析问题,进而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最终以制作海报的方式分享如何更好地使用手机。通过这样的问题解决实践课,学生对如何更好地使用手机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再以上文提及的“健康饮食”这一问题为例。健康的体魄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保持健康至关重要。但教师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不少学生缺乏科学的饮食知识,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因此,教师从“我们的身体需要什么营养?”这一角度出发,设计并实施以“How do we eat healthily?”为驱动性问题的学科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视听活动了解基本的营养知识,并通过阅读活动学习如何查看食品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同时,教师还设计了“帮助有不同需求的同学挑选合适的健康食物”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健康饮食的意识,补充相应的知识,从而回答驱动性问题。
这种指向解决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
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
英语教学实践建议
向上滑动阅读
英语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落实,语言实践活动是学生长期获得学习体验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开展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渗透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对话、阅读、学科实践等不同课型中,教师要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辨识、评价等,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第二,要设计有效的驱动性问题和问题链,推动问题解决。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的层次设计并提出问题。以驱动性问题为主线,在发现问题、描述问题、选择恰当策略及评价反思等环节中,设计有层次、有关联、有启发性的子问题,引导学生确定并分析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策略,并能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第三,注重设计并实施问题解决型任务。教师应遵循问题解决流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推断能力用英语解决问题。
综上,在英语课程与教学中探索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学校师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精彩的课堂、深入的讨论和有趣的实践,更多的是对教材文本和日常生活更为细心的观察、更丰富的理解和更主动的思考。
作者简介
王建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王培荣,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学部主任,高级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
张婷婷,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研组长,高级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
马捷,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研组长,一级教师,西城区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