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位于鄂尔多斯市北部边缘、黄河南岸,主要分布在杭锦旗、达拉特旗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也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被称为“北京上空的一盆沙”。新中国成立时,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流入泥沙1.6亿吨,直接威胁着“塞外粮仓”河套平原和黄河安澜,“沙进人退”现象日益严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鄂尔多斯市历届党委、政府,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沙区各族干部群众,大力推进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治沙成果。
披上了绿装的库布其沙漠(杨亚东 摄)
全民植绿 成就中国治沙样本
近日,“2022打卡中国·最美地标”网络国际传播活动外国网红博主和媒体团一行来到杭锦旗的库布其沙峰绿谷,实地感受沙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
一下车,只见两名工人一人手持铁质水管,借助水流的冲力,反复在沙地上打孔,达到一定深度后,另一名工人立即把两根长约1.1米的苗木埋入沙中,与此同时,持管工人继续向孔周边冲水,直到沙子将孔洞封严,不到10秒钟一棵树就种好了。
“传统植树必须要经过挖坑、植苗、填土、浇水等步骤,种一棵树需要十几分钟,而现在采用微创植树技术,十几秒可以种活一棵树,可节水50%,这项技术的开展,为大规模高效推进沙漠绿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亿利集团库布其绿土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朝辉告诉记者,比如,采用风向数据法植树,在沙丘迎风坡面低处造林,让自然风力削平沙丘上部,可以遏制沙丘流动,现在沙丘高度整体降低了1/3,节约了近10亿元成本。
30多年来,经过生态修复,昔日不毛之地的库布其,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5%提高到了53%。
库布其治沙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广大农牧民的市场化参与,敖特更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敖特更花是土生土长的杭锦旗刀图嘎查牧民,她说自己是库布其由“死亡之海”变成绿洲的亲历者、见证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1997年,20岁的敖特更花就投入到了治沙防沙的建设当中,那时虽然觉得在沙漠中种树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几年后,看到种下的树活下来时,她终于相信治沙是可以改变家乡的面貌、改变自己的生活的。2003年,她加入了亿利的民工联队,带领家乡牧民一同种树。她说:“治沙可以致富,把自己的家乡变绿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富了。”2014年,她又带着团队来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治沙植绿,对此她表示,“那时不是想着要赚多少钱,而是想把好的治沙经验带到那里去,让那里的百姓也可以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让生活富裕起来”。19年来,她的足迹远至新疆南疆和西藏,在她的带领下,3万多亩荒漠化土地披上了绿装,焕发出勃勃生机。
杭锦旗林草局副局长高永杰表示,库布其的绿色之变,源于科学的治理模式,是当地探索出的“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也源于孕育并形成的“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光伏治沙 催生新的蓝海市场
离开沙峰绿谷,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了库布其沙漠腹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倾斜排列的蓝色光伏板,场面蔚为壮观。这就是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目前已建成100万千瓦,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40亿千瓦时。
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宋春燕 摄)
库布其沙漠拥有全国一类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辐射强度高,日照时间长,年均日照时数超过3180小时,光照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光伏发电条件得天独厚。
“十四五”时期,库布其治沙将推进生态治沙增汇与光伏治沙减排相结合的双向碳中和模式。一方面持续推进沿黄河流域库布其沙漠碳汇林种植、保护黄河生态;一方面同步协调推进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五位一体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光、电、蔬、草、药、畜、禽一体化全面循环发展的格局。
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党委书记苗平表示,以光伏治沙作为突破口,可以将发电、防风、固草、节水等功能集于一体,从根本推动系统保护和修复沙漠化土地的目的,这也是我国实现新能源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外,在实现减碳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赢方面,光伏治沙构筑的可循环生态体系布局,可以推进风电光伏产业发展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还可以充分利用荒漠化地区的闲置土地,带动地方就业,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