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手捧刚从地里采的挂着新鲜露珠的平菇,支部委员王希军兴奋地看着技术员黄振峰,喃喃地说着:“终于成功了。”

时间回放到2011年秋天,也是在这片桃林下,黄振峰、王希军看着被虫子嗑的乱七八糟的刚刚发出了芽的平菇,欲哭无泪,一脸的沮丧,“今年是失败了,咱好好找找原因,明年夏天咱再种,我就不信种不出来。”王希军狠狠地说。

两个人翻土、取样、保存样本、分析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虫害?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菌种没选好?种植地点不行?棉皮发酵不成功?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土壤和肥水中有存在虫害的可能,两个人商量着明年试种时,消毒要成为重要的环节。

今年一开春,街道技术员黄振峰找到了王希军,“希军大哥,告诉你个好消息,新农校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马上开课,听说是请的林下菌推广中心专家苏志坚,咱一起去听听,让专家给解答解答咱遇到的问题,今年争取把林下食用菌给种出来!”

“太好了,真是给我解决了大难题了,前些日子我填了个培训意向表,这才几天的功夫就给我们请到专家了。有了专家指导,俺今年信心足了,等成功了,俺们村群众就又多了一项致富新项目。”王希军开心地说。考察项目、引进新菌种、参加培训班,两个人马不停蹄地准备了两个多月,七月新菌种终于下地了。从选择合适的林地、适合林下栽培的食用菌菌种到发酵棉皮、出嫩芽、喷洒营养液、消毒……各个环节,两个人一边摸索经验,一边请教专家,天天泡在试种的三亩桃林里。终于试种成功了,看着一颗颗饱满的平菇仿佛一排排神气的士兵在林地里站岗放哨,两个人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希军,这林下食用菌是试种成功了,但是经济效益咋样啊?”一旁的村民问道。“按照去年的价格,平菇市场最低价每斤5块钱,咱每年从7月到10月,出苗3次,亩产5000斤,成本很低,棉籽皮,草苫、薄膜等投入每亩3000元足够了…”还没等王希军说完,一旁的村民就算上了,“妈呀,一年一亩地能收入七万五!”一听这话,村民们可就炸了锅。能挣这么多,太不可思议了。

“大家别着急,”技术员黄振峰笑着说,“还有更好的消息呢,下一步我们准备引进草菇、香菇等经济效益更好的食用菌种,咱村本来就有种植大棚食用菌的经验,再加上咱村300亩的果树林,200亩的三网林地,以后这500亩的林地就成宝地了。”

“黄技术员,俺家也有十几亩果树林子,今年种还来得及不?”“俺家也有几亩林地。”村民们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了起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