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八项重要工作中,第五项就是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
以下是会议中所谈“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内容提要: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在这样一场为中国经济把脉定调的重要会议上,种子和耕地问题被突出强调,由此可见国家对农业健康发展,粮食、种子安全的高度重视。
全球种子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深刻的农业情怀,从古至今华夏民族对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种子都惜若珍宝,对优良种子的保护也尤为重视。
近现代以来随着农业生产逐渐商业化的发展,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在种子问题上我国与农业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业发达国家对部分作物种源有了优势性的控制。
为提高国内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比,从事种植生产的农民朋友对优势种子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不得不选择进口,《2019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进口农作物种子7200余万公斤,进口额高达4.75亿美元,其中蔬菜种子的进口占比较大,甜菜种子进口比例高达90%,国内农业生产对“洋种子”有着一定的依赖,现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种子进口国。
而我们都知道在瞬息万变的世界大环境之下,一粒种子就可能改变世界,种子就是农业生产的“芯片”,因此就如会议中所说“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已势在必行。
依农觉得大部分朋友可能首先会想到是不是我们育种技术较为落后,像“芯片”一样,难以掌握行业尖端技术,从而形成了限制种业发展的壁垒。
作为一个农业人,依农给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仅从育种技术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任何一个农业发达国家差,换句话说就是育种技术并非限制我国种业发展的壁垒。(这里仅指种植业育种技术,依农对养殖业了解的不够深入因此不敢妄言)。
当前种植业主流育种技术主要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组培)、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植物激素育种、太空育种(空间诱变育种,插一句:嫦娥五号带回的水稻种子发芽了[机智][机智][机智])等,对于这些主流育种技术,我们站在世界前列。因此育种工作虽然难,不过在国内农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从技术层面讲绝没有“做不到”、“育不出”之说。
可能有朋友会问:转基因育种技术呢?
依农想告诉大家的是虽然我们虽然没有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国内种植转基因作物仅转基因木瓜、棉花两种作物),但是实验阶段的基因工程育种工作绝对没有放下,我们有绝对的能力育研自主的转基因作物。另外还有一点依农要强调一下,育种是以获取特定优质种子为根本目的,主流育种技术没有哪一个是绝对的“高科技”,也没有哪一个是该淘汰“更落后”,只有哪一个更适合。
既然育种技术不是壁垒,那我国种业打赢翻身战的难度在哪呢?
依农认为有两个难点
其一,我们有能力育出优质种子,但缺乏育出种子前的“推动力”;
其二,我们有能力育出优质种子,但缺乏育出种子后的“推广力”。
既然育种技术不是壁垒,那我国种业要打赢翻身战的难度在哪呢?
依农个人认为当前有两个难点
其一,我们有能力育出优质种子,但缺乏育出种子前的“推动力”;
其二,我们有能力育出优质种子,但缺乏育出种子后的“推广力”。
先聊“推动力”
农作物育种不是一般人可以坚持做的事情,尤其是年轻人。
年轻人是什么?那可是农业发展的未来。
农作物育种是一件极其单调、枯燥、乏味且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的事情,试想一下这个世界有“丰富多彩”,谁会去选“单调乏味”呢?
用键盘敲打着“必须要打赢种业翻身战”的我们,又谁有真的去重视躬耕于一线的育种人呢?
当前我个人认为的一个怪相,我们对某某娱乐明星生日、喜好了如指掌,但李振生、周开达、王连铮、王绶、戴景瑞、黄耀祥、范云六、李艳华、邹如清这些老一辈农业育种界的巨匠却多只是一个名字。
当然定有一个众所周知——袁隆平院士,这值得欣慰但也可悲,欣慰的是有那么一个农业人被所有的中国人所知,可悲的是只有那么一个。
老一辈育种人没有得到该有的关注,新一代又怎会进来?
因此若没有一把“推动力”,要打赢种业翻身战很难。
而依农能想到的推动力有两点“荣誉”和“利益”。
莫说依农俗气,我们本就生活在一个俗不可耐的年代,高雅不可能推着所有人向前走,加上“竖起的大拇指”和“钱”才行。
我俗气的理解“荣誉”能让育种人选择单调乏味,“利益”能让育种人抛下丰富多彩。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老一辈育种人的荣誉该被更多的人看到。
可以去查一下依农前文所提老一辈育种人的履历,皆是荣誉满满,此外其中一些在“钱”上的奖励也颇为丰厚。
而这些需要更大力度的宣传,因为“荣誉”众所周知,“利益”广而告知之后,才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进来。
有名、有钱、不缺人,才能育好种!
再谈“推广力”
可能有朋友会讲:依农你说育种之后缺“推广力”,不对!
种地的人都知道没有比卖种子的人更会卖种子了。
是啊,小麦亩产2600斤,你敢信?
半个月前一个做小麦种子推广的业务员就这么告诉我。
我说你回去查一查小麦的高产记录。
当然这个例子依农举的极端,不过“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的情况,在种子行业中也着实不少见。
老百姓爱听“好”,小丑善说“好”,大师也说“好”,确实育种之后我们不缺只说“好”的推广力。
但是只说“好”,可能导致假冒伪劣横行其道混乱市场让农民不再信任;可能让优质种子种出来没那么优质同样让农民朋友产生质疑。
所以第一别当假冒伪劣的“小丑”,其实你愿当也不怕,在现阶段以及接下来如此重视种子安全的大环境之下,你当一个试试,另外《种子法》了解一下。
第二依农所谈育种之后欠缺的“推广力”只针对优质种子
这个“推广力”叫“客观、严谨和责任”!
其实“大师在流浪”的主要原因,就是只讲“好”了,农民却没种的那么好,所以很多“大师”并未被广泛推广。
确实对于优质种子的好,我们一定要大声的喊出来,但是种业人都知道优质种子不是完美种子同时要种出优质则需要诸多前提条件的满足。
所以在喊“好”的同时,依农希望优质种子推广者,能客观的讲出种子优质特性外的不足,提醒农民朋友注意采取其它措施弥补不足;能严谨的告诉农民朋友在哪里种、怎样种,才能优质种子种的优质。
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对待种子,以为农创收作为责任,或才不会有那么多的“大师”流浪,对于种子推广者来说这样推广为农也是为自己,毕竟种子种出好才能卖更多,农民收益高了才会买更多。
不吹,才是最足的推广力。
写在最后的一点补充
前文里依农虽俗气的谈了“利益”和“荣誉”
但作为一个农业人心底里还是相信和期盼育种人能有那份俗不可耐之下的高雅。
不为别的,只为丝毫没刻下名字的老一辈育种人。
不是否定前文所论,只是想强调钱和掌声与高雅不相悖!
最后的最后还是那句话,中国饭碗要装中国粮,中国粮要用中国种,加油,坚决打赢这场种业翻身战。
#谷丰计划#喜欢有关三农,农业、种植、农村生活等类型的文章,那请关注、点赞@依农看天下会把我了解的、学到的、看到的持续分享给大家。
赘述不详,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